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国学教育的相关措施分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03-26
  • 阅读量77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一般来讲,国学教育主要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囊括哲学、文学、伦理学、宗教学诸多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增添国学教育的文化内容,便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学习诵读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吸收传统文化知识,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对文化作品的鉴赏能力。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较多的诗歌作品,语文教师可以从诗歌入手,拓宽诗歌讲解范围,增加诗歌讲解厚度,带领学生多方位、多层次感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简要探讨了小学文化教学的现状,讨论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国学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治理措施,希望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对国学教育的兴趣,增加小学生了解国学教育的深度和厚度。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教育;教学活动;渗透;措施


  小学时期是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初期阶段,是学生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渗透国学文化教育,便于提早渗透国学文化的道德理念,扩大学生对国学文化的了解范围,从而潜移默化塑造学生良好、健全的性格特点。因此,讨论如何有效地将国学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讲解汉字偏旁部首,感悟汉字文化魅力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认识汉字的重要时期和了解汉字拼音的关键时刻。如果在启蒙阶段渗透国学教育理念,就会极大地提升学生对国学文化的浓厚兴趣。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常见汉字时,就可以拆分汉字的构成,讲解汉字的偏旁部首,带领学生了解汉字的创造由来。比如,教师在讲解“语”这个字时,就可以把“语”拆分为“言”和“吾”两个偏旁,告诉学生“言”就是说的意思,“吾”就是我的意思,把“言”和“吾”合在一起,就变成了“语”,可以简单理解为“我要说话”,进而逐渐演变为说话的语言,即“语”字。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汉字的演变历史,展示汉字演变各个阶段的字形结构,体会不同阶段汉字的不同魅力。汉字的书写历史颇为丰富,经历了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宋体等漫长的演变历程,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还可以带领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有魅力,从而热爱传统文化理念,喜欢学习国学文化。


  二、诵读传统文化诗歌,感知传统文化魅力


  诗歌是国学文化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体现。小学生初步接触传统文化诗歌,对诗歌文化内涵理解不够深刻,对诗歌文化意境感知不够到位。教师可以耐心地向学生讲解课本诗歌的内容,运用简单易懂、富有童真的语句讲解诗歌内涵,表达诗歌感悟的情感,体会诗人选词的巧妙。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韵味。


  比如,语文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李绅的《悯农》时,就可以带领学生诵读全篇诗歌,认识诗歌中的生僻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第一印象。接着,教师可以深入讲解诗歌创造的背景时代,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心境,把玩“犹”字的意味,体会诗歌的深层意义,告诫学生珍惜拥有的食物,拒绝浪费食物,珍惜农民伯伯劳作的辛苦。


  三、教授讲解成语知识,感受国学文化魅力


  成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成语知识,深入讲述成语背后的故事内容,增强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提升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能力,增加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度和厚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与课文相关的成语,还可以积极组织成语接龙、成语大赛、成语纠错等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成语的热情,了解自己不曾知道的成语,增加自己的成语储备量。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熟能生巧”“专心致志”“栩栩如生”等成语,深入讲解“熟能生巧”的典故,告诉学生做事、学习都需要长期的坚持锻炼,才可以做到熟练乃至生巧的境界,做一件事不可轻易放弃。


  四、结语


  国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珍宝,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弘扬国学文化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增加国学文化的渗透教学,增添国学文化的学习理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增加学生的思想文化学习内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深入讲汉字的偏旁部首,带领学生欣赏、诵读诗歌内容,学习、了解成语典故,组织诗词分享活动,观看国学文化学习视频,参加国学文化讲座,真切感受国学文化的独特魅力,学习国学文化的深层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