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12-19
  • 阅读量42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目的對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2016年1月—2019年10月,方便选择该院收治的168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PCIV)的患者。对照组84例,西医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研究组84例,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同对照组,中医治疗包括中药汤剂及针灸。指标评价包括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生化指标(胆固醇、甘油三酯)、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其总发生率27.38%(23/84)明显高于对照组11.90%(1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0,P<0.05)。而其余指标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优于西医治疗,安全性尚可,但中药服用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在远期临床中值得探索。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眩晕;中西医结合;疗效;安全性


  眩晕为急诊常见病因,由多种因素导致,临床主要有两类患者,第一类为平时持续性眩晕并急性发作,第二类为平时无症状但存在多次短暂发作。近60%的眩晕患者存在后循环缺血(PCI)表现[1],而近10年来统计学证据表明[2],后循环缺血可表现为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孤立性眩晕,而很少伴有语言、感觉、运动、意识等神经功能受损。中医药对于防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具有明显优势,无论是汤药还是针灸在临床运用中的疗效均值得肯定[3]。该研究自2016年1月—2019年10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84例PCIV患者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科院治的PCIV的患者,共168例。纳入标准:①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分别参考《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②患者资料完整;③患者意识清晰,沟通顺利;④1个月内未使用该研究同类药物(扩血管、抗凝等);⑤患者对该研究知情同意,依从性佳。排除标准:①非PCIV,如小脑、脑干的急性期脑梗死、脑出血、脑外伤、恶性高血压、颅内肿瘤、颅内感染及眼、内耳疾患、颈椎不稳导致的眩晕;②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③认知障碍,合并有精神性或神经性疾病;④孕产妇及哺乳期妇女;⑤对该研究所用药物过敏或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84例。对照组:男53例,女31例;年龄57~73岁,平均年龄(63.42±7.23)岁;BMI23.41~28.79kg/m2,平均BMI(26.32±3.17)kg/m2;病程3~13个月,平均病程(6.83±4.28)个月;合并有高血压38例、糖尿病19例、高脂血症53例。研究组:男50例,女34例;年龄56~73岁,平均年龄(64.11±7.43)岁;BMI24.08~29.16kg/m2,平均BMI(26.64±3.28)kg/m2;病程3~15个月,平均病程(7.01±4.30)个月;合并有高血压36例、糖尿病20例、高脂血症5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组后均接受基础治疗: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酒,以卧床休息为主;注意防跌倒、防声光刺激、防不良情绪刺激;眩晕发作时镇静、止吐等对症治疗,维持人体正常稳态系统;并注意处理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原发病。


  对照组:为西医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J20171021)100mgpoqn及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国药准字H10930003)10mgpoqn。疗程3周。研究组: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同对照组,中医治疗依据风痰上扰、肝火上炎、气血亏虚、痰瘀阻竅、阴虚阳亢、肾精不足6种证型,分别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天麻钩藤饮加减、八珍汤加减、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镇肝熄风汤加减、地黄饮子加减,1剂/d水煎,分早晚温服,连续3周。并按照分型不同进行针灸治疗,1次/d,留针或艾灸20~30min/次,连续2周。风痰上扰型以平补平泻法取风池、足三里、中脘、丰隆等穴;肝火上炎型以泻法取太冲、曲池、足三里、中脘、丰隆等穴;气血亏虚型以补法取脾俞、胃俞、足三里、百会等穴;痰瘀阻窍型以泻法取合谷、三阴交、血海、中脘、丰隆等穴;阴虚阳亢型以平补平泻法取风池、肝俞、肾俞、行间、夹溪等穴;肾精不足型以补法取百会、悬钟、肾俞、太溪等穴。


  1.3观察指标


  3个月的疗程结束后进行指标评价。


  ①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仪器选择KJ-2V6M型TCD。


  ②治疗前后生化指标:胆固醇、甘油三酯。仪器选择日本日立7600-210型分析仪。


  ③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依据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表(DARS),见表1。积分越高则症状越严重。计算疗效指数(EI)=[(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00%。


  ④疗效评价: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评价标准见表2。总显效率=(痊愈+显效)例数/总例数×100.00%。


  ⑤安全性评价:统计药物使用不良反应,检测治疗前后的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


  1.4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


  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2生化指标


  生化指标(胆固醇、甘油三酯)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中医证候积分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E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研究组症状好转更明显,见表3。


  2.4疗效评价


  总显效率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安全性评价


  对照组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明显者6例,皮肤红疹2例,头痛2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为10例(11.90%);研究组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明显者18例,皮肤红疹1例,头痛1例,晕针3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为23例(27.38%)。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0,P=0.036)。所有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未予特殊处理,均自行缓解并完成疗程。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有学者[4]研究眩晕疾病谱得出,精神因素诱发型眩晕患者最多(占43.7%),其次为需要临床提前干预的PCI(占28.8%),还有前庭周围性眩晕(12.1%)、良性位置性眩晕(10.8%)等。PCI常见症状除眩晕以外,还有眼球震颤、昏迷和共济失調等,严重者可致卒中甚至危及生命[5]。后循环卒中(PCS)比前循环卒中(ACS)少见,但两者间存在诸多差异。PCS可以是幕下(IPCS)或幕上(SPCS),占所有类型脑卒中的10%~15%[6]。相关研究发现[7],22%的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前90d内存在有以眩晕为主的短暂性神经症状。因此,防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对于预防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PCIV的防治主要是评估大脑供血动脉及侧支循环功能,进行早期干预,尽可能地降低PCIV及PCS的发病率、病死率。西医在评价和筛查PCIV的方法较多,主要有ABCD2评分、ESSEN卒中风险评分(ESRS),改良弗明汉卒中量表(FSP)、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评估(ICVD)等。有研究[8]推荐ABCD2联合ESRS评分,当有一项得分≥3分,则PCIV存在较大可能。中医在防治PCIV方面作了深入研究,通过辨别PCIV患者中医体质可达到“治未病”的目的。陈伟铭等[9-10]研究得出PCIV发病率老年高于中年,男性高于女性,患者以气虚质、阳虚质及气郁质为主,不同年龄段PCIV患者中医体质特点不同。老年(60岁及以上)患者主要表现为气虚质、阳虚质(气虚质多于阳虚质),而中年(40~59岁)患者主要表现为气郁质。


  年龄(>55岁)、性别、基础疾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均为PCIV发病的高危因素[11]。PCI形成的常见病理表现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血管疾病等,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因(占35%)。西医疗法以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溶栓、血管支架等。单用一种药物并不能有效改善症状,临床常联合用药,因此带来的出血风险显著增加。对于溶栓治疗及血管支架,由于前者时间窗较窄、后者风险较高,因此均限制了应用。PCIV可归于中医“眩晕、中风”范畴,眩晕病名首见《内经》,亦称“眩冒、掉眩、眩扑”等。总结古今医家对眩晕的认识及诊治经验,眩晕形成无外乎风(火)、痰、瘀、虚,衍生出风痰上扰、肝火上炎、气血亏虚、痰瘀阻窍、阴虚阳亢、肾精不足六种常见证型。在此辨证基础上形成了以汤药、针灸为主[12],推拿、耳穴兼而有之的中医特色疗法,虽各医家临证经验不同、辨治侧重有别,但最终均能获得满意疗效[13]。总之,西医在急救治疗方面优势突出,但在预防及长期干预方面略显不足。在这一点上,中医治疗优势明显,且标本兼治。通过不断探索、取长补短,中西医结合将成为远期PCIV治疗的主要趋势[14]。


  中医药治疗PCIV疗效确切、稳定,其安全性也得到较多文献支持。通过该研究得出,中药汤剂带来的胃肠道反应发病率较高,导致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达27.38%,明显高于对照组(11.90%),但研究组其余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可见PCIV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优于西医治疗,且安全性尚可。对于中西医结合与单纯西医治疗PCIV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关文献研究结果大部分均无明显差异。分析其原因,很少有学者提及因服用中药汤剂带来的胃肠道反应,但这是客观存在且不容忽视的,因此这在远期临床中仍需进一步探索,特别是改善中药汤剂的服用口感及降低胃肠道反应。另外,针灸的安全性问题值得重视,特别是治疗眩晕常取头颈部穴位,能够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脊髓硬膜外血肿等不良安全事件。此外,应致力于制定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严格筛查和控制方案。并进行健康教育,鼓励运动锻炼,强调控制其他诱发因素(吸烟、酗酒、肥甘厚腻饮食等),从全方位进行PCIV的有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