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探索

  • 投稿北冥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224次
  • 评分4
  • 22
  • 0

陈红俊

(江苏省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214023)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各种策略和行为,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学生有没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不过,有效教学的关键却在于教师——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建立丰富的知识储备,同时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不断探索教学方法。

一、提升自身教学素养

(一)科学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导向,因此,目标的制定是否科学、合理对教学是否有效、高效起到关键的作用。怎样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呢?必须以新课程理念和三维目标为指导,并做到:(1)充分研读教材,了解教材所蕴含的知识、方法价值及人文、情感价值等,从而确定出丰富的教学资源、细化的教学流程及初步的目标设想。(2)充分体验生活,了解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的生活现实——可以是相同的、相似的或相反的,因为与生活现实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相应的教学目标更容易实现。(3)深入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性格倾向、兴趣倾向等,从而对从教材和生活中挖掘出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流程作出一定的筛选、补充和调整。

(二)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通过对教学目标及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等的审视和再认识,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改进教学现状和质量,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学反思一直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有效和重要手段,因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对每节课总会有一些体会和感悟,稍一懈怠,它们就会烟消云散,因此,要及时书写教学反思:通过记录,反思教学的成功和不足,弥补教学的缺憾,记录教学的“意外”,进行教学的“再设计”。教学反思的类型主要有:纵向反思(与过去比较)、横向反思(与他人比较)、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教学反思的方法主要有: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

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减少对教师的依赖,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十分重要,也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学案罗列重点、配以习题,引导学生养成习惯、学会预习和自习,使得学生能带着问题高效听课。其次,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听课的方法:听清、看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加以分析、理解,进行整理、建构,从而牢固地记忆和掌握知识;并注意对重点内容做笔记以备复习之需。然后,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复习重在概括、巩固,应用、迁移;由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可知复习的频率应该由高渐低。总之,“教是为了不教”。

三、打造多样教学手段

(一)突出实验与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体验

杜威说过“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生命线,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失掉了教育。”新课程要求教学采用多种模式,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实地调查等活动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首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要大量设计实验演示和操作活动,用实验引导课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探究、发现的乐趣。

例如,“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氯化钡溶液中,是否有白色沉淀”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有鉴于此,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对照实验:(1)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氯化钡溶液中,无明显现象。(2)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氯化钡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中,迅速变浑浊。由此,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思考原因、分析讨论、书写方程式等活动,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同时,可以追问:把氯化钡改成氯化钙,把氢氧化钠改成氨水,分别会怎样?由此,引导学生总结产生沉淀的一般规律,从而掌握一类反应的特征。

其次,化学也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尽量联系实际,并组织实践活动——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综合分析、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动力,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且有很大的用途。

例如,教学《煤的综合利用》时,笔者带领学生走进无锡焦化厂,实地了解煤的综合利用过程,并邀请焦化厂的相关技术人员讲解生产工艺。由此,使学生学到了书本无法提供的知识,为学生充分理解“煤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大量感性认识基础。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情境

由于时间、设备、安全等因素的限制,很多实际内容无法直接让学生接触、体验。但是,现代教育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的课件,可以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资源,使得传统手段下难以甚至无法讲清楚的、抽象难懂的知识、过程,一般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的事物、现象等,能够直观甚至创意地展现给学生,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硅酸盐产品》一课,在引入环节,可以将学生喜欢的周杰伦的《青花瓷》作为背景音乐,配以美轮美奂的青花瓷画面;还可以展示雄伟壮观的杭州湾大桥、精致美丽的教堂玻璃窗花、熠熠生辉的施华洛世奇水晶等与硅酸盐有关的事物,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愉快地开始“含硅矿物”的学习。

又如,教学“雷雨发庄稼”时,笔者通过动画的形式,把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如何在放电的条件下化合形成氮的氧化物,继而转变成硝酸、硝酸盐,被植物体所吸收的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使得学生的记忆非常牢固。

(三)恰当引导、点拨,突破重点、难点

讲授是最基本的教学策略。教师上课当然要讲,但是要有选择地讲——学生能思考、讨论出来的,教师绝不要越俎代庖;要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厘清疑惑、提升认识,从而真正地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

例如,教学化学平衡2NO2(g)

N2O4(g)的移动时,笔者让学生自主阅读参考材料然后提问。学生孔某某问道:“为何在以上平衡体系中加入四氧化二氮,平衡向左移动,但二氧化氮的转化率却增大呢?”笔者首先肯定了他的提问,说他一眼看到了最难于理解且很容易搞错的地方;然后指出,增加生成物的浓度,平衡显然逆向移动,但同时也相当于给这个恒容的体系一个加压的措施,故二氧化氮的转化率增大。见学生还是不太理解,笔者便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来说明情况:先假设体系中四氧化二氮的起始浓度为1 mol·L-1,四氧化二氮的转化率是50%,学生通过计算得出平衡常数K=2;再假设加入四氧化二氮,起始浓度增大为2 mol·L-1,根据同一温度下平衡常数不变,学生通过计算得出四氧化二氮的转化率变为39%(浓度变化为0.78 mol·L-1)。这样,得出四氧化二氮的转化率减小,而体系中只有两种物质,则二氧化氮的转化率增大。由此,厘清了学生的疑惑。

又如,一次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设计两种实验方案,计算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许多学生想到了这样一种方法:加热到恒重,根据减少的质量来计算碳酸氢钠的质量,从而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一些学生还想到了利用碳酸盐沉淀的方法,其中,有学生用氯化钙溶液,也有学生用氯化钡溶液。由此,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方案有没有优劣之分。通过讨论,学生达成共识:如果实际操作时测得的沉淀质量的误差为1 g,那么,对于碳酸钙来说,就是0.01 mol(Mr(CaCO3)=100),对应的碳酸钠质量的误差就是1.06 g;而对于碳酸钡来说,就约为0.0051 mol(Mr(BaCO3)=197),对应的碳酸钠质量的误差就约为0.54 g——也就是说,若产生同样的测量误差,则选择氯化钡溶液,计算所得结果的误差会小约一半。然后,笔者打了一个比方:如果一棵树结了10个果子被摘了9个,则损失很大;如果一棵树结100个果子被摘了9个,则损失就不算什么了——做人也是如此,把自己做强、做大了,就不怕一般的风险、意外了。由此,提升了学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