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文风改革的历程与思考

  • 投稿猫喵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1005次
  • 评分4
  • 15
  • 0

高广景

【摘要】本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三个时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新闻文风改革的历程,可以看出,新闻文风改革应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形成良性互动;要养成良好的新闻文风,必须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新闻工作者应积极应对多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挑战,实现传播方式的转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闻文风;改革历程;联系群众

文风是党风的重要体现,关系党的形象及其事业的成败。新闻文风同样如此。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对新闻文风的改进高度重视,并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给当前的新闻工作以诸多启示。本文力图对此进行简单的梳理、剖析。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闻文风改革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还未提出“新闻文风”的概念,但对文风在新闻宣传工作中的作用高度重视。当时宣传的对象主要是工农大众。为让工农群众快速理解、接受党的政策,1922年中共中央在《教育宣传问题决议案》中提出新闻宣传工作要口语化、通俗化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案在《对于宣传工作的决议案》中明确指出,《向导》关于政策的“解释当力求详细,文字当力求浅显”。《中国工人》应“简单明了地解释理论政策描写各地工农状况”。在群众集会上, “传单、小册子的内容,讲演人的口号均宜十分切合群众本身实际要求”。然而,此时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毕竟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由其所创办的党报有时没有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对民众的启迪和引导作用受到限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党的新闻宣传策略性、通俗化不够,脱离群众。据当时主管宣传工作的杨尚昆回忆,当时的宣传品一般要写“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宣传品千篇一律、刻版化的现象较为严重。加之,当时的“宣传品多是‘说教式’的印版文章,完全缺乏活泼而有生气的实际内容。这自然就不会为广大群众所了解,而失去了宣传的效力”。②党中央到达陕北后,对曾提出的新闻宣传的通俗化方针作出重申,指出, “一切的宣传必须普遍的深入,通俗简明,改正过去一些高谈阔论使人厌烦的宣传。”③但这一时期新闻宣传工作脱离实际、简单粗暴现象的根本扭转,是延安整风以后的事。

延安整风运动前,党内教条主义并未从思想根源上得到肃清。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党八股的存在,对新闻宣传工作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其主要表现是对党的中心工作配合不力,忽略甚至脱离群众生活和实际运动。1942年,毛泽东分别作《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为贯彻毛泽东改进文风、学风的思想,1942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中宣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通知》一方面要求报纸要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政策,反映党的工作,反映群众生活,另一方面要求各地党报的文字,应力求通俗简洁,不仅使一般干部容易看懂,而且使稍有文化的群众也可以看。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新闻界掀起新一轮文风改革的热潮。以《解放日报》改版为例,改版后第一版开始以国内新闻为主;消息写作短小精悍;语言也变得较为活泼,可读性较强。但此次文风改革后,新闻宣传中引用毛泽东语录的风气日益盛行,演变为新的八股文风。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闻文风改革

党在全国执政后,对新闻文风工作根据形势的发展给予适时的调整。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已注意到宣传工作面临的问题。1954年7月,中央政治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指出,报纸的党性和思想性不够,联系群众和实际不够, “在新闻报道方面也存在着反映人民群众的多方面的活动不够,以及公式化、概念化、迟滞、冗长、不通俗等严重缺点”。⑤这为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改版前的《人民日报》存在明显的缺点,主要表现在:对党的政策宣传不及时、不系统、缺少力量;新闻少,并有很大片面性;通讯内容贫乏,不能反映国际国内生活的现实;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作风严重;缺少不同意见的讨论;技术性错误太多。⑥1956年初,苏联暴露出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对此,中共中央结合苏共建设社会主义的教训开始反思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些问题,试图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新路,其中在文化建设中提出“双百”方针。《人民日报》改版是这一思想在新闻宣传工作中的体现。据胡乔木回忆, “人民日报改版,从1956年7月1日起,由原来的一张扩大为两张,主要是当时有个指导思想,要打破陈规,办得生动活泼,让各种意见在报纸上发表,包括对党的批评。”⑦改版后的《人民日报》,无论是版面设计还是语言文风,都变得较为清新活泼,易于为读者接受。然而,此次新闻文风改革随着反右运动而告一段落。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新闻文风改革的话题并未中断。大跃进运动的兴起,反映到新闻领域里便是新闻报道的失实。毛泽东很快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提出写文章要兼具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为一体。他还提醒,记者要有冷静的头脑,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为此,1959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目前报刊宣传工作的几项通知》。《通知》指出,要科学分析、宣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成绩,力戒浮夸。正当新闻文风转向务实之时,庐山会议及其之后的反右倾斗争,使新闻报道中报喜不报忧的思想又有所抬头。面对大跃进、反右倾斗争带来的严重后果,全党开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新闻文风随之有所改进。

“文革”期间,个人崇拜之风日炙。林彪、“四人帮”在制造个人崇拜的氛围中不适当地宣传毛泽东思想,把丰富的语汇人为地泛化、简化,在宣传工作中使用诸如“三忠于”“四无限”“四个伟大”等干瘪的词语,严重损害了新闻宣传的效果。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新闻文风改革

1976年10月, “四人帮”被一举粉碎,给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转机。在接下来的“揭批查”运动中,新闻界开始清算林彪、 “四人帮”在新闻领域的负面影响,但最初遭遇到严重阻力。全党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后,新闻界继之而起,逐步恢复确立了新闻报道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1978年1月,《文风和认识路线》一文在《人民日报》刊发,指出,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真实,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判断一篇报道水平“高不高看什么?看实践,看它是否深刻地反映了群众的实践,是否经得起客观实践的检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确立,为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重要政治前提。1981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决定》指出,新闻报刊宣传工作“应该加强集中统一的领导,使它们能够切实坚持党性原则,密切联系群众,发扬实事求是、旗帜鲜明、真实准确、生动活泼的优良作风”。⑤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新闻界出现一番新气象,党中央提出报道要“真短快活强”的新闻观。此后,新闻界在新闻报道和文风改革方面进行诸多尝试。新闻散文化和报告文学等趋势渐兴,对话报道、现场特写等形式渐起,为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囿于历史的惯性,20世纪80年代的新闻报道仍存在模式化、人物图谱化的现象。

此后,中央领导人为此对文风问题给予持续关注。1992年,邓小平南巡期间专门提到文风问题,指出新闻报道尽是会议,文章太长,内容重复,新的语言较少。后来,党中央提出,新闻报道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同时指出,新闻作品要讲究文采辞章,否则,文字干巴巴的,翻来覆去老是那么几句套话;有的哗众取宠,乱造概念,词句离奇,使人看不懂,这种不良文风应加以纠正。党的十六大后,党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非常重视,提出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原则(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以此为指导,新闻界在文风和宣传形式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用事实说话”标志着新闻文风的通俗化转向。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也出现了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方面,受市场利益取向改革的影响,一些记者深入调查研究不够,“假新闻”泛滥,违反行业基本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党八股现象仍然存在。一些新闻空洞无物,语言乏味,读起来亲切度不够,与群众有疏离感。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率先垂范,倡导务实的工作作风,推动了新闻界新一轮文风改革。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规定》提出改进文风的要求,指出,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在中央领导同志的率先垂范下,新闻文风改革出现新风尚。文章短小精悍,报道中少了“常说的老话” “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废话”“违心的废话”。媒体还主动顺应时代的变化,有选择地使用网络语言,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效果。

四、新闻文风改革的几点思考

习近平曾经指出,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的发展和当下的实践给未来发展以诸多启示。回顾中国共产党新闻文风改革的历程,有以下三点值得思考。

第一,新闻文风改革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应形成良性互动。考察党的新闻文风改革的历程,不难发现,当党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环境较为宽松时,新闻文风一般会较为清新自然,新闻宣传的效果较好。反之,新闻文风的改进程度如何,对党能否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探索构建二者良性互动的机制体制非常重要,而二者的良性互动又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新闻文风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第二,要养成良好的新闻文风,必须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养成良好新闻文风的实质是实现新闻报道对“真”和“实”的追求。党的新闻文风改革的历程证明:实现“真”“实”,就必须深入基层,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汲取丰富的养料。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关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新闻宣传工作的水平。

第三,新闻工作者应积极应对多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挑战,实现传播方式的转型。传统媒体传播主导受众、实行的是分级传播,传播渠道相对较少,因此,面临挑战较小。互联网的产生和广泛运用,助力新媒体传播、信息传播快速便捷。因此,做好新闻宣传工作,除了要求新闻工作力戒浮躁之外,还必须在传统新闻传播基础上以多样化的方式利用通俗的语言和形式,及时传递新闻信息,引导大众舆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④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册)[C]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20,21,126,127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1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92[C]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1097.1098

③郑保卫.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95

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9-10

⑥李庄 我所见证的人民日报[J].新闻战线.2008(6)

⑦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

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89

(作者高广景:法学博士,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党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