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报道如何抢占第一落点

  • 投稿抓老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517次
  • 评分4
  • 87
  • 0

樊晓燕 魏志刚 陈映午

众所周知,新闻姓新,对时效性的要求非常高。所谓第一落点原指最先报道、第一时间点报道的新闻。在新闻报道中,能抢占第一落点也就掌握了先机,获得了主动权。但在互联网时代,纸媒与网媒相比,在时效方面存在先天不足,那么是不是说纸媒就放弃第一落点呢?回答是否定的。在时事报道中,我们感觉,加强前期策划,有备而战,通过对时间节点的掌控,事实内容的挖掘整合,贴近读者的新闻落地“三手法”,时事报道不仅能抢占先机,还能深化报道内涵,提高报道质量,让报道更具温度、高度、深度。

2015年4月18日,湖北日报推出纪念万隆会议60周年的专题报道《万隆精神光耀一甲子》。就是这种新闻理念实践的产物,获得较好的宣传效果。下面以此版策划呈现为例谈点滴体会。

一、加强策划,重要节点提前应对

今年时值万隆会议60周年,年初印尼方面就宣布要举办系列活动隆重纪念,而且邀请习近平主席参加。

湖北日报时事新闻中心一贯注重策划,不但有每月的大策划,还有每周的小策划。在4月份的选题计划中,我们尤为关注万隆会议60周年,因为该选题不仅意义重大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而且又和当今中国政治外交理念一脉相承,可借此会议来弘扬我国外交理念,表明我国“亲诚惠容”的外交方针,表明我们愿携手同亚非国家共同发展是真情实意的。通过这些报道,能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我国作为一个大国的风采和风度。另外,60周年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报道切入点,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能让读者充分感受其中的历史沧桑和厚重感。

为了报道好这一选题。我们在前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并积极进行策划和跟踪,如报道规模,推出时间,落地稿件等。其中推出的时间点至为关键。

在4月10日的策划会上,根据当时掌握的纪念活动安排,我们提出了几个选项:一是4月18日,因为万隆会议是1955年4月18日召开的,这个时间节点纪念意义很大;二是4月22日,今年的亚非首脑会议当天在印尼举行,习主席将发表主题演讲;三是4月23日,亚非领导人重走历史路,步入万隆会议主会场。

我们当时就倾向于18日见报,主要有三点考虑:首先是时间上的先机,抢占落点。就像前面提到的第一落点问题,在别的媒体在等待纪念活动高潮时,我们在第一个纪念节点推出专题,可以先声夺人,为后续报道打开局面。其次是提前热身,关照读者。万隆会议作为改写历史和重塑国际格局的重要会议,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毕竟时隔60年,不少读者对当时的国际环境、万隆会议的深远意义还不太了解。而且在中国大步走出去的今天,在习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为万隆精神注入新内涵,其现实意义巨大。因此把握重要时间节点推出,能提高读者的关注度。第三,纵深报道。无法回溯。万隆会议纪念活动前后近一个星期,每天的新闻都可以及时呈现,但有些纵深报道可能难以涉及。因此关于万隆会议的来龙去脉、历史意义、当代价值应该尽早推出,为后面的新闻报道打下基础。

基于此,我们在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当天有没有新闻题材作为切入点。于是我们密切关注17日新闻.正好当天外交部发布习主席出访巴基斯坦和印尼、参加万隆会议纪念活动的消息,这个作为新闻由头顺理成章,因而我们作出18日推出纪念专题报道的决定,并取得了版面安排和值班老总的支持。

二、争取落地,突出重大报道特色

我们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对主稿进行了筛选,梳理出万隆会议召开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新中国外交助力万隆会议成功,万隆精神的新内涵展望三个重点。并围绕重点组织稿件。后来见报时把稿件精简到2000字以内。

字数虽少。难度不小。想把一件事说透彻,长篇大论容易,要想三言两语表达清楚可真得费一番功夫。当我们刚开始接触万隆会议稿件时发现,稿件之多浩如烟海,字数成千上万远不是一个版能够承受的,要想全部使用肯定是不现实的,而且现在读者更喜欢碎片化阅读,遇到长篇大论的稿件估计看看标题就翻过去了,如此一来传播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于是我们思路一转,决定抓大放小,以我为主,理出了万隆会议召开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新中国外交助力万隆会议成功,万隆精神的新内涵展望这三个重点,使稿件框架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逻辑顺畅。我们再按此重点编辑稿件,合并重复的资料、删去不重要的细节、突出中国的作用……避免了长篇大论的赘述,言简意赅的文字也让读者能更加轻松的阅读。此外.我们通过突出报道中国,让读者对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起的巨大贡献有了深刻的认识。

因此,别看只有短短2000字,满满的都是干货。

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报道上述内容,就我报时事的报道方针而言仍然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寻找“湖北元素”,通过新闻落地来拉近与本地读者的距离。

可万隆会议是国际性会议,要谈及与湖北的关联难度不小。我们先后梳理了几条线索都因关联度不高而放弃,后来在查找与会人员名单时有了收获。时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兼亚洲司司长的陈家康是我们湖北人,他以代表团顾问的身份出席万隆会议,他主持起草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万隆会议共同宣言中十项原则的蓝本。于是,我们向省档案馆等机构查询陈家康的资料,在人民网等权威网站上搜集资料,还找到他与家人的合影照片。

事后看整组报道,陈家康一稿虽然文字不长,但却是其中的湖北元素,凸现了湖北特色,拉近了我报与读者的距离,让报道增色不少。

三、精心设计,图文结合版式简洁

现在我们正处于读图时代,如何更有效率的吸引读者的眼球,在版式设计方面是必须得下功夫的。

首先,我们在报道万隆会议60周年时,注意突出版面简洁大方的风格,这种清新简洁的版面有别于密密麻麻满是文字的版面,不仅第一印象给读者留下轻松简单的感觉,而且版式层次清晰,主图主稿配稿位置一目了然,能让读者自己选择想读的文章,选择自己想看的图表,灵活方便,利于读者轻松阅读、快乐阅读。

其次,我们尤为重视图表和图片的运用。正所谓一图胜千言,好的图表或者是好的图片是能起到代替文字叙述的作用的。我们将万隆会议的一张图表放置版心上方并且放大突出处理,就是为了起到博眼球、轻松阅读的目的,让读者第一眼就能看到图表,并从图表中获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我们在选取这张图表做主图时考虑了方方面面:首先是不是有信息量。很明显,这张主图信息量很大,不论是背景还是五项原则都有提及,会议的方方面面集纳了很多,还包括一些文字叙述起来很费事信息,比如发起国和与会国,这些信息如果用文字叙述既枯燥又无聊,但是做成图表来表达,既简单又清晰,读者一眼就可以扫到,省心不费事。其次是适不适合做主图。答案是肯定的,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搜集的当年万隆会议图片精度都很小,无法放大处理,很明显不能用做主图。但是图表不存在这一问题,由于是后期制图合成的,精度可以任意调整,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没有图片适合做主图的情况下,首先应该考虑使用图表,而且使用图表不代表完全忽略图片,为了使图表更有历史厚重感,我们将历史图片嵌入图表当中,合成处理。让图表不再是一个单一的表格,变成了集历史图片、信息、资料、背景于一体的内容丰富的主图(见下图)。

由于我们在选取主图是考虑使用图表,因此在配偏刷稿件时,便因地制宜使用历史图片,以求文图结合,相得益彰。例如,《我是向周总理献花的那个小男孩》一稿,新华社发新闻稿时并没有提供图片。为此,我们专门在新华网寻找到当年的献花的照片.60年前的瞬间激活了文字,让历史铺陈到眼前。

此外,我们还注重细节的装饰和美化,通过点缀版面让版面显得更加活跃富有变化,还通过版心数字从形式上让主稿三个重点层次更加清晰、更加易读。四、努力做出有特色的时事报道

18日的专题报道见报后获得了较好的反响,被评为当日好稿,足以证明这是一次成功的策划。

对照一下其他媒体,全国大部分省报和同城媒体,对万隆会议的纪念大都放在19日见报,比我们晚一天,而我们选在18日见报,与标题60甲子相得益彰,体现了新闻的敏感性和提前策划的预见性。

上海的解放日报和文汇报也意识到18日这个节点很重要,分别约请专家写稿,对万隆会议进行了梳理和展望。可惜侧重点在当前和今后,缺乏历史纵深感,更没有涉及落地稿件,与读者的贴近性不如本报。

通过万隆会议60周年专题报道的尝试,我们相信,加强策划,提高新闻的预判性,纸媒的时事新闻报道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也可以抢占新闻第一落点,赢得报道的主动权,做到有温度、高度和深度,形成特色。

(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