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专题评论的整合效果——以凤凰网《自由谈》为例

  • 投稿千里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614次
  • 评分4
  • 61
  • 0

徐燕 陈律言

【摘要】随着网络新闻评论的进一步发展,曾经为其带来诸多优势的互联网,不利于网络新闻评论深化之处也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本文试以凤凰网“自由谈”为案例,探讨现有的网络专题新闻评论通过整合手段形成的“整合的评论”的传播效果,以此为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献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网络新闻评论 专题评论 自由谈 整合效果

凤凰卫视旗下凤凰网评论频道设有包括评中评、凤凰解读、自由谈、最深度在内的13 个栏目,“自由谈”作为子栏目之一,从2008 年第1 期至今已有超过640 期的专题评论。凤凰网2006 年转型为凤凰新媒体,但是作为凤凰卫视电视内容的网络传播渠道,它定位于“中华情怀,全球视野,包容开放,进步力量”的媒体理念,依然承袭了凤凰卫视的媒体风格。“自由谈”与凤凰网其他评论栏目的区别在于,它是一个专题式的新闻评论集纳栏目,这种形态的网络新闻评论样式“通过‘超链接’文本技术,可以调动非常开阔的资源,形成立体的评论语境。”

就现有的其他门户网站的评论栏目来看,“自由谈”在栏目形式、原创性、可读性、互动性等方面都体现出了独特性。这些独特性集中表现为以专题式的栏目形式为依托,对多篇评论进行整合,从评论主题到评论内容再到评论质量乃至最终评论的舆论导向都通过这种整合形成合力,而“自由谈”栏目本身的优势也进而体现。

一、从“自由谈”看网络专题评论的整合

1、栏目内容的整合

“自由谈”内容的整合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内容所涉领域的整合,作为一家门户型网站,其评论的主题与凤凰网主站的新闻内容一样,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际、港台的方方面面。例如第626 期关注两岸三通之后的“四通”问题,紧接着第627 期探讨国足惨败泰国队的“国耻”,第628 期又转入国际视野详解斯诺登轰动全球披露“棱镜”项目,第629 期再重回国内寻找聂树斌案的真相。这种多元化的内容主题设定一方面符合凤凰网自身“全球视野”、“包容开放”的定位,另一方面也符合网络媒体信息无所不包、无远弗届的特点。

内容的整合另一方面表现在“自由谈”栏目内容的整合之上。从整个栏目形成的模板来看,“自由谈”专题版面的基本模式是:首先由编辑部独白式的导语引入本期的主体内容。然后以小标题的形式先列出权威媒体对该事件的相关新闻报道,其中主要选取具有转折性意义或代表性意义的新闻内容点。紧接着引入各方评论,在各方观点的互动中编辑部的观点通过版面的编排和顺序的安排被烘托出来,最后以简短的语言总结本期专题。这一部分被称为专题的主要内容,在版面的右侧栏则往往还设有调查、相关阅读、知识延伸、微博关注等小栏目,作为对专题主体的补充与丰富。

2、栏目版面的整合

网络新闻评论写作的优势之一就是没有篇幅限制,利用超文本技术网络评论可以把相关背景资料、延伸性知识以及音响视频等非文本素材整合到一篇评论中,它在信息的容纳性上有着传统媒体新闻评论无法比拟的海量性与多样性。但正如前文所言,海量信息并不能代表信息的最终效果,和单篇的网络新闻评论相比,“自由谈”这种专题式的新闻评论集纳的优势就是通过对超文本技术的合理使用,最大程度减少信息碎片化,利用版面的整合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广度与深度的合力。“自由谈”在版面上的整合无疑就是这种对接受者注意力稀缺事实的注解。首先,整个版面的分类清晰。从导读引入到事实回顾再到观点辩驳直至总结陈述,每个部分的信息要点一览无余。其次,在各种观点的呈现部分,每个观点对应着一篇以往的单篇网页评论。编辑将该篇评论中最核心的观点和最精华的语言提炼出来,置于网页之上。读者即使不通过超链接点入该篇评论阅读全部内容,也不影响对这篇评论观点的了解和把握。这样就很好地把握了信息的无限海量与有限利用之间的平衡。最后这种精简后形成的整个栏目的风格类似于新闻写作上所说的新闻跳笔,栏目内容具有跳跃性,观点鲜明直接活泼激烈,这符合网络阅读的节奏和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网络受众群的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它没有陷入以往的碎片化陷阱,而是在观点的罗列编排与逻辑的理性分析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3、栏目深度的整合

作为专题性网络新闻评论栏目,“自由谈”的内容并非全部原创,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专题推出之前的媒体相关评论,其中包括国内平面媒体的相关评论、其他门户网站相关评论以及少量的网友评论等。“自由谈”栏目本身更像是一个容器,将与当期专题内容有关的评论与观点进行一个大的汇集,然而这种汇集并不是毫无原则地堆砌,而是编辑具有独创性的筛选与组合。

这种梳理体现出这样几种目的,首先是对事件的基本梳理。专题性的评论栏目,其内容势必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加之现实中的许多新闻事件错综复杂,随着时间的迁移甚至会出现颠覆性的变化。微博账号“学习粉丝团”曾一度在微博走红,但此后又因博主被网友曝光身份而宣布退出微博,然而退出的第二天下午却又再次宣告回归。第625 期《粉领导人:人民为何不相信人民》的评论主题是为何网友如此在意其身份,但为了厘清“学习粉丝团”在微博上的“死去活来”就必须先进行基本的事件概述。同样在第324 期《为何免费公共服务总是遭遇吃相难看》中话题是广州亚运地铁免费造成的全城拥堵,专题从话题事件出发又进而梳理近年来的同类事件,最后再进行评论。这样从基本的事实开篇展开评论与传统评论一般省略或略提新闻事件相比,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缓冲,同时在事件梳理的过程中也能够达到“用事实说话”的目的,为后期评论进行铺垫。

其次,是对观点的梳理。对于一个新闻事件的看法随着评论者身份和立场的不同必然呈现出迥异的看法。网络上利益主体更为多元化,对不同事件的观点必然是各种各样,甚至会出现相互对立的情况。“自由谈”在事件梳理的基础上,试图呈现出与该事件相关的主要观点。第365期《儿童行乞是否应立法禁止》就以辩论的形式,罗列正反两方的观点和多项理由,从双方在一个版面上的意见探讨中我们窥视出问题的分歧的根源所在。

最后,理性的梳理。对于不同观点的呈现如果还只是一个简单的复制粘贴的过程,那么将不同的观点以编辑自己的主张在整个网站页面上表现出来的过程,就显示出了编辑对于事件的理性梳理过程。例如第296 期《唐骏:造假行为终须买单》,从唐骏的造假事件引出当今时代的不诚信的普遍性,再从网络时代与谣言的助长和澄清双重作用来说明人人都必将为谣言付出代价。探讨完谣言的时代背景,再谈规避谣言破坏性的措施——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让问责的力量压制谣言的肆虐。最后从个人为其信用买单的同时联系到国家的信用、政府的信用问题,得出结论:不管是个人还是政府、国家,没有信用的社会都会让真话变得日益稀少,而究其根本,中国的信用现状有传统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整个专题的观点深度层层递进,事实的本质也一步步地浮出水面,这一过程也是由表及里的过程。

二、评论整合形成的独特效应

从“自由谈”600 多期的专题评论作品来看,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整合形成了独特的“整合评论”模式,其效果和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这同时也对网络时代专题评论栏目如何通过整合效果实现传播效果提出了借鉴意义。

首先,专题评论应具有资料性。通过每期话题中必备的事件梳理、以及相关阅读的背景知识加入,使得评论完成了其首要功能——新闻性。过去的新闻便成了历史即资料,这种资料性不仅仅为读者扩大了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为评论增加了纵深度,从纵向的历史角度和横向多学科多专业角度为受众理解新闻事件提供了材料和依据。“自由谈”致力于在事实真相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这种说服逻辑无疑是符合一般思维习惯的。

其次,专题评论应是意见权威。在“自由谈”栏目里,把关人的身份十分明显,从开头的导语到专题结束时的总结部分,栏目编辑的角色清晰存在。在把关人缺乏的网络空间,网民面对一个新闻事件或舆论热点,会有各类意见声音形成对其的撕扯。“自由谈”的目的就是要在众多的声音之中脱颖而出,形成网络空间的意见领袖,引导人们的理性思维。

第三,专题评论栏目应成为观点的自由市场。“自由谈”标榜多元化声音的特色,这使得它能够在不同的话题里摆脱意识形态之争、立场之争,尽力呈现同一事件的不同观点,将栏目打造成观点争鸣的场地,而受众在不同观点的浸染中能够产生自己的思考与判断,最终达到制造理性公民的效果。

第四,专题评论栏目应成为两类舆论的对接口。在传统媒体为大的时代,我国的舆论基本上由媒体把控,民众的声音由于缺乏表达机制而显得十分弱势。然而网络的出现无疑为社会舆论的抒发提供了绝佳的渠道,网络的低门槛和全球性让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看法,网络评论也成为了民众舆论的载体之一。另一方面现今我国网络新闻评论仍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传统媒体。这样看来,网络新闻评论就成为了媒体舆论与民间舆论的对接口。“自由谈”栏目中受众的大幅度参与让两种舆论的声音在同一个版面下争鸣,推动了我国社会民主进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M].新华出版社,2003

②胡文龙:《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③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④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⑤樊洋,《凤凰网“自由谈”评论栏目的特色研究》[D].吉林大学,2012

⑥谭芳,《网络新闻评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5

(作者:均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