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亲子真人秀的创新与发展——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 投稿老鱼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351次
  • 评分4
  • 37
  • 0

高 慧

【摘 要】2013年10月,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开播,创下了电视节目的收视新高,亲子真人秀以其崭新的节目形态和叙事风格走进观众的视野,令人眼前一亮。本文在剖析《爸爸去哪儿》成功之道的基础上,分析当前亲子真人秀节目的现状,并就节目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亲子真人秀 《爸爸去哪儿》 同质化 创新

一、《爸爸去哪儿》节目的成功之道

《爸爸去哪儿》的收视佳绩和好口碑,是我国电视娱乐节目进步的标志。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M)统计,该节目一经播出便夺得全国网收视率1.1,份额7.67;29城收视率1.46,份额6.45以及46城收视率1.42, 份额6.74的收视佳绩。

题材新颖,抢占收视市场。当前国内以儿童为中心的电视节目不胜枚举,有儿童才艺展示类,如辽宁卫视《非常童声》;儿童益智类,如央视少儿频道《智慧树》;儿童脱口秀类,如湖北卫视《欢乐喜洋洋》等。但这些节目无一例外有一个共同点,即以儿童为视角来展现成人世界的面貌,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童年的消逝”。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之所以能引发收视狂潮,“明星亲子真人秀”这一节目形态填补了儿童类电视节目的空白。

明星效应,吸引受众眼球。《爸爸去哪儿》第一季有五位明星老爸,来自不同的领域。被郭德纲笑言“你再不老我们就疯了”的林志颖,不老童颜,无论是演艺还是赛车都代表了一段记忆;北方爷们郭涛的硬汉形象深入人心,出演的一系列诸如《疯狂的石头》、《活着》等影视作品,精湛的演技令人倾心;“跳水王子”田亮,赢得冠军的同时,也赢得了受众的关注;“中国首席男模”张亮,第一个登上米兰时装周的T台,更是时尚界的宠儿;导演王岳伦,《十全九美》赢得不少人气,而且“李湘老公”本身也是一个看点。不得不承认,五位老爸的明星光环本身就是节目的亮点,一开始就为高点击率、高关注度奠定了基础,赚足受众眼球。

制作精良,打破传统视角。《爸爸去哪儿》吸收韩国原版的注释性漫画效果,同时还有画外音,温情音乐以及对五位老爸的单独采访,这些都是节目制作方面的进步,也是对原版成功的本土化改造。而且,孩子可以“放肆的”展现自己生活中的一面,“扮演”真实的自己。另外,强烈的冲突相比别的儿童节目也是一个亮点。例如,郭涛的严父形象表露无疑,镜头前对石头严厉的斥责毫无掩饰,打破了传统节目镜头前的“粉饰”。

媒体联动,消费群体记忆。一档成功的电视节目离不开造势,《爸爸去哪儿》也不例外。开播之前的宣传就吊足观众胃口,在每期播出的同时,还会发起话题讨论,电视台以滚动新闻的形式反馈观众的收视感受。而且,开通了同名微博,随时更新。截止2014年6月10日,微博粉丝量达到460万之多。另外,大年夜更是奉送了同名电影,票房收入不菲。第一季收官之后,“爸爸效应”持续发力,发展了衍生品经济。2013年12月6日,湖南卫视推出同名手游,2014年1月18日官方授权出版同名图书,这一切都是在消费观众的群体记忆。

二、亲子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困境

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的成功,引来其他电视台的“觊觎”,大家纷纷效仿,相继推出浙江卫视的《爸爸回来了》和《人生第一次》,还有网络自制的《爸爸在这儿》等亲子真人秀节目,造成这一节目题材的泛滥,使观众出现审美疲劳。

题材选取的同质化。在当下“亲子真人秀”节目市场中,各电视台只是看到《爸爸去哪儿》经济上的创收,所以就一味克隆。但“创新应当成为此类节目不懈追求的目标,如何能够让一档节目最大程度吸引观众眼球,好的创意永远都是核心所在”。①而《爸爸回来了》和《爸爸在这儿》几乎就是《爸爸去哪儿》的克隆,四位父亲带着自己的萌宝接受各种考验,体会没有妈妈的“自由”和窘迫,老套路考验着受众的忍耐力。《人生第一次》唯一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双亲全家福”出游模式,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总之,这三档节目在节目类型、制作方式、人员配置方面都和《爸爸去哪儿》有异曲同工之处。

受众都有“先入为主”的心理,当他们从《爸爸去哪儿》这一亲子真人秀中获得了想要的信息、达到了休闲娱乐的目的,此后的一系列同质节目在收视率上就很难有竞争优势了。

进入“拼嘉宾”的时代。《爸爸去哪儿》可以说是电视娱乐节目的一次成功转型,可之后一系列亲子真人秀的跟风就不那么被人赏识了。《爸爸去哪儿》的嘉宾阵容着实让观众过足了瘾,爸爸们够大牌够优秀,娃儿们够萌够可爱,这些“软件”都让节目增色不少。可毕竟优良的创意和制作才是成功的核心,之后的亲子真人秀似乎舍本逐末,节目内容没什么创新反而几乎把全部心思都花在人员配置上。《爸爸去哪儿》中的林志颖从台湾带来一个萌娃kimi,《人生第一次》中的王仁甫带来一双儿女,甚至还找来单身妈妈钟丽缇只身带着考拉置身别的幸福家庭其间,多次伤感流泪,这不过是给有窥私心理的受众一个谈资罢了。“拼嘉宾”这样简单复制的电视节目,其实是将亲子真人秀这种媒介文化产品物化了,过度商品化了,“高度物化的媒介文化必然带来意识的物化,大量复制品导致人们接受能力的下降,也导致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的下降”。②

陷入追求“真实”的怪圈。真人秀的“真”,指的是节目的具体进程和细节是真实的。为了能真实展示具体进程和细节,真人秀节目采用的拍摄手段多数是纪录片式的。③但在如今这样泛娱乐化的时代,电视媒体各出奇招,对亲子类节目也进行了大胆革新,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绝对真实的视觉宴,不过这次打的是妈妈们的主意。深圳卫视于5月9日重磅推出国内首档大型观察真人秀《来吧孩子》,64部摄像机全景式展现孕妇生产过程。不过第一期播出后,就没有下文了。

真实固然重要,但前提必须是考虑到受众的心理接受能力。2001年CNN在报道“9·11”事件的时候尚且考虑到避免过于血腥的画面刺激受众感官,更何况电视娱乐节目的初衷是休闲娱乐。《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伦理规约》把“直接展现暴力、血腥、灾难、痛苦的照片或画面”列到伦理失范的行列,电视节目同样需要遵守这些伦理规范。

三、亲子真人秀节目的创新之路

当一连串的节目盲目效仿《爸爸去哪儿》时,亲子真人秀进入了“娱乐的周而复始”的阶段,而“好点子”关系到节目到底可以走多远,创新对国内亲子真人秀这种节目形态显得尤为重要。

内容为本,注重本土化改造。《爸爸去哪儿》也属于舶来品,但不是对《爸爸!我们去哪儿?》的照搬照抄,而是做了本土化的改造。动画式的片头和嘉宾父子(女)倾情献唱的主题曲,这两点是在原版基础上的创新。参演人员形象性格的优化——郭涛传统的严父形象、田亮阳光俊朗、王岳伦斯文内敛、张亮时尚高挑、林志颖童颜,这是节目成功的必备因素。一档成功的亲子真人秀,无论形式多么花哨,都只是内容的外化,内容制胜才是王道。“然而昂贵而漫长的电视节目研发过程确实风险很大,同质化某种程度上是传媒市场选择的结果。”④在我国综艺节目被迫依赖引进海外节目的当下,本土化改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世熙传媒是中国最大的国际节目模式引进、本土化模式节目研发及制作基地,有着9年模式引进经验,其董事长刘熙晨认为,“韩式综艺”教给中国人的是制作电视的技术和理念,但一档节目能否成功,要看中国团队能否进行良好的本土化改造。⑤所以,无论是原创的还是引进的电视节目,都要合理传递我们的文化内涵,沉淀的文化内核加上新潮的制作形态才是成熟的、能迎合受众的节目形式。

情感把握,迎合受众心理。在传统观念里,孩子都是由主内的妈妈带的,爸爸承担赚取经济来源的角色,这种做法就造成了爸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位,而“父亲”对孩子人格的塑造极为重要。正如节目中很多明星老爸提到的,希望借参加节目的机会增进与孩子的感情。明星走下舞台也是普通人,也在现实中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当明星+爸爸这样的角色出现在荧屏上时,无形中对承载父母这一角色的受众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受众现实情感的一种具象,一种缩影。也许《爸爸去哪儿》的受众觉得自己对节目的关注完全是一种感性状态,是一种对星爸萌娃的偶像崇拜,可无形中却受到了偶像的情感引导。

立体营销,打造品牌。全媒体时代的营销计划应是内容制作(视频、文案等)+播出平台(电视台、网站、纸媒、网媒等)的整合营销框架。《爸爸去哪儿》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样的营销模式。⑥

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中,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关系已经由单向传播变成双向互动了。受传者不再满足简单的“被动接受”,而是希望参与到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当中,在这一点上,传统媒体就略显乏力,网媒以及移动客户端的加入弥补了这一缺陷。《爸爸去哪儿》不仅每周五晚在湖南卫视播出,同名微博、图书以及手机App达到了四维立体的营销效果。其次就是品牌效应,芒果台本身就是一个实力不凡的娱乐品牌,《爸爸去哪儿》可谓是站在品牌的肩膀上。亲子真人秀这种题材本身是可以效仿的,但各电视台也需要利用自己原有的优势资源为电视节目宣传造势,立体包装,使其变成一种符号。

亲子真人秀的引进无疑是国内电视台的又一个淘金机会,但本土化的创新是这股淘金热的法宝,更是在当前鱼龙混杂的电视节目环境中脱俗的不二法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资媛,《电视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的品牌建设探析——以〈爸爸去哪儿〉为例》[J].《今传媒》,2014(6)

②陈龙:《媒介文化通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56

③庄序芃,《浅析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J].《东南传播》,2008(11)

④杨斌,《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的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11)

⑤http://www.jx.chinanews.com/

2014/0613/1364087.html

⑥周敏、梁淞,《从〈爸爸去哪儿〉看电视节目的创新》[J].《南方电视学刊》,2013(6)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