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意”对伏里土陶的影响

  • 投稿蜡笔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449次
  • 评分4
  • 37
  • 0

胡晨晨

(枣庄学院,山东 枣庄 277100)

摘 要:枣庄伏里土陶艺术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艺术,它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吸收了很多外来文化的精髓。本文从中国画的“形”、“神”、“意”的角度对伏里土陶创作影响及伏里土陶对艺术创新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更深入地研究伏里土陶这一地区文化艺术,使伏里土陶获得更旺盛的生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国画;形;神;意;伏里土陶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17-02

基金项目:枣庄学院校级科研基金一般项目《伏里土陶与水墨画写意特质审美比较》结题论文

越是个性突出的地域文化,越具有世界公认的艺术共同性。伏里土陶,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承载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取向,它融汇了中国画的“形”、“神”、“意”的审美意境,同时也继承了历代雕塑艺术的精华,把土陶艺术由生硬的形象推向富有神韵的境界。

一、历史悠久的伏里土陶

伏里土陶是位于枣庄市西集镇南伏里村的民间工艺,因出土于伏里而得名,在它身上深深镌刻着时间的年轮。据记载,1992年12月,山东省考古学家在伏里村北发现一处大汶口时期的文化遗址,从大量出土的质朴的陶鼎、陶罐之类的文物及残片证明,伏里土陶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这是伏里一带制作的最早的陶器。而伏里土陶最繁盛时期在商代和汉代。专家们认为:“伏里土陶形成了荒诞不经、反真实的艺术造型和花纹饰缀特色。造型古朴、憨态可掬,装饰性浓厚,具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型制、浓郁的汉代风韵、南北朝特点和明清艺术的痕迹,是流传至今的珍贵稀有的土陶文物。”

今日的“伏里土陶”产品分祭祀、赏玩、生活用品三大类,12个品种。祭祀类包括狮子、香牌 香案、香炉等;赏玩类包括蟾蜍、猪、羊、狗、鸡、鱼等;生活用品类包括灯台、酒鬼、汉纹罐等。可见,伏里土陶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带有中华民族五千年丰厚的文化历史印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伏里土陶以古朴的形制,深受众人的喜爱,其作品多被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日本玩具博物馆收藏。不但在国内十分畅销,而且还出口到美、日、法、德等21个国家和地区。

伏里土陶生长在淳朴的自然之中,于枣庄的乡间田野中。它唤起我们回归自然的体验:辽阔的田野,清澈的溪流,繁茂的树林,体现着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情感。伏里土陶作为今天人们生活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之一,凝聚着朴素的枣庄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体现着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审美精神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我们要传承的不仅仅是它原始的无可替代的制作技艺,更重要的是伏里土陶所蕴含的民间造物文化与精神内蕴之美。

二、中国画的“形”、“神”、“意”对伏里土陶创作的影响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国画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由一般的形象升华到形神兼备的境界的,一代又一代的书画家为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南朝谢赫的我国最古的绘画论著《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东晋王羲之的“意笔论”,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论”,元代汤垕在《画鉴》这部美术理论著作中明确提出了绘画的“写意”说:“画者当以意写之,不在形似耳。”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画的“形”、“神”、“意”思想。

中国画中的“形”,即“形象”,也可谓作品的整体构图,亦称章法。说到国画中的“形”,就不得不提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论”。形似是中国画最基本的要求,形似才能神似。古代的书画家们对“形”非常重视,唐代张彦远认为:“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传其形故有画。”清代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提出:“今人多忽略形象,故画焉而不解其物,岂复成为画焉?”评论一副书画作品,多以“真实”、“像”与“不像”论之。可见,形似既是古代人的追求,也是现代人对于品鉴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

雕塑作品中的“形”即为“型”,造型之意,是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枣庄的传统民间艺术——伏里土陶,它的造型古朴中带着灵性,题材贴近生活。像汉纹罐,主要是用来悬挂贮藏菜种的(防免鼠偷吃),它与长江流域东周及汉代风行的印纹硬陶有相似之处,花纹有叶状纹、乳钉纹、回纹、旋纹等,用红胶烧制。中国画的“形”,对伏里土陶的制作造型影响也颇为深远。伏里土陶继承了国画的艺术思想,这从老一辈民间艺术家的作品可见一斑。如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厚葬,这极大地促进了伏里村制陶业的发展。随葬的陶猪、陶羊、陶仓,造型古朴自然,与现实中的猪、羊十分相像,可谓大巧若拙,体现了老子的审美思想,凸显了崇尚自然的中国美学精神,蕴含着中国独特的哲学智慧。

伏里土陶的花纹缀饰以菊花为多,其次为莲花,其余花卉图案少见,这与当地的民间传说有关。其他纹饰如回纹、乳钉纹、漩涡纹、旋纹、鱼鳞纹等与汉代的典型纹样一脉相承;树叶纹则与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殖崇拜有联系;鱼、马、蟾蜍、鸟、日、月、星、水等花纹则有着史前文化的意蕴。明清时期是伏里土陶发展的鼎盛时期,土陶艺人把这个手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土陶工艺品是从陶制品中派生出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行当。从土陶工艺品的造型中不难看出,它的制作不再仅仅局限于形似和实用性,更富有装饰性,很适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这正体现中国画的“神”。

伏里土陶在意境上追求自然古朴、形神兼备,浙一艺术思想来源于中国画“神”。“神”原来是宗教和哲学中的概念,自顾恺之的“传神论”提出后,成为中国绘画美学的审美取向之一。顾恺之认为,绘画的最高标准就是形神兼备。可以看出,他虽然认为“形”对描绘很重要,但是更强调“神”艺术创作取向。这与荀子的哲学观点“形具而神生”亦有相通之处,无形则不能通神,无神则形失生气。

由此可见,无论是中国画还是民间的艺术作品,都收到中国画思想的影响。中国画的笔韵是通过用笔的轻重、方圆、虚实、刚柔、顿挫等变化,求得画面和谐统一的,而伏里土陶则通过造型、纹样等,赋予作品以生命和神韵。具有代表性的大战狮,形体雄健凛然,庄严威武又不显狂野,俨然是一尊吉祥的神灵之兽,令人爱不释手。

中国画的“意”即意境,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写意传神亦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艺术特征。如果陶塑作品中融入了意境,则将赋予艺术作品更强的生命力,更高的艺术价值。伏里土陶继承了国画写意的传统,始终把精神情感的表现放在首位。从民间艺术家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为了突出作品的独特内涵,甚至可以改变、简化、强化或夸张某些局部外形。如伏里土陶传人之一甘延军的作品《劳动场景·打稻谷》、《孩儿枕》及《福寿老者》等,都是比较典型的。《劳动场景·打稻谷》描绘的是老夫妇打稻谷的场面,表现了乡村劳作的原貌,老汉的眼神中透出劳作的辛苦,老妇则喜笑颜开,抬头望着金灿灿的谷穗,面挂丰收的喜悦,韵味悠长,其“意”就是民以食为天。

“形”、“神”、“意”在伏里土陶的发展中缺一不可,正是这三者推动伏里土陶从生活用品走向艺术品。

三、伏里土陶的艺术创新

甘志友出身于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伏里村的一个制陶世家,他所制作的土陶极具代表性,如用黑质陶土制作茶壶,简朴脱俗;用红胶泥制作的仿汉罐、大盂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大辟邪、壁挂、孩儿枕、香牌等工艺品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甘志友老艺人利用了独特的土质及精湛的传世工艺,赋予了伏里土陶艺术生命力,他的作品来自于亲身的生活体验,凝聚着朴素劳动者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民间土陶的地域风情,具有创新精神。

甘志友的艺术创新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要想保持并传承具有文化特色的无可替代的传统的制作技艺,必须进行创新。也只有对本地区传统文化充分理解,才能赋予民间伏里土陶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才能创作出神形兼备作品。因此必须深刻领悟“形”、“神”、“意”的意涵,独辟蹊径,不断推陈出新。从甘延军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创新元素。如《战狮》造型的三维空间,就借鉴了伏里土陶代表性的“大战狮”原型,并加以创新,赋予了该作品浓郁的乡土气息与淳朴的艺术风格,又不失现代艺术作品的审美意蕴。

在中西方艺术文化大融合的时代,每一个艺术家应该勇于创新,正确把握时代的审美取向。发掘新的审美元素,善于探索,才能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汤垕.画鉴[A].潘运告·元代书画论[C].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何德亮.枣庄建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4〕杨永善.说陶论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

〔4〕朱纪.历史悠远的伏里土陶[J].中华手工,2004,(3).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