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媒介素养教育: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新视角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02-25
  • 阅读量70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电影媒介凭借其形象性和感染性成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电影媒介素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之间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应把电影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去,充分发挥电影媒介的育人功能。电影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和不可回避的重要力量,是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电影媒介素养;意识形态;高校


  电影媒介素养是观众在观影前、观影时和观影后面对电影媒介海量信息进行甄别、解读、选择和优化的能力。电影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正确认知电影媒介、研究和欣赏电影媒介、客观公正鉴别评论电影媒介、积极应对电影媒介、主动参与电影媒介制作、合理使用电影媒介的能力。电影媒介素养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电影媒介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对这些挑战有全新的、清醒的认识,更好迎接这些挑战。


  电影领域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现状。色情、凶杀、暴力等显性镜头姑且不论,单单消费至上主义对传统节俭朴素美德的销蚀,新自由主义在全球的蔓延,保守复古主义意识在某些方面的复苏,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和平演变,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修正和攻击,这些隐蔽意识形态的渗透形式,给中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巨大威胁。面对错综复杂的电影市场,电影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和不可回避的重要力量。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因时而动,因势而行。电影媒介素养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电影媒介素养教育并非解决意识形态问题的灵丹妙药,但是电影媒介素养低下是产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不良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以往的意识形态教育框架内,电影媒介素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常常是双轨走路,没能做到有效的对接、融合与互补,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能有效地开发电影媒介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电影媒介素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关系


  列宁指出:“电影艺术掌握在社会主义者手中一定会对群众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1]电影艺术凭借生动的人物形象、紧张的故事情节、绚烂的艺术画面和震撼的背景音响,已成为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电影以其特有的艺术手法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对大学生有着政治、审美和道德上的巨大精神作用。


  电影不仅是一次性消费品,也是一种承载政治功能的教育平台。作为传播媒介,电影在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将其包含的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与电影画面结合起来,具有超强影响力和渗透力。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往往以国与国之间文化的差异或文明的冲突抑或价值观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错综复杂,难以定性。美国电影同业工会就对电影有明确解读:“电影可以成为以极小成本进行国家宣传的最佳方式。”例如,好莱坞电影被称为暴力美学的典范,扮演拯救人类的超级英雄,鼓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宣扬物欲意识,正在严肃地、不遗余力地以独特的方式传播着美国文化,积极有效地将美国的价值观推向全球。[2]面对此情此景,习近平总书记曾郑重告诫我们:“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主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必须让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洗礼。


  电影媒介素养教育中必然要涉及潜藏在电影机制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无论是对影片的选择,还是对内容的解读,都需要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判断的标准,而三观的培养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电影媒介素养教育共同关心关注的问题。


  电影媒介素养教育有着其他类型文艺素养无法替代的功效和价值。电影同其他艺术形式(如戏剧、雕刻、建筑、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相比,是一种最大众化、最综合性、最具娱乐性的视听形式,是解读成本最低的政治社会化媒介。电影媒介可以在任何人身上有所体现,不管他的素质高低和学历程度如何,电影媒介的图画、声音和形象可以感染任何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3]


  自新中国诞生之日起,电影就作为拯救民众、启发民智、改良社会的工具而存在,就承担塑造国家形象的重任。电影艺术家郑正秋很早就意识到电影是改革社会、教化群众的工具。[4]电影从未远离意识形态,电影本身就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一种,通过连动的画面转换马克思主义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方式。电影作为一种表达手段,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无论是电影的内容、表现形式,还是其拍摄机制都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都站在意识形态的立场。电影媒介既受制于国家意识形态,也借助电影画面表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进而再生产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如近几年的《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建军大业》《红海行动》以及《我和我的祖国》《决胜时刻》,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表现手法,传达出爱国精神、民族精神、奉献精神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这些精神无疑都具有意识形态性。


  二、电影媒介素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融合意义


  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电影媒介素养教育的多功能优势。把电影媒介素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勾起学生对电影媒介素养的渴望,既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和认知水平,又提高大学生对意识形态的分辨率,从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


  电影媒介素养教育在全社会对电影文化肤浅认识、片面认识的大环境下,面对接触新事物较为敏感的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困难是重大的,所背负的责任是艰巨的。政治标准第一位、艺术标准第二位,[5]电影媒介素养教育必须以政治哲理为根本。只有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效地参与进来,才有助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媒介素养教育。


  (一)电影媒介素养教育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提供精神动力


  娱乐性和思想性不存在天然的矛盾。意识形态教育不排斥电影媒介素养教育的娱乐性,有思想深度的娱乐是有品位的体现。意识形态教育也不拒绝电影媒介素养教育的娱乐性,以轻松的方式阐述思想,传达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电影媒介素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出现,能动性和主体性更加受到学生的青睐,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电影媒介作为意识形态教育媒介与其他媒介教育显著不同的基本特点。意识形态教育需要灌输、需要精神动力,灌输是意识形态教育不容置疑的方式。意识形态教育排斥的是硬性灌输、抵触的是强迫命令。教育过程又不仅只有灌输一种教育方式。电影媒介素养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是为意识形态教育提供精神动力。


  (二)电影媒介素养教育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提供形式上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开辟意识形态教育新路径,不断开发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形式。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普遍性寓于电影媒介素养教育的特殊性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普遍性可以通过电影媒介素养教育的特殊性予以具体表现。如果将电影媒介素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相融合,那么电影媒介素养培育活动凭借灵活多变的形式就可以从侧面潜移默化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这样不仅能够将学生对电影媒介素养教育的热情转嫁至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热情,也能够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在与电影媒介素养教育结合的实践中迸发出意想不到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三)电影媒介素养教育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电影媒介素养教育在培养学生理解电影艺术内涵、分析电影艺术价值和表达电影艺术观点的过程中,常常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主动去观看其画面,感受其内容,感悟其内涵,思考其本质,能够使大学生对某一具体问题和事例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某一重大事件留下久远的记忆。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和思想融入到电影媒介素养教育中去,用生动的电影故事加以表达,以丰富的电影画面加以呈现,用电影媒介隐身的意识形态色彩方式,实现一元表达到平等交流,使学生心悦诚服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相关内容,使意识形态之花更好地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电影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要不留余力地“立”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增强其亲和力、影响力和实效性,也要直面电影媒介传递出的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有针对性地“破”一切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悖的意识形态,从而实现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四)电影媒介素养教育将有效地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价值


  电影是一种商业的艺术产品,是工业社会的产物。电影媒介可以为商业服务,但电影媒介绝不能成为资本的奴隶。电影媒介若只注重外在价值,忽视内在价值,将失去电影媒介在培养高尚人格、坚定理想信念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电影媒介要积极构建国家形象,塑造更上乘的形象,表达更上乘的品质,发现更上乘的内涵,彰显更上乘的价值,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主旋律电影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树立国家形象、体现国家意志、构建和谐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使命。主旋律电影是党和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不可或缺的载体和坚强有力的武器。电影媒介素养教育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体系能够有效地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能够化解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难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开放出更为绚丽的花朵。


  讲好中国之事,传好中国之声,说好中国之话,表好中国之情,是电影媒介题中应有之意。在这一点上,主旋律影片《战狼2》无疑是最好的。五星红旗多次出现,中国制造多次体现,片尾的叙事将大国实力、大国责任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中国道路自信的新体现。


  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一直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面对新形势下教育对象的不断更迭,面对新媒体下大众传媒的不断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必须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于变革中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效能。电影媒介素养教育以其本体功能上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实现二次发力,这种发力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6]


  [作者简介]李晓杰(1975—),女,黑龙江龙江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5级在读博士研究生,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李庆霞(1965—),女,黑龙江海林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上一篇: 当代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样态分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