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生导读 水到渠成

  • 投稿小庄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719次
  • 评分4
  • 35
  • 0

浙江台州黄岩第一职校 王文利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以预习、迁移、拓展、聚焦、深度等手段引导学生,才能使学生摆脱阅读困境、培养自主阅读能力、激发并强化自主学习意识。提升阅读学习效果,既有利于构建高效的阅读课堂,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心理及技能的基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主导:自主:有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2-0088-03

“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一些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苏,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这一论述在语文阅读教学上具有指导意义。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是主体,语文教师只是引导者,准确地概述了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在学生无法领会的地方指点一下,使他们开窍”,明确地指出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看书读书能力”。

笔者认为,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阅读,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要指点,学生思路受阻时要点拨,学生体验不到的或体验不够的要启发。教师要以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为前提,顺生导读,以帮助学生“开窍”、学会自主阅读为举措,殊途同归,以实现课标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要求为目标,挥洒自如,实施点拨。具体说来,顺生导读可从预习、迁移、拓展、聚焦、深度、方法6个环节着力。

一、预习引导

“凡事预则立。”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指导之前要布置预习作业,方法必须要切实,考查必须要认真,具体做法如下:

1.读全文,夯基础。要求学生通读课文,疏通字词义,整体感知课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在自读中应对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有一个总体印象和“整体直觉”。例如,布置《我的空中楼阁》这篇课文的预习作业时,让学生自学生字,搞懂词语在文中的确切词义,有感情地通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思路。事先告知预习的考查方式:上课时指名通读全文。

2.忆旧文,促迁移。孔子日: “温故而知新。”首先,教师要依据阅读文本的主旨、艺术手法特点等方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类同性文本,让学生获得解读新文本所需的知识、技能、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源认知”,为新文本的学习作好铺垫。例如,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桃花源记》以虚写实的手法,重温以前积累的“源认知”。

3.定问题,指方向。一篇文章,可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如作者的情感发展线索、情节变化的轨迹、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构思方面的匠心。教师可从任何一个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预习时寻求答案。可鼓励学生查找参考资料,学生经过一番摸索,即使不能解答问题,也会略有所悟,为细读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础。仍以《我的空中楼阁》为例,教师可提问:为了写小屋的美,作者选取了小屋周围哪些景物?作者写景时,观察角度、立足点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屋美在哪里?作者是怎样写出小屋之美的?作者写小屋,流露出怎样的情怀?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为学生指明阅读的方向。

4.比类文,辨差异。例如,《我的空中楼阁》和《离太阳最近的树》同是散文,但也有不同之处。《我的空中楼阁》按横向思路展开。先写站在小屋之外所见,再写站在小屋之内所见。先写现实中的小屋,再写理想中的小屋。由实入虚,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独立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离太阳最近的树》则按纵向思路写起。先写红柳顽强生存,再写红柳被挖尽烧绝。

二、迁移引导

能否将预习中教师的粗放性预设变为精准性迁移并提高教学成效,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要让迁移真正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例如,笔者在执教《诗经·小雅·采薇》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思考它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用什么技法来表现这一主题?在课堂上,教师检测预习作业。学生基本上能准确回答采薇的主题是戍边战士思乡,后一个问题则回答得并不是很精准。

笔者作如下引导:既然诗歌主题是写戍边战士归乡,为什么要先写薇(豌豆苗)呢?

学生1:我认为是比的手法,先写豌豆苗,再写归乡。这符合“比”的定义(先写此物,再写彼物)。

教师接着问:“‘比’讲究的是以彼物比此物,两者之间要有相似点。豌豆苗与归乡之间有相似点吗?”

学生2说:“老师,我认为他们之间没有相似点,不可能是‘比’的表现手法,而是‘兴’的手法。”

教师追问: “你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3说: “我认为这句话先写薇再引出所咏之辞——戍边士兵思乡,这符合‘兴’的定义。”(兴者,先写他物以引出所咏之辞也。)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分类迁移,如思想主旨迁移、情感迁移、技法迁移、切入方式的迁移等。例如,在《变色龙》的学习中,学生学会了切人方式的迁移,自发地探究“野畜生、疯狗、下贱胚子、野狗、名贵、娇贵、伶俐”等称谓变化之妙趣,更精准地理解了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三、拓展引导

1.捕捉拓展点,深化课堂内涵。阅读课想要上出高度和厚度,一定不能仅仅只教课文,还应紧扣文本特质适当地拓展引导,将相关的资源引入课堂,让阅读课变得丰满起来。教师可在感悟关键处拓展,在内涵升华处拓展,在情感共鸣处拓展。例如,教学《一碗清汤荞麦面》时,笔者提出问题“老板夫妇是怎样帮助母子三人的?当母子三人来到面馆,叫了一碗面。老板夫妇为什么抓了一人半份的面下锅,烧好后却只盛在一只碗里?”引导学生积极搜寻、梳理、概括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品味语言的精炼,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抓住细节理解与感悟。合作讨论后,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

学生1说:“这是老板细心呵护母子三人的自尊心。如果老板把面盛在两只碗里,肯定会伤害母子三人的自尊心。”

学生2说: “这是老板有智慧。他们巧妙地把自己的爱心放在一碗清汤荞麦面里。”

学生3总结说: “这是老板对母子三人的同情,并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同情找到了站立的地方。”

在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处,教师设置问题“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同情和帮助过他人?你们是怎么做的?”进行拓展引导,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开出助人之花。这样,既具体分析又总结归纳,并适度地拓展延伸,对文章的理解才是完整、有深度的。

2.运用阅读技能,扩展学生阅读。例如,执教老舍《我的母亲》时,先在课内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言行、归纳性格的阅读技能:然后,推荐学生在课外上网查阅名人描写母亲的文章,运用课堂学过的阅读技能读懂这些文章;最后,让学生撰写读后感或关于母亲的随笔,并在课堂上展示成果。需要注意的是,拓展引导必须紧扣文本,进一步深化文本价值和内涵理解,要把握拓展的“度”。因为任意的拓展延伸有时会偏离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语文课上成“非语文课”。

四、聚焦引导

自主学习倡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但在阅读初始阶段,学生对文本理解还比较肤浅,加上没有系统的方法进行训练,提出的问题很可能分散、肤浅,甚至跟文本毫无关联。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学会去伪求真、去粗取精,把学生的思维聚焦到有讨论价值、有思维张力的问题上。

聚焦引导的依据是教师要具有文体意识。以小说为例,教师要把握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旨和写作特色。其中,主旨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与作品价值所在。笔者执教鲁迅的《药》这篇课文时,从小说题目人手,聚焦…药’药?药!”这三层意思,展开对课文的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人物言行,明白小说主人公华老栓为何买人血馒头,而夏瑜为何死去,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导致药没能成为医治国民的真正之药。

聚焦引导的着力点应超出学生的现有水平,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探寻文本最核心的价值并结合学情来确定聚焦着力点。有位名师执教《药》时,引导学生聚焦到一个问题上“为什么大家都说夏瑜疯了?”教师把所有的力量凝聚到“疯了”二字,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为什么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都说夏瑜疯了?究竟是谁疯了?“疯了”的背后隐藏了什么社会问题?在谋堂上,学生积极思考,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很明显,教师在聚焦引导时所设置的问题,具有吸引学生整体品读课文的牵引力、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让学生共同参与对话的凝聚力。

教师的聚焦引导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使其在今后的阅读中能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五、深度引导

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师生、生生深度对话的过程。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点,或者看似了然、实则茫然的知识点时,教师应敏锐地抓住教学契机,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把学生从表层引导到深层、从表象引导到本质、从个别化引导到典型化,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例如,教学《一碗清汤荞麦面》时,笔者提出:“老板夫妇一直把二号桌留着,二号桌成了‘幸福的桌子’。究竟是谁感到了幸福?为什么?”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学生往往只停留在母子三人在这里找到了幸福,这一结论并不能给人带来震撼。此时,笔者用PPT出示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二战时期的民众生活图片),通过“除了受到老板夫妇帮助的母子三人得到了幸福,其他人呢?大和民族之所以能在二战的废墟中重新崛起,是因为他们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为何这篇文章能风靡整个日本,受到日本官员、民众的一致好评?”等问题进行深度引导,让学生展开热烈讨论、深入思考。最后,师生一起总结:《一碗清汤荞麦面》的故事折射出大和民族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帮助他们走出二战的阴影,也正是这种精神感染和震撼每个人,让每个人感到幸福。

“知人论世。”教师适时地出示了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对作者的隔膜和理解文本的障碍。教师敏锐地抓住教学契机,把学生推向更有效、更理性、更深层的方向,掘进学生的思维深度。

六、方法引导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说: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生本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受师本思想的影响,学生的阅读方法意识淡薄,很难找到走进文本的捷径,阅读不得其法,造成学生阅读在文本表面“滑行”。对于不同体裁的文本,教师要教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切人文本的基本路径,建构有关切入文本的基础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散文阅读方法引导。

1.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散文的常识及特点。散文最重要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散”表现为行文不受一时、一地的限制,不像小说一样叙述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自然叙写若干看似没有联系的见闻,借以抒发作者的情怀,表达对人生、生活、社会等的理解;“神聚”表现为立意明确而集中。

2.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路径。教学生阅读散文要引导学生做以下这些事情:①概括散文写了哪些景物、经历、见闻等;②看似松散的片段的“聚合点”是什么?(情或理);③为了更好地达到抒情达意的目的,作者行文时用了哪些技法?哪些句子或段落给人带来震撼。弄清这些立足文体的核心问题,就能解读大多数散文。

“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语文阅读教学不是强迫,而是唤醒学生读书的欲望;不是灌输,而是指引学生阅读的路径:不是“填鸭”,而是帮助学生探究“理解”的窍门。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教会学生看书、读书,使学生最终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成为真正自立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