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制图”课程“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探析

  • 投稿锅锅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469次
  • 评分4
  • 14
  • 0

汪超,牛祥永

摘要:目前,高职“机械制图”课堂主流教学方式是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模式,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只是机械地听,思维含量低,高质量的对话少,教学效益低下。实践表明,通过“问题导学”组织教学,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作者简介:汪超,女,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6-0062-05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读图和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因此,该课程的学习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是否能够胜任以后本专业的工作。但目前大部分高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模式,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PPT”主宰课堂,学生只是机械地听,没有思索的时间和空间,课堂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泡沫”泛滥,充斥浅表层的“推土机”,较少深层次推进的“打桩机”,思维含量低,高质量的对话少。

为切实有效提升“机械制图”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学生的岗位技能,近年笔者所在学校尝试利用“问题导学”开展、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高职“机械制图”课程“问题导学式”教学涵义及特点

(一)涵义

所谓高职“机械制图”“问题导学式”,指的是在高职“机械制图”教学中,师生共同精细化解读文本,将骨干知识进行内化进而以问题形式呈现,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交流质疑,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改革实践表明,“问题导学式”教学能扭转传统“机械制图”教学弊端,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更好地适应就业发展的需要。

(二)特点

较之于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高职“机械制图”“问题导学式”教学具有如下三个典型的特点。

1.开放性。这种开放是多元、全面的,不仅有教学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方法、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的开放,还有思维、情感、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开放。[1]在这种开放性时空中,师生、生生、生本之间不断生成着智慧的碰撞,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是师生展示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舞台。

2.探究性。“机械制图”“问题导学式”教学突出的是问题,问题是“问题导学式”教学节点。通过问题来组织教学,教学内容“问题化”使教和学浸润在“问题场”中,呈现出浓浓的探究的韵味。[2]笔者实践表明,高质量的问题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使学生从中感悟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最大化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

3.职业性。“机械制图”课程教师采用“问题导学式”教学,能够较好地创设出逼真的岗位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模拟的职业情境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向职业能力的转化,有利于学生职业意识的养成,体会到职业人的智慧及辛劳。

二、高职“机械制图”课程“问题导学式”教学的策略

(一)问题设计策略

“问题”是高职“机械制图”开展“问题导学式”教学的核心。通过问题设计,既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是把“内容本位”转化为“学生本位”的有效教学策略,也是成功运用问题导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很好的情意和认知基础。

1.模拟职场实际创设问题。“机械制图”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工程图学,被称为工程界共同的技术语言。[3]因此,只要教师注意留意、巧妙迁移是不难创设出职场问题情境的。例如,在讲零件图时,某校学生林祥宇在温岭市台中机械厂实习。前不久,因为客户的需要,厂里从国外进口了一批造型奇特的三通管。为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准备自己研发生产。为此,企业老总找到林祥宇,要求他画出这种三通管的零件图。时间紧,任务重,林祥宇接到任务后开始着手画图。但他忙了几个晚上就是无从下手,林祥宇为此急得茶不思饭不香。讲到这里,老师故意拉长声调:学机械专业的你们,能不能帮帮林祥宇?真实的人和事,逼真的职业场景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在这种职场问题情境中,学习任务转变为工作任务,课堂转变为工作场所,学习过程转变为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2.利用日常生活元素创设问题。皮亚杰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4]因此,“机械制图”教师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学生日常生活元素,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他们感受到机械制图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他们了解机械制图知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关心社会和生活实际的积极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学习三视图时,针对巴西足球世界杯波黑VS尼日利亚比赛中裁判对球是否滚过球门线的争议判罚,可以与学生展开讨论:怎么确定足球位置?学生热情像火山一般被点燃,通过争论、探究、操作,明确了物体空间三维定位知识,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 

3.通过案例故事创设问题。“机械制图”主要由图线、数字、符号构建而成,教学内容抽象、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因此,在教学中适当渗透一些有趣味性的案例故事素材,既能对学生进行德育培育,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学习、探究情境。例如,在讲授绘图的方法和步骤有关内容的时候,为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画图是一项要求十分严格、细致且意义重大的工作,同时使学生树立起知识改变命运、技术促进发展和求真务实、精益求精人生观、价值观,笔者讲述了著名的“会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里画一条线,9 999美元”事例。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4.借助活动创设问题。卢梭的活动建构理论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6]因为在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快乐,展示才华,张扬个性,学习“做人之道”。例如,在进行“圆锥体的表达与识读”教学时,首先精心选择了曾给我们每个童年带来过快乐的玩具——陀螺作为教学项目,以增加教学内容的可爱度;然后上课抽出5分钟让学生玩陀螺,体验快乐,并把快乐用视频记录下来,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再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己觉得最感兴趣的问题。接着,各小组发言人在班上汇报提出的问题:

陀螺材料是什么?为什么能以小端直立呢?

陀螺简化为模型,应属于哪类基本几何体?

陀螺如何表达?要想画成图纸,怎么测量?

……

然后,师生一起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帮助学生确定本课堂的学习目标,并根据确定的学习目标当堂生成三大学习任务(圆锥体的形成、圆锥体的表达、陀螺的测绘及表达)。随后在三大任务的驱动下开展有声有色的小组合作活动,最后引导学生完成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整个课堂充满了快乐和轻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圆锥体的表达、圆柱体的表达、陀螺的测绘能力。

5.利用错误资源创设问题。近年,高职生源素质急剧下滑,再加上高职主流生源是普高学校毕业生,学习能力普遍较差,抽象思维薄弱。他们在“机械制图”学习中,对许多概念往往是先入为主,凭主观感觉去认识问题,跟正确概念相矛盾。教师如果能巧妙利用学生这些错误资源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帮助学生正确归因错误,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错误”因此美丽起来,让课堂因此更精彩、更鲜活。例如在学习形位公差的应用和标注时,许多学生由于中心要素和轮廓要素的概念不清,在标注被测要素和基准要素时,往往将指引线的箭头和基准符号与该要素的尺寸线错开(如图1、图2)。这时教师可以将错就错继续分析下去,结果得出矛盾结果。老师出错让学生既感到兴奋又感到好奇,不等老师提示,学生在榜样心理驱使下就开始着手阅读教材,自主分析、自主学习了。

(二)问题导答策略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可见,导答是“机械制图”教师开展“问题导学式”教学的保证。因此,在“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激疑,更要善于导答释疑,要为学生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穿针引线、铺路搭桥,帮助学生从“山穷水尽”走向“柳暗花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掌握方法、获得真知。

1.精细备课,吃透文本。同样的内容,用它教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学)什么,可以有所不同,甚至有很大的区别。[7]教师的导答亦是如此,也就是说,每一位教师都可以让教材、问题承载不同的教学资源。这就要靠教师精细化备课,深刻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和内涵,做好预设。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应当掌握深刻的知识。”[7]这里的“深刻”意味着教师在准备教学时不仅要把文本看懂,还要看穿、看透,真正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和内涵,如此才能智慧导答。

2.多元技巧,优化导答。高职“机械制图”开展“问题导学式”教学,多元、科学的导答技巧能有效调节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向知识的更深处挺进。但遗憾的是绝大部分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师是非师范科班类出身,教育条件性、实践性知识储备不足,语言干瘪,设问、提问、导答技巧贫乏,整堂课充斥着简单的诸如“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之类的导问导答,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因此,高职“机械制图”教师要下一番苦功,学习、掌握各种导问导答技巧,将直接导答和间接导答、口头导答和书面导答、宏观导答和微观导答、形象性导答和抽象性导答融通、共振,如此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创造展示才智的机会,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尊重主体,智慧激励。“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实质是变主体性教学为主体性间接教学,[8]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反思者、评判者、生成者、加工者。由于高职学生基本上是高中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心理敏感脆弱,往往不愿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机械制图”课程教师要注意期待、鼓励、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无拘束的倾吐欲望,实现课堂的深度对话。

4.把脉归因,点拨引路。教学实践表明,“机械制图”开展“问题导学式”教学时,课堂往往会出现冷场、卡壳、答非所问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和的心态,既不能盲目率性怪罪学生,又不能急躁冒进越俎代庖,而要适时进行把脉归因、点拨引路,[9]帮助学生拨正思维方向,引领学生的思路回归本源、触及问题的实质,从而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例如,在教学“组合体的表达和识读”时,当进入示例立体的三视图有没有交线判断的环节时,课堂一下子沉闷了,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卡壳了,举手上台演说和作画的寥寥无几。这时候笔者启发学生:“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些组合体表面有什么关系呢?凸出来还是凹进去?”马上就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这两个有凸凹,这个没凹凸。”“不错,你说得真棒。”笔者表扬了那位学生观察仔细后,然后问:“有凹凸的怎么表达?没凹凸的怎么表达”……在教师的诱导、启发、点拨下,学生情绪恢复高涨,逐渐理解了分解的思维方式(将未知知识组合体分解为已学知识基本体)、平齐与不平齐的判断、平齐无线不平齐有线的作画技巧,同时为下节课的重要内容——形体分析法的自主学习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5.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机械制图”开展“问题导学式”教学时不可避免碰到较复杂的大问题,而这类问题往往情境复杂、信息量大,学生难以解决。这个时候,教师切不可霸王硬上弓或越俎代庖,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策略。如在学习组合体内容时,笔者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如下一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图3所示的组合体的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

问题提出后,学生都感觉无从下手,对此师生一道将这个大问题转化为如下5个小问题:

问题(1):运用“拉伸实体”特征构建底板构形一,如图4。

问题(2):运用“拉伸除料”特征构建底板构形二,如图5。

问题(3):运用“拉伸实体”特征在底板正中叠加一个直立圆柱体,且两底面平齐,如图6圆柱构形一。

问题(4):运用“孔特征”或“拉伸除料”等特征,在直立圆柱体上完成阶梯孔的构建,如图7圆柱构形二。

问题(5):运用“拉伸除料”特征分别完成直立圆柱体上小圆柱孔和U形槽的构建,如图8圆柱构形三。

当学生完成这5个问题后,其实就已经解决了大问题。

三、高职“机械制图”课程“问题导学式”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实施“问题导学式”教学对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此,“机械制图”课程教师要自觉转变理念,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与学生一起设计、参与、分享课堂。同时,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自如应付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第二,高职“机械制图”实施“问题导学式”教学时,要把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有机融通,切不可降低实践教学地位。

实践表明,高职“机械制图”实施“问题导学式”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枯燥的机械制图知识创生化,课堂不断产生思维碰撞和交锋,师生共同获得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技德.试析问题教学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2(4):78-79.

[2]陈建华.中学物理“问题导学式”教学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3(6):88-90.

[3]李澄,吴天生,闻百桥.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陈燕.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模式构建[D].重庆:西南大学,2013.

[5]李爱红.浅谈新形势下高职机械制图的教学[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60-62.

[6]唐荷意.中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及其实施[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7]刘金生,霍克林,魏定敏.课堂教学素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雷蕾.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1):196-198.

[9]丁一,李奇敏.基于“问题”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以“机件表达方法”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53-55.

[责任编辑 陈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