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

  • 投稿Lesl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518次
  • 评分4
  • 49
  • 0

文/朱庆林

一天,一个教育家站在台阶前与一个小女孩谈话。教育家习惯性地蹲下身子,以便和她进行“平等对话”。没料到她突然跳上台阶,站在和教育家差不多平视的地方。这个“不想被别人当小孩”的小女孩,瞬间“抬高自己”,只是为了“和大人说话”。这名小女孩这样做蕴含了很多道理:家长主动蹲下身子,强调的是成人与孩子的平等,是成人采取主动的姿态;小女孩垫高自己,强调孩子与成人的平等,强调了孩子的主动性。

其实,家庭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孩子与成人的平等对话,自然会促使成人把孩子当成人看待,让孩子享受成人的礼遇。成人礼遇中所包含的尊重、信任、文明、礼貌等,又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在尊重和信任中长大的孩子,也必将学会给予别人尊重和信任。

孩子与成人平等对话,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促使孩子面对未来、展望未来。孩子从小就爱模仿成人,渴望长大;孩子本来就会长大,长大成人是他们的心愿。所以,平等地看待孩子顺应了孩子的发展规律,保护了孩子的自我完善,它是一种能促人上进的超前平等。

因此,建议所有家长像知心朋友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不妨用成人之间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因为这样能让孩子感到自己存在的重要,尝到平等相处的快乐。家长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伙伴、交心的朋友,在家庭教育中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了子女保留婚姻值得吗

文/熊玲(情感心理咨询师)

爱情婚姻心理学专家黄维仁博士提出:“父母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为子女的缘故而留在婚姻之中,这样做对子女是否真有好处?一直是一个争议的问题。”的确,这个问题考验着许多处在离婚边缘的夫妻。

处在离婚边缘的婚姻,究竟有多少是困于孩子问题而不能抉择?有多少是为了孩子而决定保留不幸的婚姻?处在鸡肋状态的婚姻里,是否也存在“离婚对孩子不好”才保留食之无味的婚姻?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前两个问题存在于许多想离婚的夫妻中,在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婚姻中也是存在“孩子咋办”的难题。因为这很符合中国父母的心理特点和思考模式。中国父母具有根深蒂固的集体无意识的亲情情结,当自我的需要与孩子的需要发生冲突时,一般会选择牺牲自己的需要,甚至会没有原则地满足孩子的需要。有些父母,孩子就是他生活的意义,也可以说是为了孩子而活着。

在一个有裂痕的家庭里,孩子又会怎样?我们但愿孩子是父母所盼望“健康成长”的结局。不过,这需要有前提条件。如果婚姻是名存实亡的,就不是一个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亲子环境。在这样一种关系中隐藏的危机是:孩子可能学会妥协或回避、虚伪或圆滑、隐忍或破坏性攻击,孩子的个性里会注入不确定、不信任、犹豫不决、依赖等成分。

所以,为了孩子保留婚姻,实际上是一个存在潜在风险与代价的行为目的。如果保留婚姻真能起到对孩子好,只有一个前提条件:重修婚姻关系。孩子的心理发育,必须是在富有营养(有感情的、和谐的、真实的)的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里,才可能健康发育。不是有了一个家就行的,先正婚姻而后才可能为孩子。如果夫妻不愿意或没有能力修缮婚姻,就不可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人际环境,保留婚姻还不如离婚,对孩子的伤害相对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