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论文2700字_检验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5-28
  • 阅读量62次
  • 评分0
  • 0
  • 0

  导读:检验医学论文在写作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特别难,不知道自己要怎样才能写作出优秀的论文来,所以也会觉得迷茫和无措,本论文分类为医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关于检验医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检验医学论文2700字(一):广东省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及建议论文


  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了“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任务,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提出了“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近年来,国内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人才的总量不足、素质及能力有待提高、结构和分布不合理,基层卫生人才短缺尤为严重”等问题,无法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作为医疗卫生服务内容之一的临床医学检验,亦是如此。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的政策背景下,加快研制开发我省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并着力健全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补充现有中职及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使其更好地适应区域内临床医学检验岗位群人才的数量、素质、能力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广东省8所中高职院校及1家医院组成“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项目组,从调研省内开设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中高职院校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学检验岗位群、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等方面入手开展调研,获得了大量实证性資料,并依据调研资料对该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为后续的职业能力分析、中高职课程设置等提供参考。


  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调研资料显示,广东省中职及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相对独立,学制均为三年。其中,中职学校通过中考、免试注册等方式招生,采用“2+1”培养模式(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参加临床实习),部分学校采用学年制,部分学校采用学年学分制,专业(技能)培养方向多为临床检验,课程设置为23~27门,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课程模块,专业主干课程12~14门,总学时数为3000~3300学时;高职医学检验技术通过普通高考3A类、3+证书类等方式招生,采用学分学年制,修满规定含必修、选修(均需修满)共计132~134学分方可毕业(部分学校另设创新学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含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25~26门,总学时数为1900学时左右(不含毕业实习学时)。通过分析,项目组将研制广东省中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衔接现状的具体表现,作如下归纳。


  1.目前,中职与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分别以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为主要招生对象,课程设置及教学相对独立、缺少沟通、层次内涵具体化的差异较为模糊;该专业中职升高职的专业教育规模小,对于积累及推广中高职课程衔接经验的贡献较小;国内有关衔接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可借鉴的理论和模式乏善可陈。


  2.中、高职医学检验技术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有一定重叠,但也有差别:中职毕业生以完成医学检验岗位基础技能型工作任务为主,如标本采集及处理、试剂准备、常规项目检测操作等;高职毕业生除应具有完成基础技能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外,还应具有完成诸如综合性较强的检验项目、参与实验室质量控制、仪器维护和维修等层次较高工作的能力。此外,中、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准入检验士这一初级职业资格的要求无差别,但在晋升高一级职业资格的过程中,高职毕业生的年限明显少于中职毕业生(见表1)。


  3.中、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既有重叠也有区别(见表2)。就相对独立的中职与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而言,职业教育的同质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起始点无差异、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导向,决定了其主干课程的重叠与差别。同时,这种重叠与差别,也为中高职衔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研制提供了基础。此外,在该专业中高职在校生及毕业生调研资料分析结果中,其对学校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职业技能的评价与建言,较为集中地表达了完善课程设置、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诉求。这些,均凸显中高职课程衔接研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现行的中职与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还未能充分适应临床医学检验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与更新、标准实施等需求。


  二、建议


  1.依据职业岗位需求的差异及共性,建立课程衔接的有效接口


  从调研结果来看,中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差异不显著,但在专业能力的专业基础知识及获取专业前沿信息、英语应用要求及职业岗位具体工作任务等方面,对高职毕业生要求更高。


  据此,在该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中,中职阶段的课程设置要定位于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基础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职阶段课程设置首先要突出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培养特点——即培养“高端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在其现有专业课程结构及中职阶段的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调整专业课程,重点拓展延伸实验室管理、方法学评价等教学内容,发挥高职教育的主导和优化作用。同时,应该研究因招生致差异的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构建适应于普高招生、中职升高职对口招生预留接口等类型的课程教学模块。


  2.加大中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衔接力度,完善课程衔接研制机制


  本次调查显示,我省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模式有生源基础,越来越多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有就读高职对口专业的愿望。建议加大我省该专业中高职对口专业衔接的力度,并在区域内建立中高职专业课程教学管理的联席会制度、跟踪调查动态机制,为研制、构建、完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提供保障。


  3.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优化中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及其方法


  以专业调研为依据并充分发挥后续职业能力分析的作用,优化中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使之能较好地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摒弃实际工作不用的技术和方法,增加医学检验新技术、新方法的教学。


  增加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实训仪器设备的投入,加大医学检验仪器操作实训的教学,使学生既懂得医学检验的手工操作方法,又能熟练操作、维护常用医学检验仪器,让学生将来更快更好地适应目前以检验仪器操作为主的医学检验岗位工作。


  此外,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学制及入学考试、教学模式、师资培训等方面,亦需进行针对性研究。


  检验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因素及解决措施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医学检验分析前存在的误差因素,与相关解决措施。方法:需抽取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组式结果分析,将患者按照1:1比例分为观察组(100例)与对照组(100例),抽取时间段介于2019年1月到2019年5月期间。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处理措施,观察组需要对医学检验中存在的误差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比两组患者医学检验误差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对医学检验中存在的误差因素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后检验误差发生率为8%,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检验误差发生率27%低,数据对比存在差异,具有实际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医学检验中存在的误差进行分析,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误差发生率。


  关键词:医学检验分析;误差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397


  引言


  医学检验为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临床诊断方式,医生可以依据标本检验结果对患者疾病进行判定,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而临床检验分析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主要包括分析前、分析中以及分析后,临床检验前对检测结果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医院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起来。本次研究对医学检验中存在的误差因素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需抽取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组式结果分析,将患者按照1:1比例分为观察组(100例)与对照组(100例),抽取时间段介于2019年1月到2019年5月期间。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处理,患者年龄≥21岁,≤73岁,平均年龄(44.36±7.65)岁,患者男女比例(56:44)例;观察组需要对医学检验中存在的误差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患者年龄≥22岁,≤75岁,平均年龄(45.13±8.67)岁,患者男女比例(52:48)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较小(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样本采集运用常规处理措施。对照组需要对导致样本误差原因分析,运用有效的预防措施,具体实施如下:(1)饮食,饮食对样本采集具有较大影响,需要在采集前告诉患者样本需要空腹采集。嘱咐患者22:00后禁止饮食,并且在采集前不要饮水、吸烟等,向其讲述空腹饮食的重要性、注意事项等,进而提升检验结果准确性[1]。(2)采样时间,样本采集时间多在清晨或者进食后12~16h,其采集时间对检验结果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护理人员告诉患者,如果采集时间过早食物还未完全消化,血液中糖类、蛋白质以及脂类含量较高。如果采集时间过晚,血液中血红胆红素含量会超标准,影响检验结果。(3)采样部位,部分患者在采集血液标本时,处于静脉输液状态,此时需要避开输液肢体。主要因为输液侧肢体中的血液会得到稀释,对检测标本具有不良影响。(4)样本运送、储存,部分科室日常工作量较大,比较容易出现标本延迟送检状况,而标本储存时间过长会化学成分会发生改变,而且标本储存不当会发生生物代谢反应。


  1.3观察指标


  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指标为检验误差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需要将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观察指标、计数资料以及一般资料统一录入计算机设备中,两组患者研究数据需要通过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n)表示本次研究计数资料,医学检验误差发生率使用(%)来表示,采用t进行数据检验,两组数据存在差异时,以(P<0.05)为具有可比性。


  2结果


  3讨论


  现阶段,医学技术不断发展,检验技术也随之提高,對检验结果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过,医学检验中存在较多问题,进而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对患者疾病诊断具有不良影响,本次研究对导致医学检验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具体如下:(1)样本采集前,护理人员在采集前会告诉患者禁食、禁水、标本采集时间,而部分患者对样本采集认知度低,未能严格按照要求禁食、禁水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此外,还有部分患者由于疾病、害怕标本采集等原因,比较容易出现不良情绪,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测结果[2]。(2)样本采集中,主要为护理人员未严格按照标本采集标准执行,标本采集完成后未严格按照时间送检,标本储存方式不合理,导致标本中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3)样本采集后,护理人员对标本送检要求不够明确,在送检过程中晃动频率较高、温度过低等均对标本具有影响。对导致标本误差因素进行分析后,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医学检验中存在的误差因素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后检验误差发生率为8%,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检验误差发生率27%低,数据对比存在差异,具有实际统计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医学检验中存在的误差进行分析,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误差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