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帮扶”下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抗逆力的调查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11-30
  • 阅读量37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本文从“就业帮扶”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把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抗逆力的结构和特点,了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抗逆力的具体现状,探索影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抗逆力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抗逆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就业帮扶;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抗逆力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在就业育人过程中,“经济”和“心理”双困生的帮扶,成为了就业帮扶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有效措施,而抗逆力是积极心理调动的潜力指标,其提升与培养尤为重要。高校经济困难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关乎学生自身的成长与成才,以及学生家庭的未来和社会的进步。经济困难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如何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长期关注的问题。经济困难毕业生有多方的竞争和巨大的压力,再加上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应急源,容易在遇到挫折、困难与困境时产生不良心理状态,如自卑、抑郁、敏感和焦虑等,因此提升经济困难毕业生的抗逆力尤为重要。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江苏省5所高校中选取被试310名,所得问卷305份,问卷有效率为98.4%。人口统计学变量中,其中男生105名(34.4%),女生200名(65.6%);独生子女180名(59%),非独生子女125名(41%);农村户籍216人(71.8%),城市户籍89人(29.2%);专业中经济类106人(34.8%),艺术类40人(13.1%),理工类56人(18.4%),管理类54人(17.7%),其他49人(16%)。平均年级为(19.75±1.02岁)。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自编《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抗逆力的调查问卷》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抗逆力进行调查,问卷分为坚韧品质、自我效能、乐观态度和自我认同四个维度。总问卷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10,本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良好。


  2结果分析


  2.1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抗逆力的现状分析


  高校经济困难毕业生抗逆力调查量表的总分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在2.338-4.062之间,3分代表一个一般水平,这说明高校经济困难毕业生抗逆力总体上处在一个中间水平。在各维度中,坚韧品质(=4.062)的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自我效能(=2.338)、乐观态度(=2.528)处在中等偏下水平,见表1。


  2.2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抗逆力的差异分析


  本文为了进一步探索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首先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生源地的维度上检测差异。性别差异中,统计结果显示,在坚韧品质维度(t=3.894***,p=0.000)和乐观态度维度(t=2.260*,p=0.025)呈现显著性差异;坚韧品质维度((男)=38.90>(女)=35.34)和乐观态度维度((男)=10.57>(女)=9.87)上,男生的均值都高于女生。生源地变量上,只有在自我认同维度上(t=-3.519***,p=0.000)呈现显著性差异,且城市的均值高于农村((城市)=27.92>(农村)=26.16)。专业中,在毕业生抗逆力总问卷(F=10252***,p=0.000)、坚韧品质(F=9.464***,p=0.000)、自我效能(F=6.984***,p=0.000)、乐观态度(F=5.984***,p=0.000)和自我认同(F=5.894***,p=0.000)所有维度上,毕业生抗逆力均呈现十分显著的差异。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差异的来源,需要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总分上,经济类和理工类(p=0.012,(经济类)=98.07>x(理工类)=89.64)、理工类和管理类(p=0.029,(管理类)=100.44>(理工类)=89.64))呈現显著性差异;在坚韧品质维度上,其中经济类和理工类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抗逆力上呈现显著性差异,且抗逆力得分为经济类(=38.39)>理工类(=34.62);自我效能维度上,理工类和管理类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抗逆力上呈现显著性差异,且抗逆力得分中,管理类(=23.52)>理工类(=19.98);乐观态度维度上,其中经济类和理工类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抗逆力上呈现显著性差异,且抗逆力得分为经济类(=10.67)>理工类(=9.36);自我认同维度上,两两之间未探索出显著性差异。此外,在是否独生子女维度上,未探索出显著性差异(表略)。


  3提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抗逆力的措施


  为提高高校家庭困难毕业生抗逆能力,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乐观态度,让学生拥有阳光的心态,拥抱未来,应采取以下措施:


  3.1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平台,提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效能


  高校经济困难毕业生抗逆力调查量表的总分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在2.338-4.062之间,其中自我效能(=2.338)得分最低。因此,高校应以提升高校经济困难毕业生的自我效能感为重要的关注点。首先,增加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成功体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在心理上缺乏自信,对待学习和生活缺乏积极性,高校教育者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课及其他形式的思政教育中的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社团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其次,增加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替代性经验。思政工作者在通过指导、建议、解释和鼓励等来完成学生内部的自我效能改变的同时,还可以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和自己能力相当的人一起活动时的观察,增加其替代性经验,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再者,教育者给予社会支持,关注内心成长。高校教育者需要积极关注学生的状态,多给学生鼓励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


  3.2家校互动,创造和谐的环境氛围,培养学生的乐观态度


  在高校经济困难毕业生抗逆力调查量表中,乐观态度(=2.528)也处在中等偏下水平。如何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乐观态度有如下几点建议:首先,善于发现和赞美学生。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都要多给孩子鼓励,尤其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积极引导这些大学生怎么去面对失败、面对挫折;给学生赞美以及表扬,这样会让学生懂得欣赏自己,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其次,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父母的行为态度,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父母是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事物,学生也会从心理上受到启发,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健康心态。再者,善于赏识学生,挖掘学生的优点。在学校,教师授课时,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给学生多肯定、多表扬,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绪,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肯定自己;家校互动,共同努力,才能创造和谐的环境氛围,培养学生的乐观态度。


  3.3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强化责任意识


  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强化责任意识。社会实践可以磨炼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心志,在社会实践中获得一定的成长,引导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走出校园,从理论到实践相结合,担起自己的作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责任;二是辅导员的积极教育与培训。辅导员要完善就业机制的培育,让毕业生明白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大学生应当有所作为,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把所学所知,应用其中,辅导员要加强教育作用,把学生的责任意识诱发出来,走向更好的明天;三是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三观养成。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即将毕业的他们,三观意识养成,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加不可忽视。


  3.4重视个体差异,加强经济困难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培养


  在调查中发现,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性别、生源地和专业上都存在一些显著性差异。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重视个体差异,加强其自我认同感的培养:一是培育学生的德育意識,积极塑造自我。高校教育者积极引导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认同,培育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改造自己的思维方式,培育健全人格;二是在困难中,学会接纳自己。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目标定位,完善自身,在困难中认同自我,用良好的心态去认可自己,发展自己。同时,在抗逆力的培养中,要重视性别差异,尤其是在坚韧品质和乐观态度的培养中,正视不同性别所带来生理上、思维上的不同展开教育;三是不同生源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地区的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的不同,容易产生自卑感,在自我认同上会呈现差异,引导这些学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优势上,提升自己擅长的领域,实现自我认同。与此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以专业为依托,掌握核心技能,运用专业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发挥优势,来实现自我的价值。


  作者简介:王丽(1982—),女,汉族,籍贯:山东兖州,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心理与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