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论文3700字_食品安全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6-17
  • 阅读量139次
  • 评分0
  • 0
  • 0

  导读:写作食品安全论文一直以来都是很多人都特别重视的,特别是对于毕业生或者是评定职称的学者来说,更是重中之重,而论文写作的好坏也都是会给将来的工作有很大好处的,本论文分类为文科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食品安全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食品安全论文3700字(一):浅谈腐殖酸的修复原理与食品安全论文


  摘要:腐植酸作为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本文就腐殖酸对土壤的修复原理与食品安全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腐植酸土壤修复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环境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当前,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6.1%,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1],主要以Cd、As、Pb、Cr等无机型污染为主。土壤污染使食品的安全性受到极大威胁,即受到污染的土壤通过食物链将污染物传递给人类,而食物中的污染物蓄积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本文以腐植酸为例,对土壤的修复原理进行简要介绍,希望引起人们的重视。


  1腐植酸结构


  腐殖酸是在自然界中经多种因素作用而形成的混合有机物,从基本结构分析,其一般含有芳环和脂环的同时还含有酚羟基、醇羟基、羧(羟)基、酮(醛)羰基、胺基、羟胺基、醌基、甲氧基等多种性能的官能团。诸多官能团也使腐植酸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如离子交换、对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碱金属、铵、碱土金属与其形成离子键)、其它金属离子(铁、铅等)与其形成配合键、氧化-还原性、生理活性等[2]。


  2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


  2.1生物可给性定义


  本文提到的生物可给性是指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能够被利用的程度,一般包括土壤环境中的重金属成为可吸收状态(配位或游离态)、处于可吸收状态的重金属向农作物进行迁移、迁移的重金属透过农作物表面进入农作物体内等过程。根据该叙述可以看出,重金属污染与土壤中重金属可吸收状态的含量、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密切相关。依据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和对污染土壤的响应不同,可选择不同的植物进行种植[3]。本文主要对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可吸收状态的含量进行分析,不讨论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


  2.2土壤重金属生物可给性的影响因素


  影响土壤重金属生物可给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土壤环境中的pH值、土壤中配位体类型及含量、氧化还原电位及土壤胶体等[4]。土壤环境中的pH值与重金属的溶解度关系密切,一般而言,pH值越高重金属溶解度越低。因此,通过调节土壤pH值可有效降低植物体内的重金属浓度[4]。土壤中配位体是通过与重金属的配位作用改变重金属形态,进而改变农作物对重金属的生物可吸收性;土壤胶体主要体现在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上;氧化还原电位则是通过改变重金属化合物形态而影响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此外,植物对根基周围的氧化还原电位具有明显影响[4]。


  3腐殖酸对土壤的修复原理


  腐殖酸对土壤的修复主要通过氧化-还原、吸附、配位等综合作用来改变土壤的重金属形态,进而改变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部分。


  ①腐殖酸中含有醌、酚等基团,在为电子传递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还可以还原Cr(Ⅵ)、Fe(III)、Hg(II)等,甚至在pH值接近中性的环境下,能将Cr(Ⅵ)还原成Cr(Ⅲ)[5]。一般而言,厌氧环境中的部分厌氧生物可将腐殖酸还原[5]。还原后的腐殖酸可以充当还原体使金属、有机污染物还原,其对自然界污染的降解、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研究,处于还原状态的腐殖酸结构紧凑,氧化后则为松散的聚集体,表面张力增大、亲水物质明显增多,充当还原剂还原后,表面张力会随之恢复。


  ②腐殖酸为多孔的疏松空隙结构,其空隙可以吸附各类物质。腐殖酸与农药进行作用可以将农药吸附于腐殖酸的空隙中——腐植酸的羟基等官能团通过配位、亲疏水、氢键等作用吸附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有机污染物,以及与农药形成以氢键相联接的较稳定的复合体,这不仅可以使农药缓慢释放以延长药效,还能使其毒性降低。同时,由于腐植酸具有屏蔽作用,因此可以减慢农药有效成分的光解和氧化分解,使药效延长的同时增强药效和农药使用的安全性[6],进而改变它们在环境中的迁移、毒性和生物可利用率[7]。


  腐殖酸多孔、疏松的特殊结构可以使羟基、羧基、酚羟基等官能团较好地与土壤环境中的钙进行凝聚作用,凝聚后经过农作物的根部作用促进形成土壤的团粒结构。腐植酸与土壤中的金属离子进行反应产生胶体,将土壤胶结在一起使土壤颗粒成为相对独立的保水保肥个体,既增加了土壤环境中的空隙,也使土壤结构更为疏松、抗逆性增强。同时,该过程降低了土壤中的毛细现象,进而增加了土壤的透水性与透气性。因此,施用腐殖酸有利于土壤的转化及农作物的生长。


  ③腐植酸含有大量配合原子,可提高对重金属的吸收率。通过配位、吸附等作用,腐殖酸将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Hg、Cu、Ni、Fe、Mn、Cd)螯合起来,成为土壤解毒剂。腐殖酸金属配合物的形成能够改变土壤中金属离子的有效形态及其在土壤中的溶解性,从而影响其在土壤中的迁移。


  一般而言,由于金属的电子排布等因素不同,腐殖酸对各类金属的吸附、配位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根据胡书燕等[8]的研究成果,其吸附能力为Pb2+>Cu2+>Cd2+。因腐殖酸含有羟基、羧基等基团,在不同pH值条件下,氧的裸露程度不同,与金属形成的配合物点位、配位能力也不相同,因此,腐殖酸的吸附点位、金属的配位形态与土壤的酸碱度密切相关。


  在实际应用中,针对部分重金属可以通过采用石灰等碱性物质和腐殖酸混合施用来降低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9],减缓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转移速度,减少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向植物转移的数量,这不仅使生物的可吸收性得以降低,也可以降低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累积。但值得注意的是,腐殖酸作为多种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可以与土壤中多种重金属离子同时发生离子交换、配合、吸附等作用[4],其主导作用主要取决于环境体系中腐殖酸中配位体的种类与数量、重金属离子的价态、种类与浓度以及配位体、重金属相互作用时所处的环境条件[10]。通常而言,當重金属离子浓度较高时,以腐殖酸对金属的吸附为主;而当土壤溶液中重金属离子浓度较低时,则腐殖酸与重金属的配位反应起主要作用[11]。如果重金属处于低浓度状态,腐殖酸中的可溶质(腐殖酸可溶部分是重要的细胞外营养传导介质)和重金属通过配位作用生产有机配合物,配位后的重金属溶解度增大,重金属配合物在土壤环境中的移动性增强,同时也使配位后的重金属更易进入细胞内,从而增加其生物可给性,提高微量元素的生物可给性,以及微量营养的吸收性。


  ④腐殖酸通过保肥作用使肥效延长,从而减少各类肥料的使用量,减轻因肥料过量使用而导致的土壤结构变化,提高了土壤种植的安全性。目前,腐殖酸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保肥。


  a.腐植酸中的醇羟基、酚羟基、羧基等基团可以与氮元素形成复合物[13],同时铵态氮可以与腐殖酸进行离子交换,形成的腐殖酸铵盐能够进一步提高氮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氮肥肥效。通常来说,氮肥会在土壤脲酶的催化作用下向铵态氮转化,导致氮肥效率降低,而腐殖酸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脲酶的活性[12]。此外,腐植酸与尿素形成的复合物也能够降低土壤脲酶和硝化细菌对氮肥的生物活性,并有效减缓氮元素的释放速度,从而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


  b.因磷元素的特殊化学性质,使其容易与土壤环境中的重金属产生反应,从而使磷元素被固定在土壤中,但磷元素难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故降低了磷元素的生物可给性。腐殖酸中的酚羟基、醇羟基等相关基团能够与磷发生反应,进而生成复合物,使被固定的磷成为可溶性、可移动的磷,这就增加了磷元素的可移动性、生物可吸收性,使磷元素更易穿透过农作物细胞,从而有利于农作物的吸收。


  c.腐植酸可以通过吸附与储存钾离子来提高钾的利用效率,减少钾的流失——其可溶部分进入土壤中,通过交换出其中的钾离子来提高钾的生物有效性。同时,腐殖酸可以增加土壤电负性,进而增强土壤颗粒对钾的吸附,增加外源钾的有效性[14]。此外,腐殖酸与钾结合还可以提高钾的生物活性,以及提高根系对钾的吸附能力[15]。


  d.腐植酸含有大量的羧基、羟基等结构,呈酸性状态,可有效改善土壤的碱性;处理后的硝基腐植酸(铵或钾盐)可与氢离子结合以用于酸性土地,即通过氨、氧与酸性土壤中的氢离子结合来改善酸性土壤。此外,腐殖酸也可用于盐碱化的治理,即增加团粒结构,使毛细现象降低,地下水水分(水中盐分)难以上升、残留在土壤表面的水分(水中盐分)得以减少,残留在土壤上层的盐分也相应减少。


  4结论


  综上所述,腐植酸富含大量配合原子,故能将重金属离子螯合起来成为土壤解毒剂,以及通过可溶质与微量元素配合,提高微量元素的生物可给性。同时,腐殖酸作为吸附剂可以吸附农药、重金属,起到延长农药药效、减少农药使用量的作用,从而降低农药与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此外,腐殖酸的保肥作用还可以改良土壤结构。通过上述几方面作用可知,腐殖酸能够提高蔬菜和粮食作物的安全性。


  食品安全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与学生营养管理体系研究论文


  [摘要]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是社会大众最关切的话题之一,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于食品安全和营养价值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是一味地追求温饱。当前高校学生在食品选择上普遍关注食品的价格、性价比、口味,而对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没有足够的重视。尽管当前高校在食品安全和食品营养价值上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改进并得到了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但在某些环节上仍有待提升。本文分析了太原市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与学生营养管理,针对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规范高校食堂的管理,保障学生在校的饮食安全与健康。


  [关键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营养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码:A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004


  1太原地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现状


  当前太原市共有本科院校15家,本科独立学院6家,以及高职院校25家。太原作为省会城市高校众多,同时高校食堂面对的是学生和教工这种特殊的食品供应主体,有义务保证高校食品供应的安全,然而其在食品安全和食品营养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1食材与设备


  当前太原市各大高校在食材采购上普遍能够进行统一采购,并且在食材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上较以往也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仍然存在采购票据索要、保存不完善的现象,这样容易为后期食品安全问题留下隐患。而在设备使用和升级方面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食物加工处理工具使用存放混乱、消毒不到位的情况,增加了食品污染的风险[1-2]。


  1.2员工卫生情况与厨房布局


  在员工个人卫生方面,部分环节还存在漏洞,在员工日常操作中,时常有操作不规范的情况出现,如不注重个人卫生,在口罩、工服等相关装备佩戴上流于形式,“为了佩戴而佩戴”的问题较为突出,加大了食品污染的风险。在高校食堂厨房布局方面,超过80%的高校食堂能够在分区布局上规划合理,空间利用恰当,但是仍有部分高校在功能区划分上不合理,空间布局混乱无序,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1.3环境卫生与餐厨垃圾处理


  当前太原市高校食堂在环境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第一,储存环境不规范。部分高校在食材保管上存在漏洞,对食物的保存不够科学合理,将应该冷冻或者冷藏的食物置于常温环境下保存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缺乏有效的蚊蝇防护措施,容易造成食材污染,增加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极少数的高校食堂还存在当天食物售卖有余保留到第二天继续售卖的情况。第二,售卖过程中食材保存处理不当。大多数高校对窗口食材存放保留方面不重视,常温环境中陈列现象较为普遍。即使是冷藏冷冻储存食材时,部分窗口也存在反复储存的现象,增加了食物变质的风险。第三,就餐环境不达标。部分食堂存在就餐区和回餐区分区不明显的问题,给学生就餐造成卫生安全隐患。


  2太原地区高校食堂食品营养现状


  2.1学校供餐情况


  当前太原市高校食堂在供餐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食材烹饪过度,容易破坏食材中的营养成分。高校食堂普遍存在在食材进行油炸、炒制过程中烹饪时间过长的现象,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食物中的维生素,同时还容易产生一些有害成分,长期食用容易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第二,饭菜搭配不合理。当前太原市超过半数的学校食堂在饭菜搭配上存在主食多、配菜少的情况,且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食材数量、种类有限,同时各窗口之间在饭菜供应上差异并不明显,学生选择有限。第三,部分学校在烹饪过程中过量使用油、盐和糖,造成部分学生对饭菜口味不满意,同时过量添加油、盐、糖对人体容易造成健康隐患。


  2.2学生用餐情况


  当前太原市高校学生在用餐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三餐食用不规律,其中早餐、晚餐的用餐情况较差,部分学生因为时间原因和个人原因选择不吃早晚餐或者用其他食物来代替正餐。第二,学生主食摄入的比例较高,食物搭配不合理。第三,学生在蔬菜水果的摄入方面存在数量不足、摄入不均衡的现象,尤其是绿色蔬菜的摄入量。第四,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脂肪摄入超标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学校食堂的烹饪方式和原料选择有关。第五,学生在食物的选择上并不合理,更注重个人口味偏好而忽视了食物的营养价值和食品安全。


  2.3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与食品营养的关联


  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和食品营养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关联,食品安全为保证食品营养价值奠定了基础,同时食品营养也是在食品安全基础上的进一步升级。食品安全和食品营养相互影响,当前高校食堂在食品安全和食品营养上存在两点问题需要改进。一是应兼顾食品安全和食品营养,避免因保证食品安全而对食物过度烹饪等,影响食品的营养价值。二是要重视在食品安全基础上对食品营养的提升。在人们物质条件改善、生活方式转变的当下,高校必须把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看得一样重要,食品安全和食品营养相互影响,只要其中的某一方出现问题,一定会对学生的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当前太原市有关高校在食品安全和食品营养管理的落实上应不断完善相关操作,更好地致力于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改善和提升[3-4]。


  3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与营养管理对策


  3.1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营养管理模式


  当前各高校需要逐步推广、建立和完善高校的食品管理体系,在各个环节相应完善,并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食品管理体系的相关操作,保证规范性和安全性。构建高校食堂食品营养的管理模式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食物能量要适当,三餐的供能比例要协调,保证三大营养素的均衡摄入以及其他不同种类营养素的充足,确保营养结构的平衡。第二,保证供应食物的丰富性、多样性,确保食物供应的品质优良。第三,同类替换。要满足高校食堂食物供應的丰富多样,尽可能避免食品供应重复,在食材的选择上要注重食材之间的相互替换性,在保证营养的同时丰富种类。第四,要结合太原市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调整食谱,结合山西省的食材特征、种类以及饮食习惯,在不同时节选择应季食材,控制成本。


  3.2完善高校食堂经营管理相关制度


  首先,高校食堂要明确其日常管理目标和责任主体,当前高校食堂的管理目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保证食品的安全供应与营养价值,二是实现相应的服务、教育和经济职能。不同的管理目标涉及不同的责任主体,明确管理目标和相应权责后,要严格落实,保证目标的高效实现。其次,还要对管理目标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定期的评价考核,针对评价结果实行相应的奖励和处罚办法,根据目标的实现情况对相关人员进行奖惩,规范有关人员的操作,提升其工作的积极性。


  3.3普及使用相关科技手段和其他辅助工具


  太原市高校数量众多,学生群体庞大,因此高校可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辅助规范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和学生营养管理体系建设,不仅有利于服务水平的提高、管理效果的实现,还能进一步使学生营养管理更加精确科学。高校应充分利用本校的科研资源,为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和学生营养管理提供技术保障。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致力于构建校内食品安全数据库,对涉及食品安全的各个环节操作进行详细的数据录入,同时要构建学生营养管理数据库,将每餐的食材信息录入,便于学生个性化的选择,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饮食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食品烹饪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升级烹饪工具,保證食品的营养价值。


  3.4注重人员培训,提升素质和意识


  应定期对高校学生进行营养管理知识方面的普及和宣传推广教育,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通过相关的宣传教育能够不断强化学生在食品安全和营养管理方面的意识,更好地在后续的实践中引导规范学生的有关行为,帮助其形成健康的饮食方式和习惯。一方面高校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营养师,通过营养师的专业知识指导高校食堂和学生的有关行为,规范不同主体在食品安全和营养管理上的意识和操作[5-6]。除此之外,太原市各大高校应当注重开设关于食品安全和食品营养的相关课程,完善学生在食品安全和食品营养上的知识储备,要加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更好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学校还应当对涉及高校食品安全和营养管理层面的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升有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定期进行考核,便于后期更好地开展高校食品安全和营养管理工作。


  3.5落实激励制度和补偿制度


  在推广落实高校食品安全和学生营养管理过程中,高校必须考虑相关主体的经济情况,包括食品的价格设定要符合学生的经济水平,同时也要保证食堂经营管理者的经济效益。因此,应为高校食堂提供相应的补贴,今后在推广大学生营养套餐时可以适当进行价格优惠,价格要适应学生经济能力,同时还要保证学生的营养摄入。此外,要引导经营者在食品安全和营养管理上的操作落实,保证高校学生营养餐的普及推广,可以根据落实情况对相关窗口进行管理费的减免,可定期的对经营窗口开展培训,提升其烹饪水平[7-8]。可鼓励各经营窗口进行特色化经营,在保证营养管理效果同时还能保证经营者的收益。除此之外,还要及时地控制高校食堂的运营成本,在人员配置、食材购置以及服务管理上要结合太原市各大高校食堂的规模以及学生群体的数量进行调整,帮助食堂控制成本,提升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