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领域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概况及分析

  • 投稿小白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719次
  • 评分4
  • 59
  • 0

王洁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摘要】对收录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的58篇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文献(1996-2012)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1)从论文发表时间来,2003年前研究教师职业倦怠较少,2004、2005年数量激增,此后较平缓。(2)从研究内容来看,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多为相关关系研究,其次是现状调查研究和对策分析研究,对量表编制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少。(3)从论文发表源刊来看,以心理学类期刊为主,其中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发展与教育位列前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学;统计分析

0引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对于教师职业的理解,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对教师职业的定位。

职业倦怠(burnou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也有人译为“职业枯竭”或“工作耗竭”。教师职业倦怠是用来描述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1]有人曾采用Maslach等人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对我国500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普遍存在,只是还没有达到严重的程度。”[2]

1研究方法

1.1文献检索

运用文献信息学常规统计方法,以中国知网为平台,出版年限为1996-2013年,以“教师职业倦怠”为主题,以“心理学”为学科界限检索得到103篇初识文献。对初识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逐一考证,筛查出与教师职业倦怠无关的文献,最后获得有效文献58篇。

1.2分析类目

参考有效文献与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论文发表时间、研究内容、作者单位、发表源刊等4项分析类目。

1.3统计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法,以频次、百分比统计方法为主,折线图为辅。

2结果与分析

2.1文献发表时间

1996-2013年间,国内心理学界共发表研究论文58篇,具体发表年代分布见图1.从整体发表分布情况来说,论文发表数量离散性较大,2003年前研究教师职业倦怠较少,04、05年数量激增,此后较平缓。我国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关注起步较晚,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预防和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2.2研究内容

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内容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理论研究,共53篇;二是量表编制研究,共5篇。其中理论研究按其内容,可分为相关关系研究、对策分析研究、跨文化研究[3]、综述研究及现状调查研究五类。

由表1所知,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多为相关关系研究,其次是现状调查研究和对策分析研究,对量表编制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少。在相关关系研究中,多为研究工作满意感、自我概念、职业压力、职业承诺、社会支持及自我效能感等方面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在33篇相关关系研究中,有4篇是研究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甘怡群,王晓春等人对20例农村中学教师的深度访谈进行内容分析,根据访谈结果编制了教师工作特征的本地化测量工具,对266名被试的测量结果进行因素分析,显示4因素:缺乏支持和公平感、忙碌感、人际消耗、社会偏见,揭示了影响中国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人际消耗和社会偏见。[4]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对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编制也当进一步完善,而对教师职业倦怠的跨文化研究也为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指引了更丰富的方向。

2.3发表源刊

剔除24篇硕士毕业论文,在34篇期刊论文中,统计各类期刊发文篇数,结果见表2。发文源刊多集中在各院校学报,其次是心理学类期刊。在心理学类期刊中,核心期刊发文9篇;在教育学类期刊中,核心期刊发文2篇。因此,核心期刊共发文11篇,占发文总量的32.35%,。这说明心理学领域更为关注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成果,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成果质量较好。

3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从论文发表时间来看,整体发表分布情况来看,论文发表数量离散性较大,2003年前研究教师职业倦怠较少,04、05年数量激增,此后较平缓。(2)从研究内容来看,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内容分为理论研究和量表编制研究,理论研究按其内容,可分为相关关系研究、对策分析研究、跨文化研究、综述研究及现状调查研究五类。其中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多为相关关系研究,其次是现状调查研究和对策分析研究,对量表编制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少。(3)从论文发表源刊来看,以心理学类期刊为主,其中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发展与教育位列前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0).

[2]沈翰.教师职业倦怠——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D].湖南师范大学,2005.

[3]石瑛.汉藏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控制源关系的跨文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

[4]甘怡群,王晓春.工作特征对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6(1).

[5]徐富明,朱从书,黄文锋.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自尊和控制点的关系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5(1).

[6]袁红梅,张珊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6).

[7]王国香,刘长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修编[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

[8]伍新春,曾玲娟,秦宪刚,郑秋.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心理行为与研究,2003(4).

[9]刘倩倩.昆明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模型建构[D].云南师范大学,2007.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