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吸痰在机械通气早产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 投稿赵小
  • 更新时间2015-09-08
  • 阅读量291次
  • 评分4
  • 29
  • 0

曾秋月 谭芬养 袁碧丹

摘要目的:探讨浅层吸痰在机械通气早产患儿中的应用效果,为早产儿临床研究提供真实的依据。方法:将2012年8月~2014年2月本院60例机械通气早产儿随机等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深层吸痰,试验组采用浅层吸痰,比较两种吸痰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吸痰3 min后患儿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升高,生命体征(心率、呼吸、血压)较对照组平稳,吸痰相关并发症中烦躁、呕吐、气道黏膜损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浅层吸痰可有效清理早产儿的气道痰液,提高其血氧饱和度,减少对生命体征的影响,降低吸痰相关并发症,改善预后,具有较好临床效果,特别适合机械通气早产儿临床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浅层吸痰;机械通气;早产儿;应用;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3.029

随着新生儿诊疗技术不断提高,机械通气技术的日益成熟,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吸痰能有效防止分泌物积聚在气管导管内,避免阻塞气道,增加通气效果[1],让越来越多危重儿特别是早产极低体重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提高其存活率。吸痰方法是影响吸痰效果及机体反应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选取合适的吸痰方法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泛为深层吸痰法,吸痰管插入长度超过气管插管顶端,对患儿的机体刺激较大。近年来国外及中国香港地区已将浅层吸痰代替传统的深层吸痰法,广泛应用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的新生儿,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国内关于早产儿采用浅层吸痰的研究报道较少。为进一步探讨浅层吸痰在机械通气早产儿中应用的临床效果,以寻求适合早产儿安全、有效、舒适的吸痰方法,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将住院的机械通气早产儿实施浅层吸痰,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8月~2014年2月在本院NICU住院的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60例,均符合RDS诊断标准[2],有机械通气指征,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模式为SIM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且机械通气时间均大于48 h,排除意识障碍者。将符合条件的早产儿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男18例,女12例;胎龄(31.23±2.62)周;体重(1896.64±225.52)g;日龄(2.36±1.24)d;5 min Apgar评分(7.21±1.26)分。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胎龄(31.51±2.86)周;体重(1872.66±275.68)g;日龄(2.46±1.32)d;5 min Apgar评分(7.22±1.28)分。两组早产儿在性别、胎龄、体重、日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儿入院后给予相同的综合治疗及疾病常规护理,包括保暖、呼吸机机械辅助通气、预防感染、预防出血、维持心肺等各脏器血流灌注、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监测血糖、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实施RDS的常规护理。两组患儿吸痰前先评估吸痰时机:(1)气管插管内可见痰液或其他分泌物。(2)听诊肺部有明显痰鸣音。(3)患儿生命体征改变,血氧饱和度下降。(4)呼吸机高压报警,排除其他原因时。符合以上吸痰指征中任何1项均立即吸痰,同时评估患儿气道的痰液量、黏稠度。吸痰前调节合适的吸痰压力(60~80 mmHg),给予翻身、叩背(体重大于1.0 kg者实施),吸痰前给予30 min纯氧或提高氧浓度15%。

试验组采用浅层吸痰,对照组采用深层吸痰,均由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同组护理人员操作,每次吸痰时间不超

过10 s。先测量吸痰管插入总长度,将测量的刻度标记于床头,

以后每次吸痰前参照,深层吸痰法插入吸痰管的长度大于气管插管的总长度+通气接头管2 cm,而浅层吸痰法吸痰管插入深度平气管插管顶端或突出顶端<0.5 cm处[1]。在吸痰管上做好插入长度的标记,或使用有刻度的吸痰管,按临床护理技术规范要求吸痰[3]。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1)每次吸痰后听诊双肺部的痰鸣音变化,以痰鸣音消失或基本消失评价吸痰有效性。(2)分别于吸痰前1 min及吸痰后3 min记录两组机械通气早产儿心率、自主呼吸、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3)观察记录每次吸痰时患儿出现呕吐、气道黏膜损伤出血(排除原发疾病引起的气道粘膜损伤出血)、肺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气管导管脱出等吸痰相关并发症的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2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儿吸痰效果比较(表1)

2.2两组患儿吸痰前后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比较(表2)

2.3两组患儿吸痰相关并发症发生例数比较(表3)

3讨论

3.1浅层吸痰提高机械通气早产儿血氧饱和度采用浅层吸痰的试验组患儿吸痰后血氧饱和度明显上升,与曾娟[4]的研究报道结果相一致。本研究中的对象是RDS早产儿,其病理特点是肺泡凹陷、肺不张、肺顺应性降低,且迷走神经张力高。传统深层吸痰由于吸痰管插入过深刺激迷走神经,可反射性引起体内血氧饱和度下降或不稳定。而浅层吸痰吸痰管插入深度平气管插管顶端,避免吸痰管过深对患儿及气道的刺激,在有效清除气管导管内及管端痰液的同时,保持气管导管的管腔通畅,明显改善通气及肺顺应性[5],呼吸潮气量相应增加,血氧饱和度也随之上升。

3.2浅层吸痰有利于维持心率、呼吸、血压的稳定,减少颅内出血的风险近年来,早产儿的气道管理特别强调加强机械通气的气道管理,可降低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风险,若进行不正当的气管内吸引或实施一些不适当的护理行为可致血压明显波动而促发脑室内血管破裂出血,容易引发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6]。因此,对早产儿出生后维持血压、血糖、血气的稳定,尽量减少对其血循环的影响至关重要,有利于其预后。结果显示,试验组采用浅层吸痰,其吸痰前后患儿心率、呼吸、血压的波动少于对照组,主要原因为浅层吸痰可减少对迷走神经的刺激,减少了对机体的刺激,使患儿心率、呼吸、血压较平稳,符合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循环功能的要求,有利于脑组织的灌注,同时对于早产儿血压的维护有其重要临床意义。深层吸痰可大大刺激迷走神经,使患儿心率、呼吸、血压波动较大,容易出现心率减慢或呼吸暂停,引起机体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更严重可增加颅内出血的危险,影响其日后生活质量。因此,Harling[7]建议早产儿气管内吸痰采用浅层吸痰,推荐吸痰管插入深度不超过气管导管,并作为一种常规性的吸痰方法。

3.3浅层吸痰减少吸痰相关并发症发生并减轻患儿不适本研究结果也显示,采用浅层吸痰的患儿吸痰后呕吐、气道黏膜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采用深层吸痰的患儿。深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深层吸痰插入深度过深容易导致气管痉挛,易致呛咳并引发机体应激反应,导致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呕吐,从而增加气管导管脱出的风险。同时,患儿出现的呕吐及呛咳又增加患儿不适感,还容易造成颅内压增高,从而增加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危险。而浅层吸痰插入深度平气管插管顶端,减少对气管刺激,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不易引发患儿烦躁呕吐,从而降低气管导管脱出的风险,也减少颅内压增高的高危因素,减轻患儿的不适。 本研究中的早产儿为RDS患儿,病情较重,活动无耐力,咳嗽反射较弱或消失,各器官发育未成熟,容易并发多种疾病,尤以肺出血较常见。因深层吸痰插入的长度过深容易对气道黏膜造成直接损

伤,反复吸痰后容易引发肺出血,并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而采用浅层吸痰时吸痰前对插入的吸痰管长度做好准确标记,保证插入吸痰管长度和气管插管长度一致,有效避免吸痰管前端孔对气道黏膜的直接损伤,降低发生肺出血VAP的几率。

综上所述,浅层吸痰是一种有效、安全、舒适的气管内吸痰方式,可有效清除气管导管内及管端的痰液,明显提高机械通气早产儿的血氧饱和度,减少对生命体征的影响,降低吸痰相关并发症,更重要是减少颅内出血的风险,改善其预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操作简单易行,减轻患儿不适,特别适合机械通气早产儿临床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金慧,张华玲.实施浅层吸痰对机械通气新生儿的疗效观察[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2):146-147.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1-428.

[3]广东省卫生厅.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275.

[4]曾娟.浅层吸痰对机械通气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8C):2202.

[5]严素芬,叶秋莲,卢泳雪.两种吸痰方法在患儿气管插管中的效果比较[J].现代临床护理,2010,9(7):50-51.

[6]石晶,熊英,母得志.早产儿周围-脑室内出血预防的临床证据[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3):183-188.

[7]Harling E.Neonatal Intersive Care Nursing[M].London:Routledge,2000:285-314.

(收稿日期:2014-06-03)

(本文编辑刘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