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和融资模式建议

  • 投稿seij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746次
  • 评分4
  • 39
  • 0

郭强

(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市分行,北京 100031)

摘要:本文论述了全球海工装备产业当前发展情况和“深水化”的发展趋势,着重讨论了海上钻井平台的发展和市场状况,分析了融资支持海工装备产业的特殊意义和切入点,并在对传统融资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银团+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油服公司+设备制造商+境外石油公司+境内石油公司”六位一体的融资模式建议,将设备融资与油贸协议相结合,在支持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同时,也对缓解境内能源压力做出贡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海工装备;钻井平台;融资模式;融资租赁

中图分类号:F062.9;F42;F8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9-0063-05

一、 全球海工装备产业情况及发展趋势

(一) 对海洋油气资源的需求推动了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

石油是当今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能源来源,2014年初全球石油需求量已超过9100万桶/天。随着陆地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海洋油气勘探开采已成为各国的重点发展方向。全球有100多个国家进行海洋油气开发,其中50多个已开始深海勘探[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世界各主要国家均不断加大对海洋工程装备的投入。有机构预测,2013-2018年世界海洋油气开发的年均投资在3270亿美元以上[2],而相应的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年需求在600亿-800亿美元之间。

我国是世界石油第一进口国,对外依存度超过50%,海洋油气资源开采对缓解我国能源压力的意义不言而喻。201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4部委下发《关于印发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的通知》,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联合制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是10年内使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2012年8月,国务院发布《“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这为我国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全球海工装备概况和发展趋势

1.全球海工装备概况

海工装备按照使用环节可分为三类,即勘探开发、生产储运、辅助支持。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截至2013年末,全球各类型海工装备数量达19724座,其中移动装备的总载重为7747.6万公吨。

从目前海工装备全球分布情况来看,北美居首,其次是亚太和中东,三个地区占到总量的74%,具体情况如下表:

2.海工装备发展趋势——关注深水

全球海工装备的发展体现出明显的“深水化”趋势,这与海上油气资源的分布情况密切相关。据统计,2005-2013年间全球共发现海上油气田1373个,其中深水油气田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潜在发现的油气田中,深水占比接近70%。

深海、超深海区域已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重点地区包括巴西、墨西哥湾、西非、澳大利亚西北海域和中国南海海域[3]。

海上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深水化”趋势使深水海工装备的研发和制造备受关注,其发展状况已成为衡量一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水平的标准之一。

(三)全球海工装备市场情况

受金融危机影响,传统船舶工业遭遇重创,但海工装备市场却一枝独秀,近年来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2年,全球新造船订单总金额为808亿美元,其中海工装备新造订单总金额达428亿美元,占比53%,首次超过传统船型的订单总额。未来,得益于较高的海洋石油消费预期,海工装备行业将面临较大的新增和更新需求。

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分布呈现出韩国、中国和新加坡三足鼎力的局面,三个国家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5%。中国在2013年承接各类海工装备订单超过180亿美元,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5%,比2012年提高16个百分点,已超过新加坡,位居世界第二[4]。韩国接单量超过250亿美元,仍然位居第一。新加坡由于巴西方面订单的减少,总体接单量明显下降,市场份额降到20%以下。

尽管亚洲船企在市场份额上占绝对优势,但世界海工装备高端制造仍由欧美国家垄断。海工装备中的配套装备属高附加值产品,占产品总造价的70%以上。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的配套装备国产化率均较低,中国最低,不足30%。此外,海工装备产业具有技术密集、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市场准入门槛高,韩国主要是三星重工、大宇造船和现代重工,新加坡主要是吉宝集团和胜科海事,而我国已获得海工装备订单的企业有10多家,海工船建造企业近100家[5],技术水平和建造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我国海工装备的国际竞争力。

综上,我国海工装备产业市场份额占优,但产品附加值低,多属低端制造,海工企业较为分散,缺乏核心技术,未来发展仍是任重道远。

二、钻井平台的发展及我国的市场地位

如前所述,海工装备发展具有明显的深水化趋势。与浅水装备相比,深水设备要求更高的技术和资金投入。同时,大型深水装备又被称为“流动的国土”,这使其具有了更深刻的政治含义。在深海海工装备中,钻井平台是最重要也是最具技术含量的装置,是当前各海工大国主要竞争领域之一。

(一)钻井平台概述

钻井平台上装有钻井、动力、通讯、导航等设备,是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最核心的装置。钻井平台主要分为固定式平台和移动式平台两大类。固定式平台是最悠久的平台类型,包括导管架式平台、混凝土重力式平台、深水顺应塔式平台等。为解决平台的移动性和深海钻井问题,逐步出现了多种移动式钻井平台,主要包括:坐底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平台和钻井船。各主要类型平台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目前,91.4米(300英尺)水深以上的自升式平台是市场上的主流产品,而半潜式平台则是当前的发展趋势。半潜式平台从诞生以来已发展出6代产品,从适应水深能力来说,自第1代到当前的第6代平台,其适用水深工作范围分别为100、300、500、1500、2300、3000米[6]。

(二)我国海上钻井平台的发展和市场情况

我国海上钻井平台的研发制造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6年12月建造了第1座固定式钻井平台;1972年由708研究所设计,大连造船厂制造了第1座自升式钻井平台“渤海一号”;1974年,第1条钻井船“勘探一号”在南黄海试验成功;1978年建造了第1艘浅海坐底式钻井船“胜利一号”并在莱州湾投入使用;1984年,上海船厂建造了中国第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勘探3号,被视为中国现代海上工程的标志,并接受了美国船级社(ABS)的入级签证。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油价飙升,我国钻井平台又有了长足发展。2009年,“海洋石油941”由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建造完成,船型设计和主要设备配置都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该平台作业水深为121.9米(400英尺),是目前国内作业水深最深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交付的“海洋石油921”、“海洋石油922”、“海洋石油923”、“海洋石油924”4座自升式钻井平台,是国内首次批量生产的钻井平台。2012年5月,中国首座代表当前最先进水平的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在南海荔湾开钻。该平台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最大钻井深度可达10000米,是中国第一座超深水钻井平台,而此前国内钻井平台的最大水深仅为505米。

随着中国在钻井平台建造领域的迅速发展,其市场地位显著提升。钻井平台市场仍然由韩国、中国和新加坡三分天下。2013年,全球海上移动钻井平台手持订单共计223座,其中中国70座,排名第一,韩国和新加坡分列二三;全球海上浮式生产平台手持订单共计56座,其中韩国23座列第一位,中国和新加坡排名随后。

从新接订单来看,中国船企在 2013 年共承接大型海工装备 52 座,其中包括 31 座自升式钻井平台,接近自升式平台订单总量的 60%;承接了 4 座半潜式钻井平台订单,居世界第一。此外,居住平台订单也达到 12 座。从数量上看,中国已经成为 2013 年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和居住平台承接量最多的国家[7]。但数量最多并不意味着价值最大,更不意味着技术最强,中国船企缺乏核心技术和附加值低的问题在钻井平台领域依然存在。以代表中国钻井平台最高水平的“海洋石油981”半潜式平台为例,只有平台、锚链等低端装置属国产,而占总费用一半的深海钻机和DP3动力定位系统等关键配套设备均需进口[8]。

三、融资支持海工装备产业的特殊意义和切入点

(一)融资支持海工装备产业的特殊意义

1.平抑传统造船业行业周期性影响,提高中国船企国际竞争力

海工装备与以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为主的运输船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产业[9],在理念设计、生产过程、供需关系、配套服务等方面均具有不同的要素。海工装备的发展源于人类对石油的依赖,石油需求和油价是最根本的推动力,从全球主要产油国家对海洋油气尤其是深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力度可以推断出海工装备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具有广阔的市场,这与运输船舶产业和航运市场随经济周期而大幅波动的情况有所不同。因此,融资支持我国海工装备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冲掉传统造船业的周期性波动,提高船企抵御经济周期风险的能力。

2.推动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缓解我国能源压力

2009年,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首次突破50%警戒线[10],2013年原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8.1%,预计2014年将升至58.8%。目前我国海洋油气勘探主要集中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大陆架。其中,仅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就达230亿至300亿吨之间[11],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因此融资支持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助推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对降低原油对外依存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大有裨益。此外,大型海上油气资源多分布在一些主权争议海域,大力提高海工装备制造水平,对维护我国领海主权,保护海上资源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融资支持海工装备产业的切入点

如前所述,“深水化”是海工装备未来发展的方向。以钻井平台为例,350英尺和400英尺水深的自升式平台最具竞争能力,而半潜式平台中第五代和第六代产品是当前的主流方向。相对于浅水装备而言,深水装备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更高,资金投入和融资需求也更大,主流自升式平台的平均造价为2亿美元左右,半潜式平台平均造价则达5亿—6亿美元,而中国2012年建成的“海洋石油981”半潜式平台总投资高达60亿元人民币。

除造价高外,深水海工装备具有很大的更新换代需求。据中国船级社统计,当前运行的钻井平台平均船龄为22.4年,其中超过20年船龄的占到60%,而钻井平台平均使用寿命为25—30年,考虑到设备老化会导致效率下降和成本升高等因素,预计未来5—10年将有大量钻井平台的订单需求。

鉴于以钻井平台为代表的高端深水装备具有技术先进、资金密集、市场潜力巨大等特点,金融机构可将其作为支持海工装备产业的切入点和重点。

四、支持钻井平台等深海海工装备发展的融资模式建议

(一)深海海工装备的传统融资模式分析

深海海工装备传统融资模式主要包括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买方信贷的融资主体为船东(进口方),卖方信贷的融资主体为设备制造商(出口方)。以下就两种模式的操作流程和存在问题做以简要分析。

1.买方信贷模式分析

(1)操作模式

买方信贷模式涉及的主要相关方包括银行、船东、设备制造商、石油公司、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等。银行与船东签订贷款合同,提供融资;船东与设备制造商签订采购合同,利用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支付货款,制造商生产、交付设备;船东与石油公司签订设备租赁协议和生产服务协议,石油公司按期支付租金,船东以租金分期偿付贷款本息。在此过程中,船东以设备和各协议项下相关权益为银行提供抵、质押担保,银行根据风险评估情况有可能会要求投保中信保买方信贷保险。此外,海工设备的船东一般为专业的油服公司,从风险隔离和税负等角度考虑,船东可能会设立单船公司作为设备购买方和融资主体,此种情况下银行一般会要求船东提供单船公司股权质押和其他形式担保。

此外,买方信贷模式还可分为交船前融资和交船后融资,交船前融资的贷款条件会更加严格。

(2)存在问题

① 深水海工装备的船东(油服公司)多为境外公司,因信息不对称和国别风险等因素,银行对境外借款人的审查会更加严格,在贷前调查和贷后监管中要付出较大成本,审批流程相对较长。

② 船东名下的各项设备一般都单独运作,资产、租约和现金流彼此独立,因此在某一设备租约出现问题时,船东难以提供流动性支持,对银行贷款形成潜在风险。

③ 银行通常会要求引进中信保来转移风险,这会给借款人增加较大的融资成本。

④ 深水海工装备造价高,动辄几亿美元,保险标的一般既包括本金也包括利息,而中信保保险在1亿美元以上时需要上报国务院,审批难度大、流程长。

2.卖方信贷模式分析

(1)操作模式

卖方信贷模式中船东与石油公司之间、设备制造商与船东之间的关系与买方信贷基本相同,区别在于银行向设备制造商发放贷款,设备制造商利用贷款资金组织生产,交付设备后用所收到货款偿付贷款本息。在卖方信贷中,设备制造商可能会购买出口信用保险来转移船东违约风险,还可将此保险权益转让给银行为贷款增信。此外,卖方信贷期限较短,一般不超过5年,而买方信贷最长可至15年。

(2)存在问题

① 设备制造商即船厂的负债率一般较高,其自身承担债务的能力有限,大量的卖方信贷会提高其财务风险,并降低接单能力。

② 卖方信贷一般为交船前融资,贷款发放时设备尚未建造,无法以贷款对应的设备进行抵押担保,船厂需以其他有价值资产或第三方为银行提供担保,这给船厂造成较大负担。

③ 卖方信贷的最终还款来源为船东支付的货款,因此银行在评审项目时,既要考虑船厂的偿付能力,也要考虑船东的履约能力,在评估船东履约能力时存在与买方信贷相类似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④ 建造成本包括国内外采购和国内加工,因此贷款币种中既包含美元,也有人民币,但境外船东支付的货款一般为美元,由此会产生汇率风险。

(二)“银团+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专业油服公司+设备制造商+境外石油公司+境内石油公司”六位一体的融资模式建议

融资租赁方式在国际海工领域应用较广,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2013年底国内已成立的租赁公司达1300多家,但绝大部分为近两年内刚刚成立,其中又有大量为空壳公司。深海海工装备单体造价高、技术复杂,且多为境外使用,国内传统租赁公司在资金实力、专业团队、风险防控机制等方面难以匹配。

但随着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的快速崛起,上述状况正在发生改变。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自2007年首次获批成立以来,目前已达13家。因特殊的股东背景,银行系租赁公司在短短六年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银租赁、工银租赁和民生租赁资产规模在2013年即已超过千亿元。事实上,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已开始尝试介入深水海工装备租赁市场。工银租赁在2013年3月和2014年5月分别以融资租赁方式向中海油服交付一座自升式平台和一座半潜式平台。

深水海工装备资金需求量大、现金流稳定,非常适合发展融资租赁市场。以下就如何将银行、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专业油服公司、设备建造商和境内外石油公司各自的资源与优势相结合,支持我国深水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和缓解能源压力提出融资模式建议,具体操作参见下图。

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通常在避税港设立SPV,作为借款人、设备买入方和出租人。因钻井平台等深水设备融资金额较大,银行从风险防控角度考虑可组团作为贷款人。在信用结构设计方面,除设备资产、租赁协议项下权益、保险权益、租金账户权益等设置抵、质押外,金融租赁公司母公司以回购或备用租约的形式为SPV贷款提供增信。境内、外石油公司之间签署油贸协议,参照设备融资金额和租金水平设定每年原油贸易量,境外石油公司以收到的油款偿付租金。

上述模式设计可有效发挥各参与方的优势,并解决传统融资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以银团方式提供中长期贷款,既可分散银行风险,也可保障大额、长期的融资需求。第二,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背靠母行,信用状况优良,较境外船东直接融资相比减少了与境内银行间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可有效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并降低融资成本,母行也可在特殊情况下提供流动性支持。第三,领先的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在海工资产处置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在租赁项目出现问题时,较传统融资中由银行或船东来处置资产会更加专业、有效。第四,银团和金融系租赁公司的介入,使货款的支付得到保障,设备制造商可以集中力量专注于装备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有利于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第五,该模式可以改善承租人资产负债表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挥其海上石油作业领域的优势。第六,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信用能力较强,一般可不引入中信保,降低整个体系的融资成本。第七,用设备融资绑定油贸协议,既可以锁定整个融资链条中的最终还款来源,保障银团贷款按期偿付,也可以增加我国的原油供给,缓解能源压力。

综上,该融资模式将银团的资金优势、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的信用优势、油服公司的作业服务优势和设备制造商的研发生产优势相结合,使各方在体系中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并通过油贸协议保障贷款安全。该模式的成功运转将有效推动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并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做出贡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王文立.深水和超深水区油气勘探难点技术及发展趋势[J].中国石油勘探,2010,(4)71-76.

[2] 刘瑾.海工装备步入黄金发展期 企业抢抓机遇[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02-17(C08).

[3] 胡文瑞,鲍敬伟,胡滨.全球油气勘探进展与趋势[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40(4)409-413.

[4]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2013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J].中国水运,2014,(2)36-39.

[5] 李锐.海工市场逐鹿,须防风高浪急[N].中国船舶报,2014-01-24(4).

[6] 王定亚,丁丽萍.海洋钻井平台技术现状与发展[J].石油机械,2010,38(4)69-72.

[7] 茆萍.谈兵论道——全球海工市场的现实和未来[N].中国船舶报,2014-03-19(Z04).

[8] 郝增亮,王影.我国深海石油装备产业链发展研究[J].河南科学,31(11)2019-2013.

[9] 繁星.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的新视角[J].中国远洋航务,2010,(10)29-30.

[10] 秦延龙,赵静.我国近期海内外海洋油气市场开拓和海工装备的发展[J].石油工程建设,2010,36(6)19-23.

[11] 王翔,张海英.浅谈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与技术储备[J].交通企业管理,2013,(11)10-11.

(责任编辑: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