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对策分析

  • 投稿小兔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593次
  • 评分4
  • 19
  • 0

尹长才

(洛阳市消防支队财务科,河南 洛阳 471000)

摘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然而国内的审计环境不断变化,审计风险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有审计的地方必然存在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无法降至为零,但是却可以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维持在令人满意的水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审计;风险;防范;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9-0138-03

一、审计风险存在的成因分析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它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一)对审计风险的客观认识

1.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不可避免的

我国《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认为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首先,固有风险是一些经济业务以及其相关的账户的特性所引起的,是这些经济业务或账户自身所固有的。其次,控制风险也具有必然性,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误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控制风险可以看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函数,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显著降低控制风险,无效的内部控制往往增加控制风险。但是由于内部控制不能保证防止或发现所有的重大误报,比如因工作人员粗心或者劳累,内部控制很有可能失效,所以控制风险也绝不会等于零。最后,检查风险具有可控性。检查风险是指审计未能查出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2.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

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是这种偏差是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

3.审计风险是一种可能性

审计风险是一种追究审计主体,也就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的可能性,这种追究事务所责任的可能性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却不是一定会发生的。《司法解释》第六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因过失出具不实报告,并给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其过失大小确定其赔偿责任。也就是说,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注册会计师要承担法律责任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第一,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不实报告;第二,利害关系人合理信赖或者使用了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不实报告;第三,利害关系人与被审计单位进行交易或者从事与被审计单位股票、债券等有关交易活动而遭受损失。当审计风险成为事实,审计主体需要对审计风险承担责任时,审计风险就转变为审计失败。

4.审计风险具有可控性

要将审计风向降低至零几乎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但是只要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就仍可以对客户进行审计,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逐步降低的。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审计活动所处的法律环境

法律界和会计界对审计责任的界定标准未能达成共识。会计界认为,由于审计的固有限制,并不能保证将所有的错报事项都提示出来,所以并不能苛求注册会计师发现和揭示会计报表中的所有错报事项,因而也不能要求他们对于所有未查出的错报事项都负责任,关键在于未能查出的原因是否源于注册会计师本身的过失。实际上法庭在受理对注册会计师的诉讼时,较倾向于保护所谓的“弱小群体”,强调均衡损失,运用了“深口袋”理论。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盈利丰厚,完全有理由从其丰厚的收入中拿出一小部分来稳定受损方的情绪。法庭的这种判决,使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无法摆脱不合理的风险困扰。

(二)审计对象的复杂性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资料也越来越多,经济业务的种类和性质不断的多样化、复杂化,会计核算业务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财务会计的内容。现代审计不仅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也包括对一些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不仅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否和运行是否有效进行评价,这给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带来了挑战和风险。

(三)被审计单位外内部的经营背景及其不良动机

经济环境、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度、技术发展趋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品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全盘评估的理由。此外我国企业投机心理和短期行为均比较普遍,许多企业存在粉饰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意图与行为,一些企业的管理者缺乏诚信,甚至贿赂注册会计师,使他们失去独立性,以达到欺骗投资者、债权人的目的,造成审计风险的增加。

(四)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

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是审计质量好坏的直接决定因素之一,是否能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这些都对审计工作质量有重要影响。如果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难以达到完成审计任务所需的理想期望,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失误,由此产生审计风险。

(五)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质量管理

良好的内部质量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予以纠正,防范审计风险;反之,就会增加审计风险。每一个会计师事务所都必须建立和执行本所的“质量控制制度”,但是有些会计师事务所没有建立或执行自身的质量控制制度,以致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时不遵守职业准则的要求,从而带来审计风险。

(六)审计方法原因

审计时,抽样审计方法可能产生审计风险。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抽样审计,由于样本与总体之间总存在着误差,因而采用抽样审计方法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审计风险。而且抽样审计的方法要被注册会计师普遍、高效、熟悉的使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当前,在社会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普遍应用计算机技术时,会计电算化已经广泛应用于大多数企业,我国目前已开发的出来的财务软件较多,但配套的审计软件就很少了,不能适应计算机审计的需要。

二、审计风险防范的对策

审计风险防范是对审计风险系统地、全面地、连续和及时地控制,以达到规避风险,提高效率和效果的目的。防范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关键是加强以“人、法、技”为核心内容的基础建设既有赖于审计执法环境的改善,更需要审计机关和注册会计师的自身努力,才能有效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一)规范审计行为以及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提高审计质量是防范和减少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首先要从审计自身的工作程序、操作规程做起,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规范审计行为。从审计取证到下达审计决定,实行全过程规范化操作,认真按审计准则办事,审计取证要求客观、充分、适当;法规引用要求准确、有效;审计复核应该严格、合理,保证审计项目质量、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应公正、合理;处理、处罚应做到宽之有理、严之有据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运用科学审计方法,降低审计风险。在规划和实施审计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采用何种方法和技术,运用哪种取证模式,对能否高效率、低风险地完成审计任务,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广泛运用各种审计技术方法,充分发挥顺查、逆差、抽查、详查和查询法、观察法、分析法的优势和作用,冲破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引进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和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较好地控制审计风险。

(二)引入风险管理的模式

首先,事前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为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客户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审计计划,使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这主要包括客户和客户管理者两个方面。客户方面主要有经营环境因素分析,组织结构因素分析;管理者方面主要有管理者品行、能力分析和管理者变更情况分析等。其次,事中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主要指选择减轻风险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减轻风险的程序以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审计风险的控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为以下几方面,如:接受客户的风险控制,选派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控制,审计计划的风险控制,审计证据的风险控制,编制审计报告的风险控制,审计质量检查等。最后,事后对审计风险进行总结。即对上述所做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三)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

大量的审计诉讼案例说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背景对审计风险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业务状况、内控制度及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方式等都会带来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时应考虑客户品行及信誉;应尽可能详细了解委托单位的业务状况;对财务状况不佳的委托单位要尤其加以注意。

(四)完善审计机构建设和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

防范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而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审计能否真正发挥为政府和公众服务的最终作用,不仅要有完善的审计行业标准来规范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审计专业队伍。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成为推动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同时会计师事务所要尽可能吸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资格并有丰富执业经验和良好信誉的会计师加入审计队伍,造就一批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管理、审计、法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审计业务需要。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意识,加强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教育,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从而时刻树立起审计风险意识,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审计风险。另外,要建立客户风险调查与评估机制。风险评估部门应将所了解到的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风险类别的判断依据,需要在审计中重点予以关注的事项,会计科目等基本情况提供给审计业务部门,审计业务部门根据风险类别制订审计计划。从而避免了风险判断的失误,减少了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五)审计机关建立和健全审计业务质量内控制度

按照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的要求,建立健全双向承诺制度,审计机关、审计组和被审计单位都要依法承诺各自的义务和责任,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对审计质量管理控制要实行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坚持项目审计质量责任制、审计复核制、业务审定制、质量考评制、审计执法检查等制度,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保证审计质量。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会计师事务所控制风险的重要保障。

(六)选择适当的审计取证方法

每当注册会计师开始审计取证时,总是面临着必要的抉择,即怎样取证和取哪些证的问题。审计取证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适用范围。因此,在开展审计工作,选用审计方法时,必须针对审计项目的特点综合考虑,灵活运用。

审计取证要与特定的审计目的相适应,要服从于审计目标,服务于审计目的,采用什么样的取证方法,必须与特定的审计目的相适应。比如,财经法纪审计是以审查核实有关部门交办,或群众检举揭发的严重违法行为而进行的专案审计,它的审计取证方法一般可采用查询法、比较分析法、即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已经掌握的专案材料,进行调查了解,征询意见,书面查询、函证,再通过比较分析后取得真实可靠的审计证据。又如,财务收支审计是查明被审单位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以及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审计的范围比较广,审计针对性较差。因此,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要采用详查法,而对一般问题采用抽查法,即采用重点和一般区别对待的方法,这与会计核算重要性的原则是相通的。

同时也要与被审单位的具体情况相适应。审计取证方法的选用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适应被审单位的具体条件和实际需要,否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影响审计结果。如果通过测试,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健全,落实比较到位,经营管理比较完善,一般采用抽查法。反之,则必须采用全部审计和详查法。同时,对于单位较大,业务较多,会计核算分散的被审单位,一般通过抽样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业务进行抽查审计,而对于单位较小业务较少的单位则采取直接的全面审计。

最后还要与审计主体的性质、任务相适应。审计的主体可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即内部审计机构、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组织。它们的性质决定了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它们所采用的审计取证方法就有所不同。例如外部审计一般承担事后审计的任务,主要采用审阅、查询核对和盘点法;内部审计一般担负着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的多种任务,它所采用的取证方法也复杂多样,除采用以上方法以外,对事前、事中还采用比较法和分析法等。又如抽样审计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取证方法,审计主体不同,所选择的抽样方法也有区别。内部注册会计师一般比较熟悉业务,对被审单位的情况比较了解,内部审计一般采用判断抽样的取证方法;外部审计为尽量减少审计风险,要采用统计抽样的方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黄俪.审计风险控制问题浅析[J].财会之窗,2008,(3).

[2] 李春伟.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会计之友,2008,(10).

[3] 刘啸.浅谈审计风险.财会通讯,2008,(2).

[4] 赵秀丽.浅析审计风险的成因.会计文苑(中旬刊),2009,(5).

[5] 刘佃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及其防范.企业家天地,2009,(5).

[6] 牛海英.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经济,2011,(9).

(责任编辑:陈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