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设计的思考——以《荷花淀》一课为例

  • 投稿汉桃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577次
  • 评分4
  • 65
  • 0

文/顾水芳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荷花淀》一课为例,分析教材和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从课堂引入、课堂深入和课堂探究三个阶段对《荷花淀》课文进行了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语文 教学设计 技工院校

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因此,技工院校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注意日常生活知识的渗透,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开创理论视野。

一、技工院校语文的教学现状

1.重视不够

技工院校大多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技术课程上,不太重视语文、体育、心理健康等传统课程。另外,由于技校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学生很难身临其境地理解文章对生活的启示意义,最终影响学生情操的提高。

2.教学内容存在局限

传统教学模式下,技工院校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还停留在完成教材内容上,也就是说,教语文变成了在规定的学期时间内完成教材课文,没有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去感悟生活,导致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不利于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

3.教学方法单一

技工院校教学大多重视专业技能课程,对语文这类文化课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重视不够,又加上学生对缺乏新意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产生“审美疲倦”。为此,满堂灌的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应该加以改进。

二、分析教材和教学内容——以《荷花淀》为例

1.分析教材

《荷花淀》是我国著名作家孙犁的代表作,它描述了在抗日战争最残酷、危及民族存亡的时代背景下,选择荷花淀这个小地方,呈现出中国农村妇女不畏强暴、勤劳勇敢的爱国精神。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了战火硝烟中的夫妻之爱、爱国之心,深刻而又感人。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文学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可以安排这篇课文为自读课文,教学设计安排为2课时。

2.教学内容的选择

基于学生的实际,我们可以将该课的教学目标按两个维度进行分解:一是对水生嫂人物形象的分析,了解人物塑造方法;二是了解作者对环境如诗一样描写的手法。教师让学生通过角色朗读与揣摩,感受到水生嫂的内心世界,感受水生嫂淳朴善良以及顾大局的爱国精神。

三、“荷花淀”课文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语文能力训练为主线安排教学,具体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1.课堂引入阶段教学设计

在引入阶段教学前,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阅读,熟知课文,完成对课文的整合建构,为学习该课做好准备。在引入新课时,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孙犁的生平以及著作,介绍“荷花淀”流派的相关知识等。由于该课是自读课文,老师要告诉学生,这一课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己阅读和感觉,然后可以结合自己对该文中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和人物谈自己的感受,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2.课堂深入阶段教学设计

为了让学生对文章主要人物产生共鸣,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设计三个话题,每个话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比如这一文章中可以设计三个思考题:第一个思考题是,要求学生指出该文的主人公。学生通过思考,很容易得到该文的主人公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荷花淀女人们;第二个思考题是,有关荷花淀女人们的变化情况。通过讨论,学生最终能够归纳出荷花淀女人们从原来贤妻良母成长为勇敢坚强的革命战士;第三个思考题是,让学生思考女人们的“情”,可以从水生嫂与水生的答非所问的对话中揣摩。此外,人物性格的塑造离不开语言,老师可以特别安排学生对水生嫂与水生的对话中领悟水生嫂的心理活动。

特别要提及的是,文章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领悟诗意的环境描写作用。如“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等等。文章是一篇战争题材的作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战火硝烟中还把环境描绘得如此诗情画意?让学生进行自由交流思考,必要时可以向学生播放《我的祖国》歌曲。学生在聆听中可以领悟到:家乡越美,人们对它的爱就越深,就越不容忍外人的侵略。

3.课堂探究阶段的教学设计

在这一部分,可以安排学生阅读《祥林嫂》一文,要求学生思考与讨论这两篇文章都描写了中国乡土女性形象,都是勤劳善良的女性,为什么她们的命运和结局会如此的不同?师生共同讨论,让学生了解到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决定作用,也就是说,人物是时代以及环境的产物,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

文章的教学设计采用发现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在阅读中产生质疑。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中感受到文章的诗情画意,感受到浓浓的夫妻情、爱国情。采用这种学习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探究和合作的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全峥嵘.新时期中职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彭艳春.教学体现“适应性”——让中职语文教学少些尴尬[J].管理观察,2009(3).

(作者单位:江西省冶金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