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护理对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探讨

  • 投稿叶草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271次
  • 评分4
  • 36
  • 0

左建云

济南市中心医院保健科,山东济南 250013

[摘要]目的 分析全方位护理对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7月—2014年7月该院收治的哮喘患者65例,对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全方位护理对哮喘患者肺功能、治疗依从性与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护理后该组患者的FEV1、PaCO2、PaO2等肺功能指标均得到有效改善,护理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该组患者治疗完全依从率明显高于护理前,且护理后PF、VT、SF、MH与GH等生活质量评价指标评分均高于护理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方位护理可显著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并促进其肺功能的改善,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哮喘;全方位护理;肺功能;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4(a)-0139-03

[作者简介]左建云(1971-),女,山东济南人,本科,主管护师,主要研究方向:呼吸疾病护理。

哮喘属于慢性气道炎,致病原因包括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紊乱,临床多表现为咳嗽、气短、胸闷与喘息等症状[1-2]。因哮喘较为多发,且缺乏规范性治疗,存在致死可能性,因而加强临床护理具有积极意义。为探究哮喘患者应用临床护理的效果,该研究在2013年7月—2014年7月对65例应用全方位护理哮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该院收治的哮喘患者65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6例;年龄11~53岁,平均(36.70±7.52)岁;哮喘病程0.8~9y,平均(4.63±1.80)y;病情程度:12例间歇状态,28例轻度持续,19例中度持续,6例重度持续。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5例,高中与中专27例,初中与小学22例,文盲1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制定的哮喘相关诊断标准[3];均对该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肾炎、肝炎等感染疾病患者;排除存在严重心、肺、肝与其他系统疾病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全方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⑴常规护理:保证病房整洁并及时通风,保持房内空气清新;避免于病房附近置放污染源,并避免患者接触过敏原,同时指导其每日呼吸锻炼以提高抵抗力。⑵饮食护理:指导患者摄入富含营养的易消化食物,同时注意营养均衡,饮食宜清淡;避免摄入牛奶、鱼虾等食物,可摄入莲子、银耳、梨与山药等滋补脾肺食物。⑶患者分类护理:①儿童哮喘。儿童哮喘急性期以祛痰、吸氧与抗过敏为主,为其制定个性化锻炼方案,四季坚持并于冬季增加强度;流感时期避免接触易感人群。②成人哮喘:急性期予以氧疗病开通静脉通路,避免支气管痉挛,指导其进行健康锻炼以提升抵抗力。③女性月经期哮喘:采用袢利尿剂并肌注黄体酮。④老人哮喘:因老年人机能下降,难以耐受西药,可考虑中西结合治疗,并于治疗期间予以穴位按摩以缓解症状。⑷心理护理:医护人员需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倾听其感受并获得信任与配合,同时予以患者精神鼓励以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依据患者文化程度选用合理方式告知其哮喘相关知识,促使患者明白心态对疾病影响,帮助其消除负性情绪并提升治疗配合度。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包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分压(PaO2);观察患者护理前后治疗依从性与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

1.5 效果评价

肺功能采用5500肺功能检测器(麦迪)测定;治疗依从性以该院自制的调查表进行评价,包括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与不依从等3个等级;生活质量采用国际生活质量评价见表简表(SF-36)进行测评,该次选取生理机能(PF)、精力(VT)、社会功能(SF)、精神健康(MH)与一般健康状况(GH)等5个维度,评分越高则表明生活质量越高[4-5]。

1.6 统计方法

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护理前后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c2检验。

2 结果

2.1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护理后该组患者的FEV1、PaCO2、PaO2等肺功能指标均得到有效改善,护理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患者护理前后治疗依从性比较

护理后该组患者治疗完全依从率明显高于护理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后患者PF、VT、SF、MH与GH等生活质量评价指标评分均高于护理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哮喘属于临床常见呼吸道疾病,其具有发病急迫、反复发作等特点,造成患者强烈呼吸困难,从而对其生理与心理均造成严重影响。临床认为,哮喘发病因素包括致病因素与诱发因素,致病因素是致使哮喘发作直接原因,诱发因素则是在原有致病因素基础上诱导哮喘发作,因此治疗原则为有效控制致病因素并避免诱发因素,但由于生活环境、患者缺乏自觉性等一系列因素,患者多难以避免诱因,因而加强护理干预具有积极意义[6-7]。该研究通过对65例应用全方位护理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临床护理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从而为今后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全方位护理是随健康概念更新所提出的全新护理观念,其不仅针对疾病本身进行健康服务,而且多方面照顾人作为整体的生理、心理与社会需求,从而帮助患者认识到问题并顺应疾病带来的一系列身心变化[8-9]。该次抽取的63例患者经全方位护理,其肺功能指标、治疗依从性与生活质量均得到显著改善,提示全方位护理的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哮喘发作时患者多存在通气不畅症状,肺功能作为评价气道通气功能重要指标,对判断哮喘治疗与护理效果具有积极意义,该研究显示护理后患者FEV1、PaCO2明显升高,PaO2显著降低。其中哮喘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则FEV1降低,而此次该指标水平由(31.56±10.79)%提升至(44.80±13.82)%,提示患者肺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原因在于,该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予以全方位护理,通过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等措施提升患者对病情的重视度,并增强其对诱因的避免,从而减少症状对肺功能的影响;并通过呼吸功能锻炼、饮食护理等提升患者抵抗力与耐受力,从而有效促进其肺功能改善;此外针对哮喘不同发病人群进行病情、体质分析并予以针对性全方位护理,对促进患者恢复与肺功能改善具有积极意义[10]。

据相关文献报道,规范治疗能够有效控制哮喘,但关键取决于患者持续依从临床治疗与健康行为,但大部分患者缺乏对哮喘危害的足够重视,因而其治疗依从性较差,并对临床疗效造成负面影响[11]。该次研究通过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患者健康认知与行为进行有效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从而为临床治疗顺利进行与疗效提升奠定基础。结果显示治疗完全依从率由60.00%上升至83.8%,证实全方位护理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积极影响。在提升治疗依从性与改善肺功能基础上,患者生活质量亦得到明显改善。分析其原因,该次通过心理护理疏导患者负性情绪以提升其心理健康度,同时通过饮食干预与健康锻炼提升患者活动度与精力,从而有效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12]。因研究时间与样本量的限制,该研究未就全方位护理对哮喘患者并发症影响进行分析,还待大样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与补充。

综上所述,哮喘患者应用全方位护理可有效提升其治疗依从性与临床疗效,从而促进患者肺功能与生活质量的改善,值得临床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米日古丽·祖农,布海力其木·依米尔.探讨全方位护理对哮喘患者肺功能和满意度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6):120-122.

[2]任丽,张爱华.持续健康指导对哮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健康行为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2):77-78.

[3]王建英.全方位护理对哮喘患者满意度与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4):209-210.

[4]周明.临床护理路径对哮喘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0):18-19.

[5]高国贞,王丽姿,李桂芬,等.社区延续护理干预对哮喘患者生活质量和哮喘控制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4):127-129.

[6]王晓敏.健康教育对哮喘患者吸入表面激素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9):66-67.

[7]张芳.临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在哮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71-72.

[8]李娟,刘彦章,胡亮,等.全方位护理对哮喘患者肺功能和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2):42-43.

[9]刘爽,张晓启,谢丹.护理干预在哮喘焦虑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5):82-83.

[10]金章英.家庭式护理对哮喘患者疗效及复发情况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0):1794-1796.

[11]杨俊玲,徐宇红.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哮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1765-1767.

[12]祝黎芳.护理干预对改善哮喘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26-27.

(收稿日期:201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