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讨式教学法探索——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 投稿刘嘉
  • 更新时间2015-10-13
  • 阅读量167次
  • 评分4
  • 17
  • 0

吴建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2249)

摘 要:研讨式教学是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其关键在于实现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变化。研讨式教学可以通过理论基础的先期搭建、研讨主题的选择设置、研讨内容的跟踪干预、课堂展示与集中讨论、正确引导与形成共识等步骤组织实施。研讨式教学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并将理想信念教育与素质能力教育的有机统一起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研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235-02

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单向灌输的方法是比较常用的。但是,在网络普及和信息爆炸,当代大学生思想日趋活跃,社会利益诉求和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化的条件下,单纯依靠这种“填鸭”、“说教”式的方法,效果已大打折扣,甚至受到学生的排斥。在新的形势下,探索新的教法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已成为共识。

一、研讨式教学是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

中宣部、教育部对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称《概论》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要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一方面,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各种思想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的知识结构,形成了一定的思维能力,这就使得他们在接受外部思想影响时,又会产生一定的内部张力。鉴于《概论》课程的所具有的理论与现实紧密交融的特点,这就给教学带来了相当严峻的挑战。近些年,国内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研讨式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的学校也开始在实践中积极推行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鉴于此,对研讨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运用进行探索就成为十分必要的事情了。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迁,信息和知识爆炸性增长,各种思潮相互交融交锋,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这一切以近乎无限扩展的态势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这种情况必然引起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理、地位的相互变化,教师已很难像以前那样以单向灌输的方式承担“真理”传播者的角色。一方面,教师仍需以科学的理论来说服人,担当“传道”(传播科学理论)之责,另一方面,教师更应顺应时代变迁的趋势,引导学生通过推求、对比、论辩,并辅之以“授业”(授以科学之方法论)、“解惑”(解开探索中的迷惑)之法,以促其达到思想认识上的升华和自觉,而这种内生式的“悟道”,其效果显见是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

因而,研讨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实现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变化。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如何,关键还在内因。研讨式教学法通过合理设置主题、科学组织研讨、正确分析引导的方法,将教师的角色由单一的“主演”转变为“导演”加“演员”,将学生的角色由单一的“观众”转变为“主演”加“观众” ,能够比较好地整合和发挥内因、外因两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并最终实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研讨式教学的组织实施

2012-2014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校级重点教改课题的方式对《概论》课程研讨式教学进行了探索,在实践中形成了实施研讨式教学的以下方法:

(一)理论基础的先期搭建

研讨式教学并不是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股脑地交予对问题的研讨。理论基础的搭建是研讨式教学的基本前提,考虑到《概论》课程内容涉及我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全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国防和党的建设等诸多内容,如果没有搭建起较为扎实可靠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相关问题的研讨是难以想象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入大学课堂之前,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接受过一定程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但是,也无须讳言,在当前信息爆炸、各种社会思潮泛滥、西方价值观不断渗透的条件下,大学生的思想领域也绝非是一片净土,因此,对上述各专门领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视野进行理论解读,从而推动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框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研讨主题的选择设置

在一定程度上,研讨式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问题的设置。大学生虽身处校园,但他们从来都心系社会。得益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一般而言,大学生往往也会在热点话题上和社会保持较高的一致,并对现实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保持较高的兴趣。为保证学生研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发挥其“自己学习”的主体性,在设置研讨问题时征求学生的意见是有必要的。

在设置研讨问题时,还须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研讨问题要与《概论》课程内容相衔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内容是研讨式教学的“纲”,具体的研讨内容是研讨式教学的“目”,“纲”举才能“目”张。第二,研讨问题要具有典型性。这里的典型性主要是指问题(当然也可能是某个事件引发的问题)既要具有典型代表性,又要具有时效性,前一方面旨在通过具体问题的研讨,引导学生形成普遍性的结论,后一方面旨在引发学生与社会的共鸣,并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三,研讨问题在难度上不宜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研讨问题的设置,难度要适当,难度过低则不利于学生的思想发展和素质提高,难度过高则抑制学生自我学习的热情。

(三)研讨内容的跟踪干预

研讨问题确定以后,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分配任务。可以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把问题分别分配给不同的小组,各负其责;一是每个小组分别就每一个问题进行研讨。

对于学生研究讨论的内容,要进行一定的跟踪干预,这是确保研讨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前所述,在当前信息爆炸、各种社会思潮泛滥、西方价值观不断渗透的条件下,如果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很难保证学生的研讨活动不受消极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研讨活动的跟踪干预,并不是要求教师直接影响和干预学生就研讨问题形成某种结论,这样的话,就失去了研讨的意义,也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使研讨沦为敷衍了事。在实践中,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且有助于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经常性地和学生就同类话题展开交流,将正确的方法论、价值观不知不解间寓于其中,往往既能把握学生研讨的方向,又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四)课堂展示与集中讨论

课堂展示与集中讨论,是研讨式教学的高潮,学生将按照教师最初分配的任务,依次展示各自小组的研讨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各小组间的质询和辩论。在课堂展示阶段,应要求学生以PPT的形式将其在研讨中形成的观点和结论介绍给全班同学,教师可以在此之前就一些技术性的规范作出要求。集中讨论是在课堂展示后,全班学生集中进行的质询与辩论。课堂展示后,各小组的成员可以就不同的观点相互质询,并就此进行辩论。

在实践中,一般可将研讨活动与平时成绩挂钩,课下研讨、制作PPT和课堂讨论的积极参与者则应获得相应的奖励。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设立最佳研讨小组的研讨课大奖及诸如最佳PPT、最佳宣讲、最佳辩手等单项奖励,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五)正确引导与形成共识

在课堂集中讨论阶段正确引导学生,并最终形成共识是研讨式教学的完成。教师在这一环节发挥的是“导演”的作用,即一方面要善于从学生的课堂展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将讨论引向深入,一方面又要善于巧妙地将结论引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并使之成为大家在研讨中形成的共识。譬如,2014年初笔者曾将“如何看待我国多地的雾霾天气”作为“概论”课第八章的讨论题目,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踊跃发言,教师适当引导,最后顺利地形成了要实施科学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共识。许多学生在研讨中积累了大量材料,其中有的研讨小组还基于这一问题参加了学校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由于这种认识是由大家共同参与查找资料,并在深入研究和广泛讨论基础上形成的,真正实现了入脑入心,其效果是传统“灌输”式教学所不能比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研讨式教学的积极意义

(一)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传统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使用“灌输”式教学法。“灌输”理论最初是由列宁针对俄国的情况,为了向工人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提高工人的思想觉悟而提出来的。一个世纪过去了,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等教育中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对象是青年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对世界充满着求知求真的渴望,同时他们又掌握了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具备了初步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单凭“灌输”,不仅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理论需要,更不能满足青年人在自主意识下自我探求的需要。研讨式教学并非是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中对“灌输”方法的全面取代,而是作为一种有力的新手段,同“灌输”实现有机的结合,使学生能够通过推求、对比、论辩,在内、外因交互作用的条件下,在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有更加深入认识的基础上,自觉接受和践行马克思主义。

这种结合在相当程度上可以缓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面对“要我学”的情况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合理设定的研讨题目作为一种外在的积极因素,实现了对学生思想发展和思维需要的契合,可以成为推动学生“我要学”的有力动因,而这正是学生能够有效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实现理想信念教育与素质能力教育的有机统一

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的重要职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各种思想信息、社会思潮以及社会事件对人们的思维和思想影响愈益加深,对思想活跃的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奠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干扰因素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研讨式教学由于采用了“研究-讨论-形成共识”这种有力的新手段,在同理论“灌输”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赋予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一个新的杠杆。同时,这种“研究-讨论-形成共识”的过程也是大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理论思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和提高过程,通过研讨式教学,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可以得到较大的提升,相较于传统的课堂“ ‘填鸭’-期末考试”的教学方式,其成效之差别是可以想见的。可见,研讨式教学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可以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手段的变革,而且能够在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将之与素质能力教育有机统一起来。

四、存在的问题

从实践来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也面临着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譬如教学与研讨中缺乏便捷好用的网络平台以实现师生的更好沟通;思想政治理论课班级人数众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研讨活动的质量;等等。这些问题应该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王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