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中功利性与惰性的问题浅析

  • 投稿梁千
  • 更新时间2015-10-13
  • 阅读量469次
  • 评分4
  • 42
  • 0

要要基于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分析

何晓晨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肩负着其他任何组织都无法替代的责任和使命。进行科研活动是研究生区别于其他层次学生的本质特征。本文以对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的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调查分析为理论基础,总结了当前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同时也对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浅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功利性;惰性

1 硕士研究生的功利性

功利一词基本解释为功名利禄,多含贬义。当今的中国社会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狭隘功利主义有持续蔓延的趋势,这一问题从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的目的和科研动机上也反映出来。研究生以功利性目标而展开学习、科研活动的趋向日益明显,成因主要在于社会和学术大环境皆充斥着功利性思想和现象;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本身也存在不少弊端;研究生个人价值的取向偏重功利化,且毕业面临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近年来,研究生在学习、科研甚至生活中出现日益明显的功利化倾向,需要及时的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疏导和行为纠正。

1.1 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的目的多趋向于功利性。关于读研目的,在问卷中对学术型研究生读研目的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研究生读研目的呈现以功利性为主的个人发展导向:研究生选择读研的目的虽主要集中在“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继续深造”及“对科研的浓厚兴趣和对知识的追求”两方面,但为“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而读研一项所占的比例就高达57.81%, 后两者的合计比例为42.19%。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许多学生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或者仅仅为获取更高学历而选择攻读研究生学位,许多就业单位也基本不关注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只以文凭衡量研究生的能力,这就使得大部分研究生读研期间学习和科研的动力减弱,目标锁定只要毕业拿到文凭即可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因此迫于就业压力是造成研究生读研目的功利化日益凸显的一个重要原因。

1.2 学习和科研呈现功利化。以笔者的观察和攻读研究生期间的亲身体验来看,功利性的思想已经浸入校园的方方面面,研究生在专业知识学习和科研活动中都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当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仍以设置相关课程为主,考查也大多是以考试的形式,只要考试分数达到规定分值即可修满学分,修满学分方可达到毕业答辩的标准。所以很多研究生上课的主要目的不是学习而是保证出勤率从而保证获得学分,他们对课程本身兴趣不强,却热衷于追逐成绩,漂亮的学业成绩单不但可以换来足够的学分而顺利毕业也能在未来就业单位存档的培养档案中留下利好的记录,所以研究生学习功利性明显也不足为奇。

在科研活动中,硕士研究生表现出来的功利性更为突出。就像本科期间,学生必须要达到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获得学位证一样,在攻读硕士期间,研究生必须将科研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于省级以上学术刊物才能被授予学位,这种硬性条件必须达标的要求使得很多研究生并非出于兴趣而进行科学研究,仅仅是为了能发表论文而科研。在研究生中普遍的观点认为,发表的论文数量越多代表科研成果越丰厚,因此很多研究生不惜东拼西凑、“搭便车”或更有甚者是雇用枪手来实现论文发表数量上的增加。

2 惰性与从众性

所谓“惰性”是指不易改变的落后习性,不想改变老做法、老方式的倾向,是一个带有一定负面意义的描述心理状态的词汇,表现为做事拖沓、爱找借口、虚度光阴、碌碌无为,最后计划、理想、报复都在拖延和失控中成为泡影。“从众”是指由于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个人在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的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随大流”淤。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偏向于正确的,所以“少数服从多数”,一般是不会错的,但作为以创新力为基本科研素养的学术型研究生来讲如果一味的“盲目从众”,独立性不强,自我意志薄弱,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就会随波逐流在生活、学习直至科研中失去个性的魅力,这是极不可取的。惰性和从众性以常见的心理现象出现在当前绝大多数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并给研究生的科研带来消极影响。

2.1 生活中的惰性与从众性。调查研究中发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大部分是三点一线的,即宿舍—教室或工作室—食堂。在本次问卷发放的过程中,受访对象基本是在研究生宿舍进行取样的,可明显发现在没有课程和实验安排的情况下,很多研究生选择的生活方式是睡觉和娱乐。娱乐的方式多种多样,男性受访者中打游戏者居多,女性受访者中追连续剧者居多,其他也不乏网购、在社交网站上聊天,煲电话粥、谈恋爱等。大部分受访对象也大方承认,研一、研二期间没有课程也没有考试的情况下生活过得还是非常悠闲的,不用为了学分突击学习的日子一般都能睡到自然醒起床时已经接近中午,下午便用来安排娱乐活动,上网、逛街、社交甚至旅游成为打发时间的重要途径,晚上不熬过凌晨是不会休息的。作为研究生这样的生活状态不得不说让人瞠目结舌,但却真真切切的存在着,倦怠慵懒的生活泯灭了很多研究生当初走进学术科研这条路时的一腔热情,也消磨了他们追求科研真理的意志,更耗费了正值繁茂年华的一身强健体魄。

多数研究生选择这样的生活是因为这就是多数研究生的状态,是从众心理的驱使。当研究生发现自己的行为、意见与其他大多数同学不一致,或与同学中的大多数有分歧时,会感到一种压力而不是动力,促使他趋向与群体一致的现象,这就造成了研究生生活中的消极从众行为,也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惰性行为。如果个体的意志力又不够强大、缺乏主见就更容易受到暗示:比如早晨即便已经起床想去图书馆看书学习但看见其他同学还在睡觉就会直接选择遵从“群体行为”,躺下继续睡觉;看见其他同学都有自己的手提电脑,即便经济条件不允许也会想方设法打工赚钱去买;如果被其他同学邀请去逛街、K 歌即便不愿意也同意前往;甚至穿衣打扮上也没有研究生的个性气质,不过是“跟风随潮”,这些都是跟从群体的倾向表现。于研究生教育培养中,体育课程的完全缺失和对学生体质几乎零度的关注也成为研究生惰性心理和行为趋向越来越明显的一个因素。

2.2 学习和科研中的惰性与从众性。研究生生活中消极的从众性行为和明显的惰性心理也影响着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研究生考入理想的高校怀着高涨的热情学习、搞科研,同门学长和宿舍同学的学习科研态度和方法,科研时间及业余时间的安排都自然而然的成为他们的“参照物”。如果不能及时的形成自己的学习和科研特点,就很容易在方方面面较大程度上与多数学长和同学无意识的保持一致:进出实验室(工作室)的时间早晚;阅读书籍的多寡和选择;学习和科研的途径方法等等,似乎“前辈”和“人多”成为一种说服力的证明,影响和约束着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行为。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习惯于自动与其他同学“找平”:大家都没意见那么我也对所有老师的观点不假思索的认同;大家都不爱回答问题那么我也对老师的提问躲躲闪闪;大家都不思考问题那么我也惰于反思和质疑。对待科研任务时也是如此,以其他同学的表现为标准,其他同学的学术报告平均写了5000 字那么我也要凑够字数;其他同学的实验完成到某一阶段老师没有催促那么这个就是科研进度;其他同学发表论文那么我也需要发表,如此尔尔。并不是说遵循大多数同学的行为一定不好,但是缺乏独立意识单纯的沿着其他人的轨迹行走也只能是行走,开拓和创新的可能性很小。若是一个学院、一个宿舍学风良好,学术环境纯净,那么必然对每个成员形成积极的鞭策力,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能力,反之,整体懒散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则容易抑制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信心和热情,窒息研究生个体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很难促发研究生科研创造力的产生。

3 产生功利性与惰性问题的原因浅析

3.1 研究生个人价值取向是造成功利化的根本原因。社会上充斥的“利润最大化”思想,使利益倾向性原则同样冲击着高校的道德价值观念,功利主义盛行,不良观念的影响及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使得部分研究生治学精神涣散,浮躁情绪滋长,急功近利倾向严重,其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以个人经济利益为中心的高薪工作,而将治学视为捷径、文化视为商品,无兴趣、志向、理想可言。由此,原本纯净的“象牙塔”内被一股浊秽之气污染,原本尊严的治学之道被藐视,原本高贵的学位桂冠被蒙羞。盂这种追名逐利式的科研活动不仅对研究生自身的科研能力没有任何帮助也污染了整个学术环境,是造成研究生整体学术水平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3.2 高校对研究生学业评估存在的局限性促发了功利性。追寻研究生学习和科研活动中功利性取向日趋明显的原因,一直以来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和其教育质量的把关、科研水平的评估上存在的较大局限性是主要外部影响因素。高校始终关注的是学位点建设和学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把关上,对研究生来讲,一纸论文定乾坤。其实研究生科研水平的高低和取得科研成果的多寡取决于多方面、多环节的因素,因而在评价指标上,应从研究生的认知、能力、情感等多角度出发经行综合评估,应该从综合能力评价、科研精神和科研态度、创新性思想及科研实操性技能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以攻读硕士期间全程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科学研究活动为评估研究生科研水平的指标,既能在内部动机中较大程度上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也可以更有效地缓解研究生只为论文而科研的功利化学术现象。

3.3 产生从众性的内部因素。沙莲香先生认为,个体的智力、自信心、自尊心及社会赞誉需要等个性特征与从众行为有密切关系。榆心理学者研究发现,那些自信心、自尊心强的人,往往自我评价很高,从众性表现很低,自信心越强,自我评价越高,个体从众性行为发生的概率越低。从内部原因上讲,研究生的从众性行为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研究生自我独立意识的弱化导致从众行为的普遍性。很多研究生从小娇生惯养,在家依赖父母,在学校依赖老师,社会经验少,自我意识很弱,独立性非常差。进入研究生阶段,自我支配生活和学习的时间增多,使很多研究生突然间手足无措,对所在团体的依赖感愈发强烈,觉得“跟着大家走,没错”,最后可能导致迷失自我,三年中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就像“抬头看星星”的现象。二是是自信心对研究生的从众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自信程度会影响学生的个体意识从众性行为,自信心越强,自我评价越高,盲目从众的行为就越少;自我评价越低,自信心越弱,越容易产生盲目从众行为。虞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走上来的研究生,长期处于以老师、家长、同学的评价来定位自己的状态下,相对于相信自己他们往往更愿意相信别人,并且用别人的判断调整自己,这就很容易陷入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怪圈。三是虚荣心和攀比心所引发的从众心理。现在的大学生有着非常严重的攀比心理,这在有条件打工赚钱的研究生中更为普遍,盲目地追求品牌、高消费,虚荣心作祟,不仅在穿衣打扮上、日常用品上,甚至连谈恋爱、交朋友和就业都存在攀比现象。这种盲目攀比和目标不端的虚荣所引发的从众行为必然影响研究生的学习也会污染研究生的学术环境。

注释:

①殷明,朱昌平:从众心理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 年第7 期。

②刘晓晖:中国当代个体意识从众性批判,秦皇岛:燕山大学,2009 年第12 期。

③张铸,海歆,钟锐,张继萍:研究生功利性学习倾向及教育对策研究,决策管理,2010 年第1 期,第44-45 页。

④刘晓晖:中国当代个体意识从众性批判,秦皇岛:燕山大学,2009 年第12 期。

⑤刘晓晖:中国当代个体意识从众性批判,秦皇岛:燕山大学,2009 年第12 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刘文霞.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

[2]于立.研究生教育若干问题探索[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周立伟.科学研究的途径[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王战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平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王亚青.当前高校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现状调查[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6]刘志跃,李志军,牛广明.内蒙古自治区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9(1).

[7]王葳,李曾,王秀彦.高校研究生科研活动发展现状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

[8]周莲英,陈书会.关于解决研究生科研起步难的几点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15(3).

[9]孙梦洁.内蒙古自治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

[10]王亚青.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1]王莹.学术型硕士生科研能力发展状况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