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研究

  • 投稿Erki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974次
  • 评分4
  • 70
  • 0

文/宋文铎

摘要:本文对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了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对高等职业院校具有普遍适用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一是着眼于内容的选择,二是着眼于内容的排序,将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转变实际是思维方式的转变,进而影响了教授和接受知识方式的转变,最终带来了课程模式的革新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突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工作过程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研究

一、相关基本概念概述

“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是国家制定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包含了三个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是一个递进界定的关系。“教育”是本质定位。教育要注重人的持续发展,要满足个体发展的需求,融入人文思想、融入灵魂,融入思想也是高职教育的基础。“职业”是特征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类型的教育,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也有职业教育的特色,它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同时又区别于传统的专科教育。“高等”是层次定位。层次定位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同属职业教育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

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探索和实践高职教育的新课题,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进行根本性的革新是先行先试之举,从教育理论研究到实践运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应用

1.认识“过程”

“过程”,即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阶段;“过程”,也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系统;“过程”(process)是一种手段,把人、规则、方法、设备以及工具进行集成,事先预定的目标要通过这种手段来实现。任何工作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施,才能实现。一般而言,一个过程的结束(输出)将直接成为下一个过程的开始(输入)。学生的培养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入学是过程的始端和输入,在校内的管理教育则是过程的中间阶段,学生的毕业是培养过程的末端,同时也是学生个体开始下一过程的输入和开始。

2.认识“工作过程”

所谓工作过程,指的是某一个体或班组完成一项任务,或者完成生产服务的环节和流程,为达到预定目标或者获得一定的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时处于运动状态之中的,但结构相对稳定的系统。

一是工作过程的性质是综合的,从实施的具体过程来看,工作过程强调三个维度,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也可以理解为工作过程由技能、知识、态度集合而成。二是工作过程的实施处于运动变化的状态中,强调具有六个要素,即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产品、组织和环境,它们始终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三是工作过程相对稳定,在以“行动导向”为基本原则的职业的行动领域,都具有六个步骤,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

3.工作过程导向课程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理念和模式是20世纪后期在德国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高职院校一直致力于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摸索、改革,其中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近几年以来,我国在参照、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模式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开始了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研究、讨论和应用。

4.工作过程在课程中的应用

(1)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具有职业属性。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更多地突显出学术的属性,一个专业是因为具有特殊的知识系统而成为“专业”,其在知识的范畴、结构、内容、方法、组织以及理论的历史发展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征。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更多地具有职业的属性。一个职业有其具体的工作对象、方式、内容、环境、组织及工具等因素,即有着自身的工作过程。

(2)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是高职教育普适性课程的开发范式。如果把课程定义为“跑道”,那么,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强调“道”,就是路径,而现代意义上的课程更多地强调“跑”,也就是过程。课程的设计包括两个决定性的因素:一是内容的选择,二是内容的排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教育理论和实践证明,思维特点、智力特点不同的人对知识的获取指向不同。一类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人,他们善于接受符号系统,善于运用由符号组成的概念、定理和公式去推理。另一类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人,他们不善于逻辑思考和推理,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总要和一定的环境和背景相联系,而高职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非常突出,非常适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内容。从这个范畴看,高职教育要以过程性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辅,从强调“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转移到“怎么做、怎么做更好”的知识和技能。

从课程内容的程序化角度来看,以往的模式是“接受显性知识—工作过程应用—内化为自身知识”的过程,这是一个从静态学科体系出发,对显性知识进行复制和再次呈现的过程,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构建过程,即“工作过程应用—参照知识体系—构建为自身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动态行动体系出发,整合了实践操作知识与理论通识知识,生成、构建了工作过程的知识。

三、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分为四个步骤: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梳理、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

(1)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就是从工作岗位出发,通过案例分析、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2)行动领域梳理。梳理即归纳、集合,行动领域梳理是对典型工作加以归纳,形成的能力领域,也叫行动领域,体现了职业、社会和个人的需求。

(3)学习领域转换。作为职业分析结果的行动领域,必须融入教育因素转化为与之相对应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就是课程,课程包括学习的目标、任务、内容、时间等要素。同处一个领域的课程彼此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

(4)学习情境设计。学习领域需要学习情境来实现。学习情境是在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和内容转换成基于课程载体的多个主题学习单元。在形式上与学科体系中的课程的章节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学科体系的章节是按知识结构的所属关系或按由简单到复杂、由认识到运用的逻辑关系排列的;而课程载体是工作过程课程系统化提出的重要概念,将学习情境具体化就得到了课程载体。课程载体源于工作任务,且有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特征,符合一定的教学原理,能传递、输送或承载有效信息。

2.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模式

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四个步骤中,第一步到第二步强调的是工作过程,实现分析、梳理、归纳;第三步强调的是内容架构,实现了课程的规划和设置;第四步强调的是载体选择,实现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总之,可以将这套设计模式转化为以下四个步骤或阶段。

(1)分析职业生涯,规划任务领域。可将职业生涯发展视为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分析筛选任务领域的实质是对个体职业生涯进行剖析。纵观个体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可以将其倒推为三个阶段:职业成长阶段、职业进入阶段、职业教育阶段。根据这一推理模式,可以得到以下领域(见表1)。

(2)重构职业生涯,规划情境。通过上述分析,重构排序指导情境的任务是将职业任务领域融入教育教学因素,转化为学习领域并进行排序。于是,可以得到下列指导情境(见表2)。

(3)选择职业生涯的规划载体。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载体分布在以下两个领域:一是专业教育领域,职业生涯规划载体分布在专业教育领域而并非教学环节,因为教学环节范围较窄,不能完全囊括专业教育领域;二是非专业教育领域,也可以理解为德育领域,例如,入学教育、社会实践、日常管理、文化活动等各方面。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的名称和内容均来自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是一种“动宾”组合,而不是指向学科的子区域。例如,在设计求职面试这项职业任务的载体时,可先将其分解成“准备面试、参加面试、跟进面试”三个环节和情境,再对“参加面试”这一情境设计指导载体,将其分化为“介绍自我、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等环节。

(4)以求职面试为例分析控制阶段。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一个完整的求职面试过程由3组情境(控制阶段)和9个步骤组成。这3组情境是:准备面试、进行面试、跟进面试。9个步骤是:搜集信息、准备物资、设计形象、调节心理、介绍自己、认识考官、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跟进评估。在完成这些步骤之后,还应扩展了解面试的基本理论知识、面试的一般规律,从而在认识层面提高高职学生把握求职面试的水平。

四、小结

2011年年底以前,全国就有109所高等职业院校通过了验收,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这些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当前,以“四年制高职教育”“应用技术性大学”等为契机,将引领高职院校再次开启新的历程,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研究也将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范唯.搞好示范院校建设引领高职教育发展[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

[2]马树超,郭扬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3).

[4]张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田光哲,张元.360职业生涯——职业指导教学训练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