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加强高校内部审计研究——对《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解读的思考

  • 投稿FLax
  • 更新时间2015-10-26
  • 阅读量671次
  • 评分4
  • 41
  • 0

王红敏

(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太原)

摘 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审计全覆盖。针对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存在审计机构设置不独立,内审制度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审计质量不高,审计效率偏低,审计建议站位不高,审计公开不够等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高校内部审计应找准着力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确保内部审计组织地位,优化内部审计管理机制;注重审计能力建设,加强审计工作管理;加强审计整改,推进结果公开;拓宽审计业务范围,实现审计全覆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加强;实施要点;审计全覆盖;对策

我国现代审计制度恢复30余年,为内部审计的逐渐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内部审计得到空前发展,其重要作用也被广泛认知。近几年,国家反腐力度空前,审计的作用更加凸显。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文件第二十条明确提出“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实现审计全覆盖。教育部2015年出台直属高校加强审计意见,为地方高校内部审计作出示范。高校内部审计作为“免疫系统”,也应该紧跟政策指引,找准加强审计工作的着力点和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有效途径.在服务教育改革发展、推动高校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履职尽责,为建设廉洁高校、简朴高校、法治高校等提供有力支持。但是,根据笔者近几年参加省内高校各种检查的实践经验,以及吕先锫等对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现状的调查数据,当前影响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共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很多高校未按规定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或者高校内审与纪检合署办公,有些高校内审部门不是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内审制度不健全现象较为普遍;人员和经费配备不足是普遍现象;审计业务开展不全面,许多高校只开展了非开展不可的业务,已经开展的业务不够深入;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不强,审计质量有待提高;审计建议站位不高,注重揭示违法违规问题,较少关注制度机制体制层面和管理层面的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国发[2014]48号文件对审计工作的全面要求,对当前形势下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要点和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对策进行分析。

一、确保内部审计组织地位,优化内部审计管理体制

(1)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充分保障内部审计独立性。独立的机构设置是内部审计履行职责的首要条件,高校应该按要求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按照不低于教职工总数2%。的比例配备专职审计人员。根据吕先锫调查报告,2012年教育部直属高校仍有22%的高校审计机构与纪检部门合署办公,而地方高校没有设立独立审计机构的比例会高出更多,尤其是近几年专升本的院校,大多数未独立设置内审机构。高校不但要独立设置内审机构,同时要保障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审计业务,依法履行审计程序,不受其他机构和个人的干涉。对阻挠、干扰和不配合审计工作或者威胁、恐吓、报复审计人员的,要依法依纪查处。

(2)主要行政负责人直接领导内部审计,完善内部审计领导机制。2004年教育部17号令第四条和国发[2014] 48号文件第二十一条对审计的领导机制做出明确规定,按照要求,高校主要行政负责人为内部审计工作第一责任人,应依法直接领导审计工作,定期研究、部署和检查审计工作,听取内审机构汇报,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直接向主要行政负责人汇报,有权参加或列席学校与审计、财务、内部控制、治理程序等相关会议,并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领导机制的建立是独立开展工作的重要条件,但是吕先锫调查报告指出,2012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副书记等党委成员主管内审机构的占52%,这势必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同时,被审计单位和个人要自觉接受审计、积极配合审计,其他部门要协助和支持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

(3)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权限职责。内部审计制度是明确内部审计权限职责和推动审计工作开展的基本条件,对于规范审计程序,加强审计工作管理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制定内部审计章程,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责和权限范围,并完善各项内部审计制度,以规范审计程序和审计行为,使内部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内部审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编制审计工作手册,指导内部审计人员工作,保证审计质量。

(4)保证预算经费供给,提供必需工作条件。高校应提供内部审计部门预算经费和必需的工作场所、工作设备。同时解决审计人员在后续教育培训、职务职称评聘和待遇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

二、注重审计能力建设,加强审计工作管理

(1)加强审计队伍专业素质培养,提升审计胜任能力。按照国发[2014] 48号文件要求,高校应把审计队伍建设作为提升审计队伍专业胜任能力的首要工作。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应具备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具有从事财经、审计等方面工作经验,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会计、审计、金融、法律、建设工程、信息系统、管理等专业背景和专业知识技能,并通过后续教育培训加以保持和提高。

(2)加强审计工作管理,提高审计质量。内部审计负责人应加强审计工作管理,对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活动实施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使内部审计资源得到经济和有效的利用,为达成审计目标,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更好地履行监督与评价的职责尽力尽责。同时注重审计人员政治素质和工作作风培养,打造成为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作风都过硬的审计队伍,做到依法、文明、廉洁、高效审计。加强内部审计宣传力度,扩大审计影响。

(3)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效率。注重审计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加快审计电算化进程,创新电子审计技术,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审核问题、宏观分析的能力,为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推进有关部门与审计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加大数据集中力度,实现数据综合利用。推进对学校各部门、学院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审计。

三、加强审计整改,推进结果公开

(1)促进整改落实,注重后续审计。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审计建议,被审计单位要认真研究和及时整改,整改结果在书面告知审计部门的同时,要向主管部门或领导报告。按照国发[2014]48号文件精神,被审计单位、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是审计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制定整改方案和整改落实。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强对整改工作的检查,对整改情况进行后续审计。

(2)落实责任追究,推动制度完善。高校要建立审计、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整改检查跟踪机制。审计部门对发现问题要查深查透查实,依法依规认定责任,提出责任追究建议;纪检监察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要根据审计结果和案件查处情况,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并及时向内部审计部门反馈责任追究结果。对整改不力、屡审屡犯的,要严格追责问责。对审计发现的典型、普遍和倾向性问题要及时研究,注重从管理层面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议,推动制度完善。

(3)选择合适方式,推进结果公开。对涉及高校发展的重大事项、公共服务以及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相关审计结果,经主要行政负责人批准以合适的方式公开。对其他审计结果可以通过印发审计情况通报等方式,在高校内部进行公开,并及时将后续整改情况予以公开。在此基础上,要依照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逐步向社会公开审计结果。

四、拓宽审计业务范围,实现审计全覆盖

(1)深入开展预算管理审计,优化资源配置。按照国发[2014]48号文件“加强预算执行”审计的要求,高校审计部门应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全过程管理审计。在预算编制阶段,内部审计部门应重点评价预算依据的充分性、预算编制完整性、预算安排合理性和预算调整规范性;预算执行过程审计要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和控制机制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并重点关注收支规模大、经济活动频繁的内部机构和下属单位;预算执行结果审计,要关注重点项目的绩效情况。通过审计提出改进建议,促进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强化预算刚性约束,推动预算执行更加及时、规范,促进预算资金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2)深化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干部履职尽责。经济责任审计通过评价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促进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的建立,促进领导干部主动作为、有效作为。与离任审计相结合,高校要适时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对承担重要职责的领导干部,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注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逐步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责任追究、整改落实、结果公告等制度。对审计发现的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线索,要依法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要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人员的重要依据。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应按要求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3)推动内部控制审计,提高风险防控意识。高校应将内部控制纳入审计范围,并结合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情况,逐步建立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制度。内部控制审计要结合学校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情况,在对内部控制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内部审计部门对全校、各部门或学院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要重点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关键岗位设置情况和不相容职务分离情况,应当关注串通舞弊、滥用职权、环境变化和成本效益等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对重点业务、重点项目应开展专项内部控制审计。通过审计查找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薄弱环节,促进制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加强风险防范。

(4)强化建设工程管理审计,促进建设项目质量速度和效益目标完成。建设工程管理审计应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效益的审查和评价贯穿于建设项目各个环节,包括投资立项、设计(勘察)管理,招投标、合同管理、设备和材料采购、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竣工验收、财务管理、事后评价等全过程。对重大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要着力进行。通过审计,加强工程实体质量管理,保证工程进度,促进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高、控制工程成本,提高项目效益。建设工程项目未经审计不得办理竣工结算。

(5)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审计,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科研经费审计要坚持严格规范科研行为与保护科研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相结合,建立涵盖校、院(系、所)、项目负责人的分级管理体制,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和运行机制,促进科研经费安全、规范、高效使用。科研经费管理审计要对预算编制与执行、管控机制,管理责任落实等情况进行评价,重点关注外协经费划拨、劳务费的发放、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等内容的合规性。对重大科研项目、重要业务环节进行重点审计。

(6)注重资产管理审计,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高校应提高对资产管理审计重要性的认识,定期对包括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在内的所有资产开展管理审计,重点评价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增值、产权关系的明晰性及其管理。通过审计,促进资产合理配置、高效使用和保值增值,防范资产流失,特别是校办企业国有资产和资产报废过程中的流失。

(7)加强公款消费和公务支出审计,推动建立简朴节约长效机制。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要求”,关注高校对政策规定的贯彻落实情况,评价相关制度和措施是否切实有效,责任落实是否到位。加强“三公”经费、会议费使用和培训支出等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的审计监督,根除有令不行、屡禁不止的问题,促进厉行节约和规范管理,推动廉政建设长效机制施行。

(8)适时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内部审计根据学校改革发展和内部管理需要,配合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对学校存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适时进行调查了解,通过综合分析发现问题、揭示规律,指出内部管理存在的风险漏洞,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

(9)探索战略规划审计,推动政策制度贯彻实施。逐步探索对高校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进行跟踪审计,了解规划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政策制度具体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内部机构和下属单位的具体部署、执行进度、实际效果等,提出有价值意见和建议,促进发展规划和计划的顺利完成以及政策制度落地生根。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治理面临更多新情况、新问题,内部审计应不断与时俱进,紧跟国家政策,围绕高校改革发展和科学治理需要,不断调整工作重点,为高校预防腐败、提高办学效益提供有价值建议,真正彰显内部审计“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促进学校事业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吕先锫.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现状调查报告,会计之友,2012( 29).

2.中国内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2008.

(责任编辑:刘海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