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普通话与台湾国语中同名异实词的差异与融合

  • 投稿曹哲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701次
  • 评分4
  • 33
  • 0

摘 要:海峡两岸在语言文字上存在不少差异,其中词汇差异表现得尤为突出。文章从“意义、词性、简称、所指范围、施动者”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大陆普通话与台湾国语中同名异实词的差异,在分析差异的同时注意到两岸的同名异实词语也存在融合的趋势,而且两岸的同名异实词语有增多的趋势,这类词语多为日常词语。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陆普通话 台湾国语 同名异实词 差异 融合

一、引言

海峡两岸隔绝了半个多世纪,在语言文字上出现了不少差异,其中词汇差异表现得尤其突出,在两岸的交流沟通中常造成误解。在研究的基础上,将两岸词汇的差异进行整合沟通,有利于扫除两岸沟通中的语言障碍,促进汉民族共同语的和谐健康发展。

两岸语言词汇方面的差异,从词形与所表达的内容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同实异名,即名称不同而所表达的内容相同。例如同指“使用一次就扔掉的筷子”,大陆称“一次性筷子”,台湾称“免洗筷”。2.同名异实,即名称相同但所表达的内容不同。例如“奶酪”,大陆指“用牛、羊等奶汁加工而成的半凝固食品”,台湾指“用牛奶、洋菜等材料制成的甜点,口感滑嫩,有弹性”。

由于词义演变的社会环境不同,新词语产生的理念不同,海峡两岸常会形成同名异实的词语,在此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大陆普通话与台湾国语中的同名异实词语,而不考查两地方言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研究语料主要来自于2003年北京语言大学和台北中华语文研习所合编出版的第一本两岸词典——《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2012年8月由两岸共同合作编纂的中华语文工具书《两岸常用词典》。《两岸常用词典》大陆方面由编委会负责,台湾方面则由台湾文化总会编印。该词典是目前海峡两岸通行的、最权威的两岸词典。我们将两部词典中的同名异实词提取出来,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在更好地了解海峡两岸同名异实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大陆普通话与台湾国语中的同名异实词的发展变化。我们所研究的同名异实词主要是指完全的同名异实,不包括部分异实。在研究这些词语的差异时,不考虑字形差异问题,因为两岸的字形也出现了很多差异。为了厘清研究对象,我们将所研究的这类词称为同名异实词,而不称为同形异实词。所以,本文所研究的同名异实词指的是大陆普通话与台湾国语中都在使用,但所指的内容却不尽相同的词语。

语言中的同名异实词大致分为:同名异实异音与同名异实同音两种情况。异音往往是由于词汇意义和语法作用的变异而产生的,它是同名词语为了区别所指内容的不同而使用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大陆普通话与台湾国语中的同名异实词全部属于后者,均为同名异实同音。

二、大陆普通话与台湾国语中的同名异实词的差异

通过对海峡两岸同名异实词的分析,我们发现,两岸的同名异实词差异十分明显,二者的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意义、词性、简称、所指范围、施动者”五个方面。

(一)意义的差异

同名异实词意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两个方面。

1.理性意义差异

通过对两岸同名异实词的比较,我们发现,理性意义的不同是两岸同名异实最主要的差异。例如:“档次”在大陆普通话中指“按照一定标准排列的等级次序”,可以说“产品档次齐全”,而在台湾国语中指“档期的次序”,可以说“电影档次”。

值得注意的是,两岸的某些同名异实词在理性意义上的差异,甚至呈现出反义关系。例如“窝心”,大陆普通话中意指“形容受了委屈或遇上不如意的事,却无法发泄或表白而心里烦闷”,而在台湾国语中指“内心感觉温暖、欣慰、舒畅”。“喻体”在大陆普通话中指“譬喻句中用来比况本体的另一事物”,如“朋友像一本一本的好书”中的“好书”,“归心似箭”中的“箭”。而在台湾国语中指“比喻句中所要说明事物的主体”,如“朋友像一本本的好书”中的“朋友”,“归心似箭”中的“归心”。我们发现,这种反义关系在附加意义的差异中同样有所体现,例如“高姿态”,大陆普通话中指“对人从宽,对己从严的态度”,而在台湾国语中指“在处理事情、协商讨论时,采取高傲、轻慢的态度”。

2.附加意义差异

两岸同名异实词,在附加意义的差异上主要表现在褒贬色彩和程度色彩两个方面。

(1)褒贬色彩的差异

两岸的同名异实词,在附加意义上的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发现,在附加意义的差异中感情色彩的褒贬上存在的差异最为多见。例如“补习班”,大陆普通话中意指“学校为成绩较差的学生或需补充某方面知识、技能而开设的班级”,而在台湾国语中指“为升学或需要某方面知识、技能开设的私人机构”。“高姿态”,大陆普通话中指“对人从宽,对己从严的态度”,而在台湾国语中指“在处理事情、协商讨论时,采取高傲、轻慢的态度”。“远走高飞”,大陆普通话中指“向远处跑,往高处飞;指到很远的地方去,比喻摆脱困境”,而在台湾国语中指“因避难或犯罪而逃往他方”。“拿捏”,大陆普通话中意指“扭捏不自然。有意刁难;要挟”,具有贬义,而在台湾国语中指“掌握;把握”,是中性词,不具有褒贬色彩。

(2)程度色彩的差异

两岸的同名异实词,在附加意义上的差异,除了较明显地体现在褒贬色彩的差异上之外,还表现在程度色彩的差异上。例如“房车”,大陆普通话中意指“一种车厢大而长,车内配有家具、厨房、卫浴设备等,提供基本生活功能的汽车”,而在台湾国语中指“轿车”,可以说“小型房车”“省油房车”。“宾馆”,大陆普通话中指“档次较高的旅馆”,而在台湾国语中指“招待宾客食宿的场所”,完全没有“程度”义。“会计师”,大陆普通话中指“会计人员的中级职称,介于高级会计师和助理会计师之间”,而在台湾国语中指“通过公办会计师考试合格者,成为合格会计师,会计师有两年以上事务所工作经验者,可以申请成为执业会计师”,因为没有程度的限制,所以在台湾国语中使用“会计师”时需在前面加上限定修饰语。“市镇”,大陆普通话中指“规模较大、工商业比较集中的集镇”,而在台湾国语中指“县辖市和镇”,没有对这一级地方规模程度的限定。“座车”,大陆普通话中指“客运列车中的座席车厢”,而在台湾国语中指“高级官员或职位高的人乘坐的轿车;也指较大或较高级的房车”。“科员”,大陆普通话中指“行政机关的,科级机构中工作人员的一个职级。高于办事员,又可分为主任科员和科员”,而在台湾国语中指“科的机构的成员”。

我们发现,在这些同名异实词中,大陆普通话中表示程度色彩的词语要比台湾国语中多。

在意义差异方面,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情况,即由于理性意义的差别而产生了附加意义的差别的现象。例如“未婚妈妈”,大陆普通话中指“没有结婚而生了孩子的女子”。“未婚先孕”在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下具有贬义色彩;而在台湾国语中“特指志愿在SOS儿童村担任孤儿‘母亲’的女性”。在人的情感中,这样的女性具有爱心,因而这个词具有了褒义色彩。“自由市场”,大陆普通话中指“农贸市场的俗称,因由农民自由聚散逐渐形成而得名”,这个词在大陆用得较多,而且又增加了新的附加意义,更多地表达出“自由、不规范”义;而在台湾国语中指“按自由竞争原则运作的经济市场”,可见并没有产生这种附加意义。其实理性意义与附加意义的差别很难完全清楚地划分开来,因为有很多词正是由于附加意义的差别很大从而导致其理性意义不同。

(二)词性的差异

“站台”。在大陆普通话中指“车站内高于路面的平台。供上下乘客或装卸货物,也叫月台”,是名词。而在台湾国语中是指“选举时上台为某一候选人助讲,并公开表示支持”,可以说“我们去给他站台”,是动词。

(三)简称的差异

这里面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同的词语缩略成相同的形式。例如“高考”在大陆普通话中是“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简称,而在台湾国语中是“公务人员高等考试”的简称。另一种情况是一方使用缩略形式,而同形的词语在另一方中不是缩略形式,例如,大陆普通话中的“公车”指“为单位所有的、供办事人员因公出行时使用的车辆”,而在台湾国语中则为“公共汽车”的简称。

(四)指称和所指范围的差异

“店员”在大陆普通话中指“商店(有时也兼指旅店、酒店等)的员工”,而在台湾国语中专指“商店售货员”。“它”在大陆普通话中指“称人以外的事物”,而在台湾国语中指“指代除人和动物以外的事物”,“它们”是“它”的复数词义的对应词。“战车”,大陆普通话中泛指“作战用的车辆”,而在台湾国语中专指“装有火炮、机关枪和旋转炮塔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值得注意的是,具有指称、所指范围差异的这类词语,通常是大陆普通话所指的范围要大于台湾国语中所指的范围。

(五)施动者的差异

“退职”在大陆普通话中指“辞去原有的工作或职务”,这个动词的施动者是工作者,而在台湾国语中指“被雇主解除职务;开除”,施动者是雇主,两者是相反的。

大陆普通话与台湾国语中同名异实词后四个方面的差异也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这些词语在理性意义方面的差异。

三、大陆普通话与台湾国语中同名异实词的融合

大陆普通话与台湾国语中的同名异实词也存在由不同到相同的变化过程,也就是说,出现了融合现象。

(一)大陆普通话采用台湾国语中的义项

“连线”在大陆普通话中原指“电器上连接电源或各电器元件的导线”,在台湾国语中“指接通电讯的网络”;“黑客”在大陆普通话中原指“本不属于电脑专业,但对电脑技术非常精通的人”,现在多指“非法侵入他人电脑网络进行干扰或破坏的人”,与台湾国语中的义项一致。大陆普通话采用了台湾国语中的义项,两岸同名异实的词语出现了融合现象。

(二)台湾国语采用大陆普通话中的义项

“站台”这个词语的名词义项“车站内高于路面的平台,供上下乘客或装卸货物”原是大陆普通话所独有的。台湾国语中的“站台”原来只指“选举时上台为某一候选人助讲,并公开表示支持”,但现在也具有了与大陆普通话一样的名词义项,出现了融合了现象。

四、结语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频繁,两岸的同名异实词语必然会出现融合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两岸的同名异实词语逐渐增多,据苏金智(1995)统计,两岸完全同名异实的词只有6个,《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2003)中有38个,《两岸常用词典》(2012)中有46个。两岸的同名异实词语多为日常用语。

研究大陆普通话与台湾国语的词汇差异,也是研究汉民族共同语中的词汇在海峡两岸使用中产生的差异。大陆普通话与台湾国语中的同名异实词作为很有特色的一类词,通过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不仅有利于揭示其发展规律及产生原因,而且有利于两岸的交流乃至汉语词汇史的探究,值得我们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本文受山东省“十二五”语言文字应用科研项目(2004)、山东省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支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北京语言大学、(台北)中华语文研习所.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Z].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2]李行健.两岸差异词再认识[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3]李行健主编.两岸常用词典[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苏金智.海峡两岸同形异义词研究[J].中国语文,1995,(2).

[5]刁晏斌.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新收获(2)[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4.

(李衍妮 山东青岛 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6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