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地区体育文化现代化发展模式研究

  • 投稿少林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462次
  • 评分4
  • 30
  • 0

王石峰1 许惠玲2 朱婷婷1 罗宝乐3 何杰4

(1.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广东广州510500;2.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 广东广州510500;3.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五小学, 广东珠海519000;4.延安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学、史学、社会学、体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拟构建富裕地区现代化体育文化发展模式,即在我国的富裕地区,强调以发展体育经济水平为中心,体育社团、现代媒体、全民健身、生活方式等作为主要有效载体,来发展学校体育文化、竞技体育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休闲体育文化四位一体的现代化体育文化体系。目的是为我国富裕地区现代化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富裕地区 现代化 体育文化 发展模式 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9—0028—04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十二五”期间富裕地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双向通道”及其目标定位的研究》,编号:GD12XTY05。

作者简介:1.王石峰(1989~),男,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2010 年12 月20 日,中国经济网独家公布了“第三届全国相对富裕地区排行榜”,在前十名中(除四个直辖市外),广东省有东莞市、佛山市、珠海市、中山市,占有4 席,江苏省有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占有3 席,浙江省有舟山市、温州市占有2 席,剩余一席是新疆自治区的克拉玛依市,结合综合评价报告可知,全国相对富裕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其他区域呈点状分布。体育文化是伴随者人类社会发展所呈现出的一种高度文明的社会实践活动, 它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华夏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的有效融合,展现了中国体育现代化进程的基本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写道,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包含了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个部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中重要的原理[1]。体育文化作为观念上层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是相适应的。人类社会历经三次重要的工业革命,世界面貌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体育文化领域,体育的历史、体育的精神与价值、体育的健身观念、体育的运动项目、竞赛的规则、体育的用品、体育的科学技术等等在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实践论证了人类体育文化的发展是遵循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的一般规律。笔者在中国知网上(2014年1月-2015 年5 月10日23:31 时间段)检索“体育文化”、“富裕地区体育文化”、“现代化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化发展模式”等为关键词的文献共42471 篇(含期刊、硕士、博士论文),择取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文献285 篇,并在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查阅相关专著38 本,如此丰富的文献资料,为本文拟建富裕地区现代化体育文化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实现现代体育社会化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体育文化的概念

近5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体育文化概念的界定研究众说纷纭,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国外学者爱德华·泰勒、A·L·克罗伯与C·克拉克洪等人从文化学视角,从历史过程、宗教信仰、社会形态、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来阐释和研究体育,将“体育文化”较早的融合到文化视野中的体育概念而被学术界广泛使用[2]。国内学者卢元镇教授提出,“体育文化是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3]。本研究将从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两个层面进行理解,“体育”与“文化”两者结合形成新的语言词汇,体育文化本身是文化中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既具有文化特点中的一般性,同时又彰显了文化特点中的特殊性。体育文化的内涵层面是一种体育精神,表达了一种勇敢、顽强、永不言败、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它正是体育文化的精髓之处,涵盖了体育价值、体育观念、体育面貌、体育道德、体育伦理、体育目标、体育礼仪等等体育意识形态方面内容;外延是学校体育文化、竞技体育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休闲体育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体育实践活动。

2 体育与文化的关系

1840 年, 鸦片战争时期作为中国现代化体育历史的起点,在历经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五个时期[4],体育文化始终如一贯穿于文化建设之中, 并将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了有效融合,逐步形成了现代化体育文化体系。体育与文化在本质上有着相互内在的联系,体育与文化是互为相通、嵌合共融的关系。在21 世纪新型的时代背景之下,国民经济繁荣昌盛、社会环境和谐融洽、居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 将会促使体育与文化相互补偿。今后现代化体育文化将会朝着体育文化的全球化、科学化、市场化、休闲化、人文化、民族化等多元化方向发展[5]。

3 构建富裕地区体育文化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依据

3.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宏观理论指导下, 我国的富裕地区, 其先进的现代化体育文化始终代表了国内最先进体育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显示了广大居民体育文化精神层面的最高追求。学校体育文化、竞技体育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休闲体育文化四位一体的现代化体育文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同时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它既可以跨越国界、种族,以身体肢体语言为表现形式,体育竞赛活动为平台,以达到增强自身身体健康、提高体育技能、丰富体育理论和互相交流学习的目的,又可依托现代体育传媒为载体,传播体育意识形态,即体育的价值、体育的精神、体育的面貌等等。体育文化的和谐, 它不仅增强了人们体质健康, 丰富了体育文化知识、传播了体育精神,而且减少了社会犯罪几率,促进了社会的和谐,意义重大。

3.2 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全民健身工作的积极开展

2014 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也是关键之年,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国内生产总值(GDP)总产值达到636463亿元,突破60亿元大关,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实体,与上年同比增长了7.4%,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总产值的48.2%,这将意味着中国经济开始走向“服务业”时代,在服务性行业中,2014 年文化、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投资金额为6192 亿元,占整个服务业的18.9%[6]。优化产业结构的直接受益者是广大老百姓,具体表现在:收入逐年稳步增长,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居民CPI(消费价格指数)稳中有升。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的促进了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自2006 年国家体育总局实施“亿万农民健身工程”以来,群众体育文化建设成绩硕果累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逐步覆盖到广大农村。近年来,政府通过购买体育文化产品等主要服务方式促使广大市民来参与运动健身,市民可不用自掏腰包,就可免费享受体育文化产品。一来可以增强居民的身体健康,二来可节省开支,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体育健身,提高我国的体育人口基数。

3.3 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居民体育价值观念的升级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战略政策,使中国经济开始步入高速发展时期。如今在新形势下,我国的体育发展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在体育制度上,从国家行政制度转变为社会主导型,在体育经济制度上,从国家计划经济制度转变为市场经济主导型,在体育活动内容上,从传统体育项目转变为现代体育项目主导型[7],在体育发展重视程度上,从竞技体育向民生体育倾斜,使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三者均衡发展,在体育发展效益上,从粗放型效益向集约型效益转变,在体育文化传播途径上,从传统的电视媒体向电视、手机、平板电脑、广告、网络、报纸、期刊等多元化现代传媒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对体育文化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不仅局限于参与体育活动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而且需要有一定体育价值和目标,如运动高潮时有情感高峰体验, 通过体育运动转移和发泄情绪、获得体育知识、提高运动技能、达到运动效果等等。由此可见,居民体育价值观念的升级对现代化体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4 富裕地区体育文化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要素

所谓“现代化体育文化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它是一个良性循环体系,在该体系中,应遵循投资成本低、运行效率高、布局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等原则,体系内容丰富、全面,能体现现代社会的基本元素。本文从多学科角度出发,尝试性的拟建富裕地区现代化体育文化发展模式(见图1),该模式中涵盖了现代体育文化运行模式中的中心机制、内容机制、协调联络监督机制、传播机制、产业发展机制等五大保障机制要素,并对富裕地区体育文化发展模式进行了阐述,即在我国富裕地区,首先,强调以转变经济体育发展方式为核心, 因为它是现代化体育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其次,以经济为重要支撑,依托体育社团、现代传媒、全民健身、生活方式四大平台来构建学校体育文化、竞技体育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休闲体育文化四位一体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体育文化体系;再次,现代化体育文化内容体系将会有效的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最后,体育文化产业一边将自身发展信息反馈至体育文化内容体系, 同时又将其有效的营业信息用以促进体育经济增长,以此来形成一个协调、良性的循环系统。

4.1 中心保障机制要素

以转变体育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体育事业的发展必然要以经济为依托[8]。自建国以来,体育发展方式的方向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变化, 体育产业结构和布局也日益完善,体育行业GDP 增长值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逐年增加,体育人口基数也不断增长,种种迹象表明:我国体育社会化进程初步成效。在二十一世纪新形势下,要以转变体育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坚持体育理论、体育产品、体育科技、体育制度的创新,实现以体育经济为中心点来促进体育竞赛、体育产业、体育文艺、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

4.2 内容保障机制要素

以校园体育文化、竞技体育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休闲体育文化四位一体的现代化体育文化内容。学校体育文化主要包含了体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前者是指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体育竞赛、社团体育活动、大型体育艺术节等等有形的实践活动, 后者是指师生长期在校园体育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体育意识形态,即体育的道德观念、体育的审美观念、体育的氛围等;竞技体育文化通常是指精英文化,在赛场内外凸显了比赛竞争的残酷性、技术动作的规范性、技术动作的观赏性、顽强拼搏的民族性等特征;群众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全民健身项目、业务主管部门举行的各种业余比赛和不同体育项目的培训活动、体育社团活动、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等等;休闲体育文化则是一种新型的体育观念文化,它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9]。在岭南地区, 人们参与体育休闲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有绿道体育活动、趣味运动会、跑步、健步走、踏青、钓鱼、棋牌、露营、自行车等等, 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将为休闲体育文化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综上所述,如此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现代化体育文化内容可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4.3 协调联络监督保障机制要素

国家行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单项体协、行业体协(社团)及体育俱乐部之间相互有效协调。在简政放权、政府职能转变的环境之下, 体育制度的改革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 根据实际需要,简化了多项审批程序,给广大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基层体育活动的活跃度反映了一个国家体育文化的综合实力,因此,在基层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当地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单项体协、行业体协、体育俱乐部之间要相互协调和沟通,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保障基层各项体育活动有序的进行。同时,人们可利用电话、微信、微博、网络、电视媒体等现代化通讯工具对相关主管领导实施有效的监督,力求做到事务公开、财务透明。

4.4 传播保障机制要素

高度发达的现代传媒为体育文化提供多元化传播机制。现代传媒是主要针对竞技体育而言的,竞技比赛的高度职业化、商业化给现代传媒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比赛的前期,报纸、电视、各种交通工具的广告和横幅、网络等多元化渠道对赛事进行宣传造势,吸引更多人群关注,提高其影响力,比赛期间,电视和网络的同步直播, 电视观众和现场观众为体育赛事注入更多活力, 不但提高了运动员的比赛动机, 更能体现竞技体育的价值。一方面举办方通过前期的宣传,通过售取门票、赞助商、电视转播权等来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通过体育竞赛的平台、传播体育文化内涵,现场观众亲身观看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竞技魅力,有利于提高体育参与者对体育文化的层次需求。

4.5 产业发展保障机制要素

以体育用品制造业为核心,体育服务业、体育竞赛业、体育消费业、体育文化传播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彩票业为辅的现代化新型产业一体化模式。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体育用品制造业相对发达,加上广州、上海、深圳、佛山等市则利用体育大赛的中心城市,努力提升其国际影响力,无形之中增加了体育赛事所附带的相关体育产品的销售收入。譬如,广州的天河体育中心足球场作为广州恒大淘宝俱乐部主场, 每当有中超或亚冠的比赛时,球场基本上是座无虚席,统一购买主队的红色球衣,放眼望去,足球场就像被一片红色的海洋包围者,显现了场下球迷与场上球员心连着心,并肩作战的场景,有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怀。

5 对富裕地区体育文化现代化发展模式的阐述

5.1 体育社团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搭建一个重要的平台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强调了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性,体育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只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的载体,更是包括体育意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念、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在内的总和[10]。体育社团是学校体育现代化成熟的一种标志,学校日常的体育文化活动除了体育教师开展外, 主要依赖于体育社团。目前,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体育社团一时盛行,其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增长,深受广大学生和教师的喜爱。体育社团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不但能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还能拥有相互交流的学习机会,形成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体育价值观念,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5.2 现代传媒为竞技体育文化提供多元化的传播机制

竞技体育文化与休闲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文化四者之间既有一定的区别,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表现形式上,竞技体育文化表现的是一种比赛竞争的残酷性、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和观赏性、唯金牌论等特征,但内在的本质是一样的,体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现代化竞技体育文化是与体育竞赛的商业化、市场化运作高度相融合的,它不仅能实现运动员的人生价值,而且还能带来一种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网球项目上,“李娜现象”是一个典型成功的案例,她创造了亚洲网球运动的历史,职业生涯夺得两座大满贯冠军,2012 年她以1 亿1223 万元人民币问鼎中国体坛首富,并在2013年入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有影响力人物。其实,在她的总收入当中,比赛奖金是不多的,企业的广告代言是其主要收入来源, 高额的额外收入得益于现代传媒的传播和经纪公司的包装,使其人气和商业价值飙升,国内外许多青少年也因李娜而喜欢上网球运动。由此可见,电视、电台、互联网、报纸、期刊等多元化现代媒体是传播竞技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每时每刻都在传递体育信息,促使竞技体育朝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现代化理念发展。

5.3 全民健身工作为群众体育文化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正处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方向发展的基础阶段,必须高度重视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当前,我国的体育人口基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城市和农村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状况、大型比赛体育场馆数量、业余比赛活动开展次数等群众体育指标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段差距。因此, 要想加快体育强国之路,提高体育文化软实力,国家要将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群众体育文化建设上来, 以全民健身工作为核心优先发展群众体育事业,使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三者均衡发展。自全民健身工程实施以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从城市覆盖到广大农村,老百姓有机会享受到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

5.4 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为休闲体育文化提供良好的契机

“休闲体育文化” 是随着国家的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政治民主观念不断升级、生产方式不断创新、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逐步兴起的新兴体育文化, 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以自身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为手段,以自身获取感情体验为目的,而处于的一种休闲体育文化创造、休闲体育文化欣赏、休闲体育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11]。在处于集科技、信息、智慧于一体的大数据时代,城市生活节奏骤然加快,工作和生活压力悄然增加,使人的精神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身体健康,大大减少了人的平均寿命,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进而选择参与休闲体育文化活动,因为它不仅能起到锻炼身体、发泄情绪、释放压力、转移注意力的目的,而且更是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与归宿[12]。

6 结语

本文从多学科的角度出发,首先,对体育文化进行了定位,阐明了构建富裕地区现代化体育文化发展模式的依据;再次,尝试性的叙述了其发展模式的要素,该运行模式中含有中心机制、内容机制、协调联络监督机制、传播机制、产业发展机制等五大机制要素;最后,对富裕地区现代化体育文化发展模式进行了阐述,即在我国的富裕地区,强调以围绕转变体育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来发展学校体育文化、竞技体育文化、群众体育文化和休闲体育文化四位一体的现代化体育文化体系, 促使现代化体育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该模式为现代化体育文化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形成过程及系统论证———马克思主义研究网[EB/OL].http://myy.cass.cn/news/432146.htm.

[2]郝勤.论体育与体育文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3-6.

[3]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88.

[4]周建东.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文化抉择[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刘亦武.论当代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2014 公报解读:服务业———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503/t20150305_689566.html.

[7]栾开封.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树立新的体育发展观[J].体育学刊,2012(4):1-6.

[8]王旭光.我国体育社团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138.

[9]陈琦,陈华,龚建林,谭先明.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色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4):1-5.

[10]梁培根,林虹.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的理论建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5):83-85.

[11]杨其冉.论我国当代休闲体育文化价值的实现条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2]王石峰,许惠玲,朱婷婷,徐洪想.“十二五”期间富裕地区体育文化建设目标定位的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145-150.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