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遐想

  • 投稿狸发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425次
  • 评分4
  • 54
  • 0

王亚凤

摘要:在分析当今高校体育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以生为本”的视角着手,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做出了遐想,探索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以生为本;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遐想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4.018

1“以生为本”的内涵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谁获取知识谁就是课堂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注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

2高校体育教育出现的问题

2.1教育目标定位不明确

体育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为了使得人们具有一种在体育运动中享受生活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人们向自身、向社会的回归过程。体育作为一种实践,是为了促使人们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得个人人格与社会人格得到和谐统一,得到社会认可的一个途径。因此,大学体育的课程设计与建构必须从生活出发以学生为本。纵观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文件,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与中、小学的教育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与侧重,教育目标不外乎技能的学习、体质的达标。对于高校而言,体育教育的目标应该更加侧重体育的社会层面,如何通过体育的教学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如何通过学校体育的教学使学生受益终身?如何通过学校体育的教学使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方向,更好地走进社会?这是高校体育教育目标需要侧重的方向。

2.2教学内容、方法的重复

从高校体育项目的开课率来看,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项目,由于受趣味性、普及性的影响深受广大学生的喜欢。这些项目往往都是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学过的内容,并且有了一定的基础,许多高校老师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去教授这些项目,并且教学内容也是简单的重复,这势必会影响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学习积极性。

2.3相关体育理论知识的缺失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对高校学生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从现实状况来看,大部分学校过分重视技能教学,就连这每学期4学时的理论课都没有安排,学生根本不知道所学技能的发展历程以及该技能对身体产生的影响,没有掌握简单的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对健康生活方式没有正确的认识。以上问题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体育的正确理解,影响其良好体育行为和习惯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不能正确地指导自己或者他人进行体育锻炼,。

2.4评价体系单一

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单一,大部分高校的老师对体育课程的评价仅仅局限于:考勤、技能掌握情况、身体素质三个方面。对于体育基础差的同学这样的评价体系可能会对其产生负面心理,影响其运动的积极性,从而产生不利影响。

2.5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散漫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力度不够,形式单一,大多是早操、运动会。早操没有专门的人员管理,跑操的目的不明确,并且秩序混乱,只讲求形式不讲求过程,没有具体的时间规定,只追求量变不追求质变,加之学生对早操的认识度不够,影响学校对早操的预期完成效果。运动会的举办过多强调竞技项目的比重,项目设置不能够满足全员参与,宣传力度以及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大多还是小部分学生的一场活动。

2.6三自主教学形式的混乱

基本上每个高校都在努力实现“以学生为本”的三自主教学形式,即: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高校的出发点是好的,都在努力营造趣味、主动的教学氛围,从而满足每一位同学的兴趣。但实施起来还是会产生混乱的场面,大部分学生曲解了学校的意思,并没有按照兴趣进行项目的选择,而是考虑什么老师脾气好、要求不高、考试分数高,什么项目学习起来轻松、考试简单。如果持这类心理的学生比重加大,势必会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不良的影响。

3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遐想

3.1加大体育理论知识、保健知识的传授

良好体育行为和习惯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需要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保健知识的支撑,我国高校应高度重视体育理论知识、保健知识的传授。首先,教师在教授某一项技能之前,应向学生对该技能的发展历程、健身价值、文化内涵等进行介绍,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的认识所学技能,从而真正产生兴趣,提升求知欲望,使其受益终身。其次,高校应该将体育课分离,增加理论课程。通过不同专题的讲座,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创伤急救措施,卫生保健知识,能够为自己或他人制定简单的运动处方,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欣赏水平等等。只有这样,从学生的角度长远的考虑,才能使体育成为贯穿他一生的重要内容。

3.2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应该更加多元化,不能过分的重视终结性评价,应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由于学生之间的体育基础差异比较严重,在对学生进行横向评价的同时,对部分学生应增加纵向评价的比重,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努力程度,“以生为本”使课程评价体系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

3.3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更新

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发具有自己学校特色不同于传统运动项目的校本课程。首先,教师在选择新的教学内容的时候,应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如:大一刚步入大学校园,对周围的人或事物还不熟悉——社会交往,大二,大三即将步入社会——集体凝聚力、面对挫折的能力等等。其次,充分发掘体育教学内容的社会功能,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使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高校体育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能再与中、小学使用的教学方法一样,要体现“以生为本”的特征。由于高校学生体育基础的差异性比较大,教师在使用教学方法时要分层次,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多鼓励、多重视,对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要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不同学生区别对待。

3.4挖掘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

为满足不同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加大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资金投入,进一步优化学校体育设施。高校不应该把课外体育活动仅仅局限在校园内,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走出去,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高校可以将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转交给学校的各个体育社团组织,使他们在组织体育活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以生为本”视角下高校的体育教学就是把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自我价值的最大化。通过高校体育的教学把其培养成为身体健康、个性鲜明、心理素质过硬、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拥有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南京体育学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