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 投稿马汝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465次
  • 评分4
  • 94
  • 0

周 欢,翟星晨

(贵州大学 法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随着高校学费的不断上涨,学习成本和就业压力的增加,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贵州省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明确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对策,以提高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贵州省;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82-03

基金项目:贵州大学文科研究青年项目《贵州省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GDQN2012012)

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的新闻频频见诸于报,随后经媒体深入发掘后发现,他们大多有着共同的身份,即高校贫困生,由此可见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最脆弱和最易受伤的群体,其心理健康尤值得关注。随着我国高校收费的普遍展开,学费也水涨船高,尤其是进入2014年来,全国多地高校学费大幅上涨,最高涨幅甚至超过50%。作为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贵州,也紧跟涨费步伐,从2014年秋季起,学费普遍上涨,艺术院校的学费涨幅则达50%。这使得贵州一些本已贫困的家庭负担更加沉重,也导致贫困生的比例不断增加,面对生活的困境和学习的压力,使得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为此,本文通过分析贵州省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明确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 贵州省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贵州省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缘由与其它省份多有不同,其由贵州的特殊省情决定。众所周知,贵州省是我国西部较为贫困的省份,且少数民族众多,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家庭的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这导致贵州籍学生普遍较为贫困,贫困生在贵州高校的比例也较高。而在生活上和学习上面临的压力导致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自尊心强但又自卑心重

自尊心是人的一种基本心理需要,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获得他人的尊重。高校贫困生的自尊心一般都很强,在心理渴望其他同学不会因自己贫困而另眼相看,使自己获得应有的尊重。在平时生活、学习中更是希望老师一视同仁,不因自己贫困而给与特殊照顾。但与此同时,贫困生普遍存在着很强的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对自我进行否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自卑心理是“攀比心理”所致,很多贫困生往往通过发奋学习来赢得地位和尊重,学习上的优越感使贫困生形成了事事要与人攀比、胜人一筹的心理。但进入高校以后,以前备受周围人所关注的的优秀生,面对众多才能出众之辈,很难脱颖而出,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形成落差,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优势的丧失,经济的拮据,加重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且有些贫困生因为自卑而变得过度自尊,使得贫困生具有自尊心强但又自卑心重的特点。

1.2 自我认识存在偏差

“认识自我”是刻在古希腊戴尔菲城神庙里唯一的碑铭,表达了人们与生俱来的对自我的内在追求。高校贫困生身上寄托着父辈的希望,承载着这份期望和重托走进了高校校门,并一直活在这份期望中,完全失却了自我,更缺乏对自我的了解。但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苏醒,成就自我的愿望日益强烈,但现实的差距使他们开始妄自菲薄,不断的否定自己、怀疑自己。在心理上开始迷失,无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无法真正的看待自我,导致自我的丧失。

1.3 人际交往存在障碍

贵州高校少数民族贫困生的比例较高,由于他们来自偏远山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在生活习惯、物质文化上和他人存在较大差异,致使其短期内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并且由于风俗习惯和性格的差异,致使其不善于与其他同学交流。而且他们由于面临着生活和学习的双重压力,导致心理负担过重,在人际交往中比较敏感,过多地看重别人的想法,尤其担心自己被人瞧不起。由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自然,与他人相处时有较强的怀疑、自卑、羞愧及攀比心理。长此以往,贫困生会被同学所疏远,渐渐脱离于集体,导致其性格日益孤僻,容易产生偏激行为。

1.4 消费心理不健全

随着我国迈入市场经济,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也开始转变,人们在购物时购买的不仅仅是一件实物,更重要的是其展现的一种潮流、身份、地位及个性。这种消费心理无疑也会影响到处于时代潮流前面的高校校园,在高校校园已经不在是单纯的书香飘逸,更多的是时尚潮流的展示,从高校每年新生携带的装备可见一斑。贵州高校虽属西南,但同样紧跟消费潮流,其中一些学生尤其是一些贫困生,不顾及自身实际,盲目攀比,给自己的家庭带来沉重压力,也给自己的心理带来沉重负担。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消费自卑心在作祟,导致消费心理不健全。

1.5 依赖心理较重

贵州省高校部分贫困生不敢主动面对经济困难,而是依赖父母及亲戚朋友的帮助,自己则以学习为借口,每天闲逛于校园之中。还有就是寄希望寄望于学校、社会的关心帮助,缺乏“自救”的不良思想意识。并且在这一心理作用下,部分贫困生认为高校学习竞争力那么大,依靠自己刻苦学习获得奖学金几率太低,从而以此为借口放弃刻苦努力学习而一味“等考要”。虽然学校为了照顾贫困生而提供了许多勤工助学岗位,但有的贫困生碍于面子拒绝参加。针对国家提供的助学贷款,部分贫困生在申请贷款时积极主动,一旦申请成功便不想如何偿还贷款,当贷款期限将至时,寻求父母亲戚救助。

2 解决贵州省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2.1 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系统的教学及实践活动,使贫困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今后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了解人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情绪意志、个性特征及变化发展规律,学会与人交往的基本技能和态度,学会处理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这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此外,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应该丰富多样,可以是系统地学习知识,也可以渗透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交往之中。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向贫困生系统地传授心理学的知识以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也可以根据贫困生共有的心理问题,选择适当时机举办专题报告。如在每年新生入学教育中,可以举办“环境适应与角色改变”等专题报告或讲座;而在考试之前,则可以举办“紧张与焦虑的解消”等方面的报告;而在贫困生离校前,则可以开展“走上社会必备的心理准备”之类的报告。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活动,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2 培养贫困生良好的人格素养

对于贫困生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注意培养锻炼自己的人格素养。在当今社会,产生心理疾病的因素大量存在,而预防心理疾病的关键在于不断提高自己的“免疫”能力。高校在教育实践中大都过于重视对知识和身体素质的培养,但却长期忽视对心理健康的培养,致使许多贫困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未能及时发现,致使其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对于处于青春期的贫困生来讲,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主动地优化自己的人格品质不仅必要而且可能。而其要点在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提高对挫折和逆境的承受能力,并学会自觉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理智的对待心理疾病,从而始终保持心理健康。

2.3 营造贫困生调节心理的校园环境

高校作为人文教育的培育基地,应当在校园内积极营造关心、帮助贫困生的良好氛围,创造一个平等、和谐、团结、友爱的家庭式环境,加强对广大非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对身边的贫困生伸出友谊之手,用实际行动去温暖贫困生,把他们真正融入到校园中和班集体中,使他们感到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为他们的成长和成才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并且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内在心理素质有关,也与外在环境相关。在现实社会生活和实践中,人脑对环境各种因素的反映构成心理环境。心理环境包括宏观的心理环境和微观的心理环境两方面。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直接影响的往往是微观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微观心理环境既可以弱化宏观心理环境中不良因素对贫困生心理的不良影响,还可以促使贫困生改变心理结构内部的不良“情结”,促进心理健康。因此,高校全体师生都应该动员起来,共同参与,营造贫困生调节心理的良好校园环境。

2.4 创新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贫困生的心理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系统,受到各式各样因素的影响,因此创新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满足学生的需求很有必要。随着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在发生着急剧变化,微博、微信等微互动已经兴起。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今贫困生不再习惯面对面的和老师进行心理交流,在心理上更倾向于通过微信等方式进行交流,因为这样既可以避免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又比较迅速快捷的解决问题。因此,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也应该与时俱进,引进并构建这样一种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满足贫困生的需要。

2.5 以体育运动促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能直接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并且多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从而减轻因精神压力而造成的心理负担。并且人在运动中充分主观能动作用是一种展示自我的体验,而困扰自身的不良情绪会随运动而消散,使自身重新获得精神的振奋。因此,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能够使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从而缓解因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造成的精神紧张,使人心情愉快,保持开朗的情绪和青春的活力,从而减轻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并且在体育运动中,通过与人与人的接触、沟通和配合,增强了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克服交往障碍。因此,体育运动在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随着我国高校学费的不断上涨,学生学习、生活成本的不断增加,作为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贵州,其境内高校贫困生的比例会不断提高。作为教育主题的高校,在采取措施解决贫困生面临的生活困难时,也应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予以特别关注,并制定更加详细的政策措施,已解决当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助其实现全面发展。也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及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79.

(2)黄伟才,向德平。多元与发展:惠州青年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7.

(3)高雁,李娇萍。思想道德修养[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82.

(4)周松青,周英华。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长沙大学学报,2001(2)。

(5)林孟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本思考[J]。龙岩学院学报,2006(5)。

(6)刘海燕。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救助[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29)。

(7)刘凤华。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心理学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14)。

(8)周曼莉。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成因分析[J]。青春岁月,2013(6)。

(9)敬雪华。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

(10)鄢烈洲,王明亮。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消极心态克服途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