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中同性恋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1-07
  • 阅读量92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中国心理学领域内的同性恋研究现状,探究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今后国内同性恋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在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通过主题检索的方法检索出2018年1月1日前的相关文献。采用endnote、excel和信息可视化工具citespacce对遴选的204篇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显示:(1)第一篇同性恋研究文献发表于1992年,26年间文献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发文量7.9篇;(2)心理学核心期刊发文量为51篇,占总论文数的25%,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3)26年间,发文量≥2篇的作者人数共为37人,占总作者数的9.1%,其共发表论文86篇,占总论文量42.16%;(4)总共涉及407名作者,其期刊文献的平均合作度为2.41;(5)总共出现452个关键词,出现频次≥5的关键词共有19个,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大学生”、“态度”、“性取向”等领域。


  关键词:中国心理学;同性恋;文献计量学


  作者:唐日新,冯莹(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一、引言


  同性恋是指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倾向和行为。[1](p2)同性恋现象在古埃及就有记载,在古希腊和中国古代也有“断袖而起”“分桃而食”“南风”等相关描述。[2](p18)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对同性恋的看法还停留在病理层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同性恋是精神疾病、性偏离、性心理障碍等病态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2001年颁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规定,同性恋不是精神病,而是一种正常的性取向。此后,在调查中承认自己是同性恋的人数有大幅增加。有研究指出,世界各国的同性恋人口占本国人口的比例为3%-5%。[3]按此推算,我国的同性恋人数约7000万。如此庞大的数字,引发了众多学者关注同性恋,研究领域涉及医学、文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4]


  文献计量学是用数学、统计学计量的方法,对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进行量化分析,进而找出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图书情报学分支学科。[5]近年来,随着信息可视化的发展和citespace工具的引入,学科文献量化分析的浪潮迅速兴起。相比图书馆学、情报学、科学学、医学等学科,心理学科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量化分析的研究却不够多。


  随着公众对同性恋态度的转变,[6-7]同性恋的公开性程度逐渐增高,对同性恋的研究也逐渐增加。但对同性恋研究的量化分析却很少(仅《我国同性恋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和《2008-2014年中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文献计量学分析》两篇),[8-9]而量化分析国内心理学界同性恋研究的文章则尚未查见。因此,本文拟运用文献计量法对此进行分析,为我国同性恋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取样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字图书馆(CNKI)和万方数据库为搜索平台,以精确匹配的方式、用主题词“同性恋”对2018年1月1日之前的文献进行检索,剔除重复收录、作者信息不全以及报纸、会议报告等文献后,剩余心理学中同性恋研究文献204篇。


  (二)分析类目


  文献分析的类目是文献年分布、文献来源、作者发文数量、作者合作方式、关键词等五个方面。


  (三)统计处理


  用Endnote导出文献,用excel和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10]


  三、结果与分析


  (一)文献年分布


  文献的年代分布反映的是该领域论文的数量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变化。表1、图1是1992-2017年间文献的年代分布情况:


  表1文献年代分布表


  width=651,height=52,dpi=110


  续表1


  width=683,height=52,dpi=110


  width=595,height=316,dpi=110


  图1文献年代分布


  表1、图1显示,第一篇文献发表于1992年,至2006年年均文献量不足2篇;2007至2015年,文献量呈上升趋势,2015年达到27篇,年均约16篇。2016、2017年文献数量有所下降,可能是该年份较近,部分文献还未被数据库收录。总体而言,26年间文献量呈逐渐增多趋势。


  (二)文献来源


  对来源刊物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了解论文在不同期刊的空间分布情况,揭示该领域研究的学术质量。心理学类期刊按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标准又划分为心理学核心期刊和一般心理学期刊。据此,把来源刊物归为三类:心理学核心期刊、其他公开期刊和硕博论文。


  表2来源刊物分析


  width=334,height=117,dpi=110


  据表2,心理学核心期刊51篇,占总论文数的25%,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总发文量高达17篇。据分析发现,有关同性恋研究文章所发表的期刊涉及很广,包括心理学期刊、社会类期刊、教育类期刊、性学类期刊,这与同性恋研究具有交叉学科的特征有关。


  (三)作者发文数量


  对文献的作者发文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该领域的高产作者,以识别核心作者群体。统计分析文献的第一作者所著文献的数量,得到表3:


  表3作者发文量分布情况


  width=569,height=52,dpi=110


  表3的作者是根据文献数量的多少进行排列的。由于篇幅所限,仅列出了发文量三篇以上的作者信息,对于发表一篇或两篇的作者因数量太多没有列出。根据普赖斯定律,[11]在同一主题中,半数的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作者所撰,这一作者集合的数量上约等于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核心作者最低发文数m的值为:width=99,height=17,dpi=110其中n指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所发表的文献数。[12](p102-104)本次研究中n为5,m取邻近最大整数为2。而在26年间撰写论文≥2篇的作者人数共为37人,占总作者数的9.1%,低于核心作者应占作者数的20%;其共发表论文86篇,占总论文量42.16%,低于论文数总和的50%,故未达到普赖斯定律规定的核心作者群的形成指标。[13]这表明虽然该领域研究者较多,但心理学界同性恋研究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


  (四)作者合作方式


  合著程度是指在确定时域内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它是期刊合作研究程度的重要指标。据此,对期刊文献合作人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表4。


  表4期刊文献合作方式分布表


  width=334,height=158,dpi=110


  在144篇期刊文献中,共涉及347名作者(包含所有合著者),平均合作度等于2.41,即每篇文章约为两人合作完成。合作完成的研究占比65.97%,这从侧面表明同性恋研究的复杂性,合作完成也成为同性恋研究的主要方式。


  (五)研究的关键词与研究热点


  文献中的关键词是其文献内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描述,关键词的频次则是指其在特定的统计范围内出现的次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反映了研究领域内的关注焦点和热度,对词频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揭示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代表了一定时期内核心的研究主题。[14-15]据此,对出现频次≥5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下表5:


  表5同性恋研究高频关键词


  width=498,height=181,dpi=110


  据统计,204篇文献中共出现452个关键词,其中出现10次以上的关键词只有9个。仅仅按照关键词的频次进行简单的排序,并不能完全表达出各关键词之间密切程度。因此进一步进行可视化分析和共词矩阵,得到如下图2和表6:


  width=624,height=400,dpi=110


  图2同性恋研究高频关键词的可视化图谱


  表6同性恋研究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


  width=698,height=428,dpi=110


  注:1=同性恋;2=大学生;3=态度;4=性取向;5=同性恋者;6=男同性恋;7=内隐态度;8=外显态度;9=同性恋态度;10=心理健康;11=性别角色;12=男性;13=认知;14=心理咨询;15=女同性恋;16=心理治疗;17=性身份认同;18=学生;19=抑郁


  可视化图谱中节点直径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大小,节点越大关键词出现的相应次数就越多,则该关键词的关注度越高;节点间的连线表示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连线越粗,代表关系越紧密;节点的颜色表示不同的类别。[16]由图2不难看出“同性恋”的节点最大,表明其在文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其次,“大学生”、“态度”、“性取向”等的节点也比较大,也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领域。关键词聚类后被分成六种类别。第一类是对同性恋生存现状的研究,如“同性恋”、“性行为”、“社会支持”、“家庭”。第二类是关于对同性恋认识、态度的研究,如“大学生”、“外显态度”、“内隐态度”、“态度改变”。第三类主要关注同性恋的心理健康状况,如“孤独感”、“主观幸福感”。第四类是对同性恋的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如“应对方式”、“影响因素”。第五类主要集中于同性恋的成因、咨询和治疗,如“成因”、“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第六类是对同性恋性取向和身份认同的研究,主要有“双性恋”、“性取向”、“身份认同”。


  当两个关键词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就可以称这两个关键词之间存在着共现的关系。如果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共现的次数越多,就表明它们的研究主题越接近,关系就越紧密。[17]据表6,以关键词“内隐态度”为例,数字10表示“内隐态度”与“同性恋”在文献共同出现的频次;数字5则表明有五篇文献共同把“内隐态度”与“大学生”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上面的共现矩阵表不难看出,对角线上的数字表示的是该关键词自身在文献中出现的次数,比非对角线上的数字要大。由表6中的数字可以看出,只有“同性恋”与“大学生”(29)、“同性恋”与“态度”(19),“大学生”与“态度”(11)两两共现频次大于10,而其他关键词两两共现的次数都小于10,这说明当前研究者都比较关注这三个方面的研究。


  四、结论与讨论


  自从1985年中国大陆发现首例艾滋病,在人权意识的觉醒和预防艾滋病的双重动力下,中国官方开始发现同性恋者,同性恋也得以正式进入官方话语系统。[18]然而由于法律身份的缺失、道德的唾弃、与传统文化相悖,使得同性恋者不被社会主流接受,导致与异性恋者比较,同性恋者存在更多的消极心理问题。[19]目前,国内对同性恋的态度仍是比较消极的,且由于国内同性恋者深受社会文化规范的压力,中国现阶段同性恋者的普遍生存状态是“认同”而不“出柜”,可视度相对国外而言较低,其伪装的、隐匿的生存特点使得该类研究对象较难招募,同性恋研究调查受到各种有形无形的阻碍。[20-21]迄今为止,国内心理学界关于同性恋的研究已有26年。通过对国内心理学同性恋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发现,到2018年1月1日前,心理学领域内的同性恋研究文献仅为204篇,共有作者407名(含合著者)。


  从文献来源、作者发文数量、作者合作方式、高频关键词与共词分析等多角度的量化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同性恋研究仍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同性恋研究的论文发表在心理学核心期刊所占的比重仅为25%,高质量的研究较少。这从侧面反映了心理学领域对同性恋的研究尚未形成一定的专业氛围,发表在核心刊物的机会不多,其专业研究力度有待加强。在研究队伍方面,所统计文献作者较分散,发文量仅有一篇的作者占总作者的90.9%,表明专注于同性恋研究且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研究者偏少,而大部分研究者只是偶然涉猎同性恋研究这一领域,但未能坚持在这一领域有更近一步的探索。该领域研究队伍正在形成过程中,但并不稳定,尤其是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目前仍缺乏深入同性恋研究的专业的、稳定的团队,今后应加强对这些研究学者的支持力度、提升研究水平,努力形成稳定的研究队伍和核心作者群。对关键词的分析可知,同性恋研究视角广泛,但仍处于初步阶段,主要集中于现象调查。当前研究热点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社会认知态度,其研究深度远远不够。只有拓宽对同性恋群体的研究视角,加强实证研究,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同性恋的机制,更好地进行同性恋研究,为他们争取更多的生存权利和空间。


  由于同性恋研究发展时间较短,且其被试面过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都较简单,使之相对于心理学领域其他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很不成熟的水平。但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同性恋研究已逐渐引起了各界学者的重视,研究数量总体上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特别是2007-2017年间共发表论文176篇,研究成果有了量的飞跃,说明近年来同性恋研究在心理学界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国内心理学界同性恋研究的良好发展态势,其在今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信同性恋的研究在中国会越来越深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