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例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体会

  • 投稿Jeff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458次
  • 评分4
  • 18
  • 0

解凤莲

济南市传染病医院,山东济南 250021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体会。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将其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所有患儿常规临床护理,给予观察组患儿全面临床护理,并观察对比两小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 在观察组中,11例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并且无一例并发症发生,所有患儿均在3~10 d痊愈出院,治愈率达100%,临床痊愈无后遗症,在对照组中,8例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所有患儿均在3~10 d痊愈出院,治愈率达72.73%。结论 小儿手足口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强患儿的对症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症状,达到预期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c)-0040-02

手足口病(简称HFMD),多见于婴幼儿,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的通过唾液、空气、粪便所传染的一种疾病,该病会引起手、足、口腔等多个部位出现疱疹[1],同时,个别的患者还会出现肺水肿、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对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通过临床研究发现,通过对患儿科学的临床护理,把握临床护理关键,能够有效地改善患儿症状[2],为此,在这里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资料均源于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22例患者,年龄1~6岁,平均年龄3岁,男12例,女10例;临床表现:患儿的手部、足部、臀部以及肝门周围出现有红色疱疹。

1.2 入选标准

①所有患儿病例资料完善;②病理检查结果患儿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较高,均大于17.5×109/L;③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诊断标准

所有患儿均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治指南》中的相关标准:①患儿表现为发热、急性发病[3];②患儿口腔粘膜出现米粒大小的疱疹,脚掌、手掌均出现米粒大小的疱疹,疼痛症状明显,且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的液体相对较少;③一些患儿伴有流涕、咳嗽、恶心、食欲不振、头疼等症状。

1.4 方法与指标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将22例患儿分组:观察组(11例)与对照组(11例),比较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的基本资料,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等方面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给予对照组所有患儿常规临床护理,给予观察组患儿全面临床护理,并观察两小组患儿的护理效果,针对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体会进行总结分析。

1.5 护理方法

1.5.1观察组 (1)消毒隔离。护理人员要将患儿每天会接触到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采用含氯的消毒剂擦试桌面、床栏、门把手等,病房的床架、床头柜等采用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溶液进行消毒处理,对于病房内的小物件将其入到清水中冲洗,浸泡15 min,2次/d即可[4],若是发生污染,要立即消毒。患儿生活所产生的垃圾,需要将其直接投入到塑料袋中,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同时,要求医护人员要做好手卫生。(2)病情观察。观察的重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内容:①消化系统:观察患儿是否存在腹痛、呕吐、恶心、大便、腹泻等症状;②生命体征:注意观察患儿的心率、体温、呼吸等频率和变化[5];③神经系统:仔细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是否存在着惊厥、头痛、肌张力等症状;④口腔粘膜系统:患者是否有皮肤疱疹情况、有无溃疡疱疹等。⑤呼吸系统:是否存在着咳嗽、流涕、咽痛等症状。(3)保持大便通畅。保持大便通畅能够促进病毒的及时清除,防止患儿病情加重,在具体的护理过程中,可以根据患儿的病情和身体情况合理使用轻泻剂。(4)对症护理。做好患儿的对症护理,通常情况下手足口病患儿多会出现低中热、发热症状,为此,需要患者多饮温开水,若是体温超过38.5℃,这时可以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洗浴等,但是要注意皮疹患儿不可以使用酒精降温,头部降温采用降温敷贴,必要时可以使用小儿退热药。(5)皮肤护理。做好患儿的皮肤护理,为患儿穿着宽松、柔软的衣服,尤其是对于有皮疹处理,一定要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为了避免患儿抓破皮疹,要协助患儿剪短指甲,同时,可以为患儿戴上棉质手套,减少患儿下床,确保床铺的平整、清洁,避免患儿使用刺激性的物品,如肥皂、沐浴露等;要保持患儿肛门清洁,及时清除大小便,局部发生破溃者可以使用抗生素。(6)心理护理。患者由于溃疡、疱疹等易于出现疼痛、不适等症状,加上饥饿等,其情绪极不稳定,而且多哭闹,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多陪同患儿,可以为患儿讲故事、或者是做游戏等方法,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减轻患儿的痛苦,确保患儿积极主动治疗。(7)口腔护理。要加强患儿口腔护理,在患儿进食前后,用温开水或者是生理盐水漱口,预防细菌性感染的发生,对于溃疡处则要进行镇痛、消炎处理,并且要注意观察患儿糜烂、溃疡愈合情况。(8)饮食护理。要保证患者良好的营养支持,进食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易于吸收的半流质食物或者是流质食物为主,对于疼痛患者,要给予补液,保证患儿电解质正常[7]。

1.5.2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所有患儿常规临床护理,依据常规程序予以临床护理,例如:药物应用、病状观察等。

1.6 判定标准

所有患儿体温稳定时间超过48 h,血糖正常、心率正常、血象正常。

1.7 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 13.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是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来表示,方法为t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即P<0.05。

2结果

2.1护理效果比较

在相应的护理后,在观察组中,11例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并且无一例并发症发生,所有患儿均在3~10 d痊愈出院,治愈率达100%,临床痊愈无后遗症,在对照组中,8例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所有患儿均在3~10 d痊愈出院,治愈率达72.73%。

2.2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在观察组中,经过护理后,患者体温明显下降,头痛、斑丘疹、出冷汗等症状逐渐消失,精神状况明显好转,无1例发展为重症或死亡。在对照组中,4例红色的斑丘疹,1例头痛,2例出冷汗。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体征改善情况,明显观察组患儿状况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

2.3 患者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具体见表1。

表1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

3讨论

手足口病病情复杂,并发症较多,病情变化较为迅速,死亡率高。近来临床研究发现,给予手足口病患儿高度重视,特别是对于重症的婴幼儿的抢救和护理工作,实施整体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

3.1 病理原因和病理表现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的通过唾液、空气、粪便所传染的一种疾病,由柯萨奇病毒A16以及肠道病毒EV71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染,感染该病的患者多为婴幼儿,该病会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同时,重症患儿由于可以并发其他疾病,如肺水肿、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等,该病的传染性强,传染途径广,而且传播迅速[8]。

3.2 临床护理及护理方法

在临床工作中,为了提升手足口病治疗效果,可以采取以下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要严密观察患儿的瞳孔情况以及意识情况,随时监测患者病情,定期对患者的四肢活动情况进行检查,以及神经系统受损情况,另外,还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皮肤颜色变化,还要对患儿的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以及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进行分析,对患者病情做到正确的判断,及早识别重症患儿,提高抢救成功率;(2)做好细节护理:①发热护理,定时测量患儿体温,采用物理降温给予处理;②通气护理,注意严格监测患者的病情,加强无菌操作,避免患者呼吸道的损伤,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呼吸机的参数,可以采用抗生素和生理盐水进行处理,明确患者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③做好皮肤护理,为了避免各类感染的发生,要随时观察患儿的皮肤状况,避免抓破疱疹,在患儿疱疹处涂抹一定的药膏或是炉甘石水剂等。

本文,给予对照组所有患儿常规临床护理,给予观察组患儿全面临床护理,结果观察组100%治愈,对照72.73%治愈,明显观察组的小儿护理成效比对照组高,P<0.05,此研究结果与本文所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的研究结果吻合。综上所述,小儿手足口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强患儿的对症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症状,达到预期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王宏,蔚淑玉. 68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观察与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23(11):197-198.

[2] 王俊秀. 320例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体会[J].临床医药实践,2011,8(12):617-618.

[3] 夏秀琴. 271例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体会[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0):29-68.

[4] 奚丽蓉. 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2,7(10):118-119.

[5] 齐丽芬.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3,1(9):256-257.

[6] 柳炎珍,邓向红,赖文英. 77例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体会[J].海南医学,2009,5(7):150-151.

[7] 汪镭,孙海英. 64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30(9):208-209.

(收稿日期:201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