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儿童的思维发展 探索儿童的科学

  • 投稿二哈
  • 更新时间2015-10-11
  • 阅读量195次
  • 评分4
  • 21
  • 0

准备活动

教师提前一天组织学生在小卡片上写一些熟悉的动物名称。如亲眼见过的、家里养过的、经常出现的、经常吃到的、喜欢的或讨厌的,每人写12种左右,教师收起卡片统计、拍照,作为制作课件的素材。

教学过程

一、说说动物——初步感受动物种类之多

师:我们已经在课前写了一些比较熟悉的动物,老师了解到全班同学共写了57种,其中,写的比较多的是狗、鸡、蚂蚁……这12种。

(教师板书“动物”两字,PPT出示相关图片,并把这12张写有动物名称的软磁小黑板贴展示在大黑板上。)

板书如下:

狗、 鸡、 蚂蚁、鲫鱼

兔子、金鱼、乌龟、苍蝇

蜗牛、蚯蚓、青蛙、鸽子

师:请拿出你的卡片,互相说说都写了些什么?

(每位学生拿出自己写的十几种动物名称纸片,和同伴互相交流。)

师:几十种动物,就一节课时间,如果一个个地开展研究估计不行,你看先用什么办法学习比较好?

生:分类。

(教师在黑板上画个大括号。)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几十种动物为话题切入本课内容,可以使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前做好调查工作,有利于教师在课前准备更有针对性的阅读资料。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动物的多种多样,激发学习分类学的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整节课做好铺垫。

点评:课前工作很到位,从统计结果切入教学内容,针对性很强,比其他视频等方法更好,这样能充分引导学生从原有认识向新的认识挺进,干脆、有效。

二、初分动物——在自定标准分类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分类的重要性

师:分类?怎么分呢?

(孩子们跃跃欲试。)。

师:那就动手试试看吧。把自己写的动物卡片摆出来,分分类。

(每位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观察学生是否已完成,了解学生是根据什么分类的.指名一些用不同标准分类的学生把所分的类别写在软磁小黑板上,然后贴在大黑板上展示。)

(学生展示1:昆虫、观赏、对人类有无益处。)

(学生展示2:家养、野生。)

(学生展示3:大动物、中动物、小动物。)

(学生展示4: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两栖的。)

(学生展示5:有脊椎、无脊椎。)

(学生展示6:四脚、双脚、多脚、无脚。)

师:这是老师刚才看到的一些不同的分类方法,看看他们是根据什么分类的?(引导全班学生看已经展示的小黑板,并说说他们的分类标准:作用、养殖方式、大小、骨骼、脚的数量。)看来,同学们都能用自定标准给动物分类,这些分类方法都是可以的。

设计意图: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定的标准给自己熟悉的动物分类,并以板书的形式展示出学生首次思维的状况,在肯定学生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就可以顺势推出科学家的分类方法。

点评:学生的分类结果出来以后,怎么走向科学家的分类?这一环节结束时走得有些快,可以再做更多的铺垫。比如,以一种动物为例,引导学生讨论:按照这里的每一个标准去给同一种动物分类,会出现什么结果?是否会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了?那么到底该采用哪一种说法呢?是不是太乱了?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再告诉学生“科学上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是根据动物的骨骼特征进行分类的”。这样,让学生直面错误,形成一种认知上的冲突,就能使学生不仅理解为什么要分类,还能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分类的重要性。

三、再分动物——学习科学家根据骨骼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

师:的确,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动物,科学家也是采用分类的方法进行研究的,要不要看看?

生:(齐答)要。

师:先把你的动物卡片收回铅笔盒里。请把课本翻到第77页,去找找相关的内容。科学家是根据什么分类的?分哪几类?

(PPT:课本第77页的第二部分。学生整理桌面上的卡片后自学课本第77页内容。)

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分类的?分几类?

生:根据动物骨骼的特征分类,分两类。

师:分哪几类?

(PPT:课本上的相关内容)

生: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有很多学生把“脊椎动物”说成“脊柱动物”。)

(教师板书: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师:这里有两个词,“脊柱”“脊椎”,刚才有些同学搞不清楚,它们是什么意思呢?(出示PPT:鲫鱼的脊柱和脊椎骨图片)来看大家熟悉的鲫鱼,这是脊柱,它并不是一块骨头,而是由一块块的脊椎骨组成的,所以,鱼是脊椎动物。人也是这样的,(出示PPT:人的脊柱和脊椎骨图片,学生摸自己和同伴的脊柱)从颈部开始往下摸摸看,这根就是脊柱,大家还可以摸摸自己或边上好朋友的脊柱,会摸到的一块块凸起的骨骼,这就是脊椎骨。所以,人也是脊椎动物。那么,黑板上的12种动物,还有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呢?你现在能否按照“有无脊柱”的标准对这些动物再次分类?

生:能。

师:请把你的分类结果写在记录表上。另外,老师还准备了其中一些动物的骨骼标本,如果有不能确定的,随时可以过去观察。

(教师指示标本展示区,上面放置有鸽子、兔子、乌龟、青蛙、鲫鱼的骨骼标本。学生自主活动,思考、记录、小声交流,有的学生中途离开位置去观察标本。)

师:大家分好以后,可以互相看一看是否一致。

(教师继续巡视,指名先完成的小组到黑板上把12张卡片移到“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类别中,等全体学生分类结束后引导学生看大黑板。)

师:看黑板上的分类结果,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对蚂蚁有疑问。因为它太小了,不知道有没有脊椎。

(教师把写有“蚂蚁”的卡片拿出来放在旁边。)

生:我对苍蝇有疑问。

(教师把写有“苍蝇”的卡片拿出来放在旁边。)

师:还有疑问吗?(无人回答)给大家看看蚂蚁、苍蝇在透视效果下的图片。(出示PPT:蚂蚁和苍蝇的外形轮廓图)蚂蚁和苍蝇,是脊椎动物还是无脊椎动物?

生:都是无脊椎动物。

(教师把写有“蚂蚁”和“苍蝇”的卡片放回“无脊椎动物”一类中。)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动物骨骼标本、观看PPT中的图片、填写记录单、到黑板上移动卡片等多种措施,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科学的分类方法:根据身体内有无脊柱,引导学生将熟悉的十几种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点评:1.在给脊椎动物进行定义时,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困难,抓住脊柱与脊椎进行区分,此设计很细致。2.用填写记录单、移动贴板的方式来展示学生的想法,这个方法挺好。3.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研究的气氛很好,自己写、互相问、走出来看标本、到黑板上移动贴板等,活动开展得丰富而有序,人人都有事做,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细分动物——给动物增添新成员,深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师:看来,科学研究不是特别难,我们都能学会的,对吧?(学生面露喜悦之情)那么,还可以继续研究吗?(学生面露疑惑的表情)大家来看,这些动物都叫脊椎动物,它们身体的构造、运动或繁殖等特征都一样吗?比如:兔子和鱼。

生:不一样,有的四条腿,有的没有腿。

师:既然不一样,那我们接下来就可以根据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再次分类。你觉得谁和谁可以分在一起?

生:鸡和鸽子可以分在一起。

(教师请该学生到黑板上把这两张卡片取出来放在旁边。)

生:(移动卡片)金鱼和鲫鱼可以分在一起。

生:(移动卡片)狗和兔子可以分在一起。

生:(移动卡片)蚂蚁和苍蝇可以分在一起。

生:(移动卡片)蚯蚓和蜗牛可以分在一起。

生:(移动卡片)青蛙和金鱼可以分在一起。

生:(移动卡片)乌龟单独一类。

(黑板上的12张卡片全部被移回到黑板的右侧。)

师:真的是这样的吗?课本第78页的灰色框内介绍了进一步分类的依据,去看看吧!

(PPT出示自学要求:1.根据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继续分类。2.划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即:分哪几类?有什么特征?)

(教师巡视,指名四位先完成的学生到黑板上板书四类动物的名称。在大部分学生自学完的时候,教师发放给每组一根羽毛,要求各小组观察“这是什么?”)

师:刚才老师发的是什么?是哪一类动物所有的?

生:是羽毛,是鸟类身体上有的。

师:黑板上的哪几种动物长有羽毛,是鸟类呢?

生:鸡和鸽子长有羽毛,是鸟类。

师:请把这两种动物的卡片移到鸟类这一行。(学生把黑板上的“鸡”和“鸽子”卡片移到“鸟类”词语的后面)长有羽毛是鸟类的共同特征,那么其他几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书上是怎么说的?

生:昆虫类的主要特征是身体上有三对足。

师:黑板上的哪些动物是长有三对足的昆虫类?

生:蚂蚁和苍蝇是昆虫类。

(学生到黑板上移动卡片。)

师:还有哪些动物类别及主要特征?黑板上有没有这类动物?

生:鱼类,主要特征是终生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黑板上的金鱼和鲫鱼就是这一类的。

(学生到黑板上移动卡片。)

生:哺乳动物,主要特征是直接生小动物,并用乳汁喂养。兔子和狗是哺乳动物。

(学生到黑板上移动卡片。)

师:现在,我们已经根据动物的身体特征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类,黑板上还剩下青蛙、乌龟、蜗牛和蚯蚓没有分进去。你有什么想法?

生:动物的类别不止这些。

师:看来。书本还不能满足我们的学习需要,怎么办呢?老师这里有一份更详细的阅读资料,想要看吗?

生:想。

师:那就把刚才发的羽毛交上来,换取更详细的阅读资料。(每组材料员用羽毛换阅读资料)请先研究黑板上剩下的四种动物属于哪一类?然后把自己写的动物卡片拿出来,好好研究一下它们所属的类别。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主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轻声询问学生是否能解决黑板上四种动物的分类问题,请能解决的学生去移动卡片;轻声提醒学生拿出自己的卡片研究,并在黑板上补充板书;对于因写有螃蟹、虾、蜘蛛等动物而未能在资料上找到答案的学生,提示他们把名称写在黑板上的“?”区。每位学生积极自学、互相询问、到黑板上补充板书,先完成活动的学生观看黑板上的板书,但有个别小组的学生出现了嬉闹的现象。)

师:同学们,时间有限,我们的研究活动要暂停了。

(学生收起阅读资料与卡片,全班安静下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对前一环节的学习成果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机。通过对书本资料和补充资料的阅读,使学生认识到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等都具有各自的身体特征,我们能够根据这些特征继续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进行进一步分类。学生在操作、交流与展示过程中,体验分类研究的成就感,并感受到动物的分类还不止这些。

点评:1.在继续给动物分类的环节中,能充分利用课本进行教学,并能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补充的阅读资料,解决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问,处理得非常好。2.在发放资料的方式上,教师采取用羽毛换资料的手段,学生很有兴趣。3.在学生动手、动脑给动物分类并到黑板上补充板书的环节中,建议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份记录单,让学生把自己卡片上的动物分类写在记录单上,然后到黑板上去板书,其他学生看了黑板上的板书后也可以补充到自己的记录单中,这样,可以让每位学生在比较长的时间内都有事可做,教学效果会更好。

五、总结与延伸

师:请大家看黑板,这节课,我们用分类的方法对熟悉的动物进行了研究:根据动物骨骼的特征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

生:(齐答)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师:根据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的特征,我们又把这两大类动物细分成了八类。但肯定不止这八类,因为还有一些动物没有分进去。对于这几种凭我们手头的资料还不能确定是什么类别的动物,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继续研究呢?

生:观察。

师:(出示PPT:螃蟹图)家里如果买螃蟹了,我们可以边吃边观察。(出示PPT:课外书图片、电脑查询的页面)此外,看课外书、上网查阅等,都是研究动物的好方法。(出示PPT:板书相关数据)老师通过这样的研究方法了解到,目前,已发现的鸟类大约有9000种,哺乳动物约有4000多种,鱼类大约有25000种,爬行动物6000多种,两栖类约有4000多种,昆虫类最多约有一百多万种。整个动物王国共约150多万种。怎么样?有什么想法?

生:真多啊!

师:真是种类繁多的动物,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四单元的第4课。(出示PPT:《种类繁多的动物》)正因为有了这么多的动物朋友,我们赖于生存的地球才会如此生机勃勃,我们的大自然才会如此丰富多彩!

(出示PPT:大量动物的图片)

设计意图:在组织学生看黑板上已有研究成果的同时,引导他们思考怎样继续研究那些没有确定类别的动物,目的是要把本课教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出示数据和图片,意在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

点评:1.本课以分类能力训练为主线,以阅读资料运用为方法来串联全课,很有想法,做得到位。采用贴板、资料、记录单等方式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2.关于生物的多样性,还可以再做些文章。在给学生看了那张有许多动物的图片后,可以选其中的一类动物,逐级深入地提供图片给学生观看,比如:昆虫的、蝴蝶的、凤蝶的,给学生看各种各样的昆虫图片,让学生感受昆虫之多;看许许多多的蝴蝶图片,感受蝴蝶之多;看许许多多的凤蝶图片,感受凤蝶之多。真多啊!多得数不过来!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教学反思

没有实验可以开展,这样的教学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不感到乏味?一节课中如果需要学习与梳理大量的知识信息,教师除了采用讲授的方法,还可以做些什么?我在这节课进行了尝试。

1.选取合适的动物样本,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

要在一节课中既让学生能深刻地感受到动物之多,又能按一定的标准对动物进行科学的分类研究,选用合适的动物样本(学生熟悉的、适量的样本),是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

教材第77页中列举了9种动物,不仅数量少,而且有些动物本地学生并不熟悉,不太适合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选择。要让学生感受到动物之多,可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大家都来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了哪些动物。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开关于动物的“话匣子”,把全班同学说到的动物名称或图片尽量多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动物之多,从而自发产生要进行分类研究的想法。

考虑到学生熟悉的动物很多,任由学生说的话,就会过多占用课堂时间,因此,在课前完成这一调查工作更合适。我在上课前一天就让学生把熟悉的动物名称写在纸片上,大部分学生能写出十几种。教师把这些纸片收集起来,统计出学生熟悉的动物共有多少?分别是哪些?全班同学写的最多的动物是哪几种?这是本课的重要资源,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并设计有针对性的阅读资料。

本节课中,学生有三次给动物分类的操作,在“用自己的标准给动物分类”环节,采用学生自己提出的动物。在引导学生“按骨骼标准进行分类”的环节,选取了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昆虫等每类动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两个,也就是全班同学写到次数最多的十几种动物,并把它们的名称板书在磁性卡片上,为学生的记录与交流提供了方便。在“按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继续给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分类”的环节中,学生先对十几种小样本动物进行分类,板书在黑板上,再陆续补充自己说到的动物和教师补充资料中提到的动物,最后展示出整节课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不但能深刻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还能深切体验到分类研究的成就感。

2.利用可以多次移动的磁性黑板贴,展示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思维发展状况

在本节课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不断地由自发走向科学,学生操作与记录的动物名称如何能尽快地展示出来作为汇报交流的内容?我在淘宝网上搜索到了新型的软磁小黑板(卡片),可以用粉笔书写后直接贴在磁性黑板上,这给本课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本节课中,对具有代表性的十二种动物卡片有四次移动操作:

(1)在“导入”环节,根据学生对动物的熟悉程度出示了十二种动物名称卡片,摆在大黑板右侧,为后面环节的分类研究做好准备。

(2)在“根据骨骼特征给动物分类”环节,学生先自学课本第77页内容,然后把对这些动物的分类情况写在记录表上,先完成的一个小组到黑板上按自己的记录,把黑板右侧的十二张卡片陆续移到左侧。即:按有无脊柱的标准把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思维有了一次较好的发展。

(3)在“给各类动物增添新成员”前的过渡环节,先引导学生发现同一大类的动物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是不相同的,认识到还有继续分类的必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把认为能分在同一类的动物卡片依次移出来,摆在大黑板的右侧,直到学生陆续把所有的卡片移出来为止。此时,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次自我否定过程,为后期的修正做好了准备。

(4)鼓励学生自学课本第78页关于各类动物身体特征的内容,在大黑板上板书“鸟类”“哺乳类”等动物类别的名称,把右侧的卡片再次陆续移到相关的类别后面,并补充更多的动物进去,构成一个比较完备的概念结构,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从根据学生的熟悉程度摆放卡片,到根据动物的骨骼特征分为两大类,从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到自学研究再到根据各类动物的特征再次分类,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在这四次移动卡片的过程中得以一次次展示,并逐步走向科学。

3.统筹安排多种教学手段,呈现出立体的课堂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从教材整体编排出发定位教学目标,从调查了解学生熟悉的几十种动物入手,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教学。课结束时,通过对学生后续研究方法的引导来拓展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本节课采用让学生摆动物名称纸片、观察动物骨骼标本、阅读文本资料、填写学习记录单、移动动物名称磁贴、板书学习收获、利用图片和数据进行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把学习交流的区域设置在学生的座位处、标本展区、电脑屏幕、大黑板等多个地方,以分类研究为主线,以文本资料阅读为基础,激发学生在不同环节中产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由浅入深地进行统筹安排,促进了师生、生生互动,使整个课堂呈现出了立体的教学效果。

浙江省桐乡市崇德小学

浙江省桐乡市教育局教研科研室(314500)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