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极端观念回归课程本位——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为例谈美术新课标中的“双基”

  • 投稿Pity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639次
  • 评分4
  • 94
  • 0

郑宝珍 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作者简介:郑宝珍,女,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邮编:361003。

在美术教育中,我国素有重视“双基”的传统。早在1923年6月颁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就梳理与规定了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及至1988年、1992年、2000年先后制定与修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都明确提出“初中美术课应使学生初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目的要求。关于“双基”,胡知凡教授是这样界定的:所谓美术知识,它是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在长期创作实践、理论探索中所形成的一套美术学科理论知识体系。其中有些属于美术一般原理方面的知识,如美术的定义、美术的起源、美术的性质、美术的功能等;有些属于美术史方面的知识,如有关美术的作品、风格、流派,以及美术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方面的知识;有些属于美术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如有关色彩、透视、解剖、构图等方面的知识;也有些属于技法理论方面的知识,如有关绘画、雕塑、设计、工艺制作等方面的技法理论等。而所谓美术基本技能,即中小学生在美术创作或鉴赏、评论过程中,经过反复实践、练习所形成的一种技术或能力。从大纲的要求到学者的研究,“双基”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话题,伴随着我国的基础教育走过很长的一段路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新课程实施之后,却曾一度为大家所避讳,似乎谈了“双基”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就不吻合新课程的精神了。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又是什么原因促使笔者如今重提“双基”?修订课标之后,我们该如何重新审视“双基”?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做一些深入的探讨。

一、缘起——由技能大赛片段教学引发的思考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厦门市于2011年4月和2012年8月,先后举行了厦门市首届和第二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在这两次技能大赛中,均设有片段教学竞赛项目。本人作为学科组的负责人,亲历了初中组的两场片段教学竞赛全过程。在这两次片段教学中,不排除个别教师教学出彩之处,但教师对教材理解与把握不到位、淡化或者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等现象非常普遍。

如首届技能大赛的片段教学要求是: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以下简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活动二和活动三的内容,进行15分钟的片段教学。其中,活动二内容为:“要求结合课本所选作品,分析与研究讨论问题:1.哪些作品的艺术表现和处理手法有特殊的意蕴?2.哪些作品的文化意义比较明显?”活动三内容为:“要求选择可以对比的东方和西方美术作品,就其审美特征和作品意蕴加以比较,进行阐述和讨论。”从上述活动要求来看,是紧扣本课的主题“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而设置的。然而,参赛的11位选手中,其他十位教师仅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普适性的鉴赏,缺乏对本课主题“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的挖掘,美术知识本体把握不到位,泛泛而谈;仅有一位教师做到了结合具体作品赏析,并通过东、西方美术作品比较来引导学生,透过艺术作品外在的表现形式深入体会其内在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

第二届技能大赛的片段教学是以人教版《社区环境美化》为题进行片段教学。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绘制出美化社区环境的效果图或制作模型。2.展示、交流各自的设计模型,并讲述设计的理念、构图。可将比较成熟的设计,主动提供给社区有关方面作为社区规划时的参考、选用。”很明显,本片段教学的重点知识是设计绘制美化社区环境的效果图或制作模型的技能技巧问题。然而,参赛的14位选手,均将对社区环境美化探究性学习作为教学的重点,对教学所涉及的必要的技能技巧内容却一带而过。

以上例子折射出教师日常教学的一种行为习惯,即对学科本体知识关注不够,淡化甚至弱化学科专业技能。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如何有效落实“双基”问题的重新思考。

二、寻根——新课程理念认识及实践误区分析

到底是什么导致今天“双基”落实弱化的局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部分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理念。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在“具体目标”部分提出了六个“改变”,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和“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等。在每个“改变”中,强调的是“过于”部分,而非全部;但一些教师未能真正领会,矫枉过正,导致由课改之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转为课改之后的“弱化知识传授”,课改之前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转为课改之后“过于强调学科综合,弱化了学科本位”,课改之前的“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转为课改之后“过于关注生活,弱化了书本知识的挖掘”等现状。

其次,在新课程理念的导向下,2001年版美术教材编写中学科知识与技能弱化的倾向比较明显。如人教版《美术》(2001年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社区环境美化》活动二的教材内容(图1、图2),尽管提出“设计制作时可从社区的整体布局、某一功能建筑组群、标志性的建筑、整体绿化布局、局部点缀(如路灯、路标、路牌)等方面来进行设计,并绘制出效果图”和“模型制作建议:通过共同商定,分别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合作完成美化社区环境模型制作。农村学校可以利用泥土、石块、庄稼秆材料制作”。但文本仍显空泛,对于社区环境美化如何从规划文案一草图一效果图-模型制作,以及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缺乏知识体系的整体归纳。特别是课本范图的展示只注重讨论设计方案、整体协作、研究改进、观摩交流等综合活动的呈现,缺乏美术学科技能知识的引导,如效果图怎样绘制、模型如何制作等。因此,教材的编写在帮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作用方面显示出不足。

片面理解新课程理念,再加上教材的编写在实际上弱化了美术学科的本体知识与技能,都给一线教师带来“双基”可以被弱化的错误认识。再者,尽管新课程提倡教师“用”教材而非“教”教材,但由于一直以来教师处于课程执行者的角色,多数教师一时难以改变固有的思维与实践模式,仍习惯于“教”教材,从而导致他们在实践中未能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很难做到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有效把握与落实“双基”。

三、反思——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双基”

(一)研读“纲要”,领悟课改指导精神

研读“纲要”,深刻领悟课改指导精神,是有效落实“双基”的重要保障。首先,我们要辩证地理解“纲要”的目标要求。例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不是要弱化知识传授,而是改变课改之前过于或单一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变知识传授与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并重。又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不是淡化学科本位,而是结合美术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在保持学科本体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进行适当地综合,即加强学科综合与加强学科教学和学生实践的联结。再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不是不要学科知识与书本知识,而是要求结合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以及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增强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由此可见,“纲要”所提出的几个“转变”,传达的是一个守正创新的理念,即在传承优秀传统基础上的创新。2011年8月14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朱慕菊,在教育部组织召开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人员培训会议”上,对修订教材的编写提出了“继承和发扬我国重视‘双基’的教育传统,并将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形成‘基本思想’作为教与学的基本要求,由传统的‘双基’发展为‘四基”’的要求;而学者张存旺所阐述的“课程改革是一次渐进,而不是一场革命,它不是要对传统教育进行全盘否定,而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一种‘扬弃’,使其不断完善”也恰恰呼应了这一点。由此可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四维并重,给予我们重要的思想引领。’ (二)研究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教材是对课标的理解与呈现,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因此,研究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是美术课堂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课改十年,我国在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修订并正式颁布《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2年新修订《美术》教材(以下简称2012年版教材),改变了2001年版教材中弱化“双基”的倾向,再次关注到了学科知识与技能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如在整套教材的编写上,2012年版教材“以学习领域为编写架构,有效整合了素描、色彩、中国画、装饰画、雕塑、陶艺、版画、动漫、中国民间美术、服装、字体、版式、平面、立体模型、标志、吉祥物、奖杯、海报、请柬、面具、图案、藏书票、社区环境、室内设计、以及美术的基本概念、作用和主要表现手段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教材精选“双基”内容,并将不同年龄学生能接受、能理解作为确定“双基”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单元教材的编写上,则是结合单元主题需要,适当穿插美术基本技能的内容。在课与课之间,通过技能的内在逻辑关系的搭建,不断激发、引导学生探究和学习新的知识,增强学生美术语言及表现能力,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而在具体课例的编写上,则是进一步巩固2001年版教材的优良传统——“以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双基”的呈现。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我们的风采》,改变了2001年版教材“简单呈现部分着不同校服的学生图片以及多幅校服设计图片,就提出设计与展示要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为校园添色彩》活动一,如图3)的做法。在教材编写和设计上,“基础知识”部分涉及学生装的界定、不同场合服装的类别、不同色彩服装的心理特征、服装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素;“基本技能”部分涉及服装设计步骤、不同表现手法的服装设计介绍。在“相关链接”部分,还结合日常需要,提出“学会服装搭配,提升形象指数”的要求(图4至图7)。2012年版教材既关注到了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还关注到了服装设计的基本技能,有效落实了“双基”。

(三)落实双基,创造性使用新教材

如何在实践应用中对教材内容进行二度创造,精选学生能够接受、理解的“双基”,有效进行整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是完成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主要任务。

面对不同的教学,在知识技能的处理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接受水平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以2012年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校园生活》第3课《我们的风采》为例,我在下校视导时发现,多数教师在执教该课时都拘泥于教材内容的呈现,过于关注校服相关知识的呈现,忽略了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如何设计校服;因而学生完成的作业基本上停留于原有水平,未能显示在本课学习基础上能力获得提升的过程。

我们知道,知识和道理并不是教师注入学生头脑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著名教育家奥尼舒也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该课教学,教师若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制服式”或“运动式”校服中任一款式,然后在任务的驱动下,引导学生进行款式的整体造型及细节变化(衣领、袖口、口袋及其他细节装饰)的再创造过程,把教学重点落在本课学习的难点“如何设计”上,这样引导出来的学生作业就有别于之前学生盲目的绘制过程,更富有创造性和设计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围绕款式设计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来选择合适的颜色、面料,并进行装饰美化。调整之后的教学设计契合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目标要求: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下完成的作品就能够是一幅在原有水平上有一定提升的作品,这也吻合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理念,促进了每一位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四、结语

无独有偶,笔者于2013年暑假在西南大学参与厦门市学科带头入学习期间,学员之间针对“双基”曾经有过这样一番讨论:个别教师认为,新课程之前重视学科知识与技能,新课程实施之后弱化知识与技能,修订课标再次重视学科知识与技能,由此,他们认为课改是不成功的,因为又回到了原点。

笔者恰恰不这么认为。新课程之前与课标修订之后重视学科知识与技能,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新课程实施之前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导致课程体系庞杂,加重了学生负担,且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以及美术学科的人文性质,在教学理念上,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新课程实施之后,一方面因过于注重跨学科融合而弱化了学科本位,另一方面因过于注重学生的学而阻碍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本体作用(即知识与技能的引导作用)的发挥;而课标修订之后所谓的重视学科知识与技能,是建立在对之前两种“走极端”的反思的基础上的,适当摆正了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位置。“新课标”鲜明地提出了美术课程所应具有的三个维度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将其纳入课程总目标的基本陈述之中。这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美术教育不是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同时也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有所成、学有所趣,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情感态度取向,从而达到朱慕菊所提出的“四基”新要求。所以,本次课标修订再次强化了“双基”,绝不是回到了课改之前的原点,而是对两种极端的课程观念和教学实践的修正,使美术课程“双基”的落实回归其理想的本位。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音乐·美术·劳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胡知凡对我国中小学美术学科中知识与技能问题的思考[J]黄埔教育·学科教研,2010年12月6日.http://xkj y.hp e.cn/Disp.AspxID=2 53 25 &ClassID -445

[3]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张存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反思[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内部参考),2011(5).

[5]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6]郑宝珍.美术教材修订中“四基”指导思想的落实:以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为例[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13(增刊).

[7]段鹏,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与2001版的比较及分析[J].北京:基础教育课程.2012.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