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欣赏课教法“微观”

  • 投稿Jack
  • 更新时间2015-09-05
  • 阅读量893次
  • 评分4
  • 86
  • 0

文/周永雷

【摘 要】“欣赏·评述”单元旨在让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能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笔者从实际教学出发,结合自身进行了欣赏课教学方法的探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美术欣赏;教学方法

上个世纪90年代,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授奖仪式的即兴演讲中,钱学森先生专门提到他的夫人女高音歌唱家蒋英,他说:“44年来,蒋英给我介绍了音乐艺术……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当时我想这可能是钱学森先生一种谦虚的说法。后来,看到了一篇钱学森先生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谈话后发现,原来自小他父亲既让他学理科,同时又送他去学绘画和音乐。艺术的教育对他后来的科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看到这篇文章后,笔者认为,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美术教师的我们肩负的责任更为重要,在美术教学中我应该思考如何能够让学生汲取更多的艺术养份,实现美术素养的提升呢?

当前的初中美术教材按照美术课程标准被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这四个学习领域,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往往在“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时,学生的对这一类型的课程学习兴趣不高,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好。美术欣赏课作为美术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艺术知识的积累和艺术素养的提高,基于这样的现实因素,笔者开始尝试用一些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实验。

一、兴趣先导,以趣促学

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对于美术学科的兴趣要强于其它学科,如果不及时因势利导,往往会让我们错失良机。那么如何能够激发学生欣赏课的兴趣点呢?记得有一次我在讲解梵高的作品时,提到了《向日葵》这幅作品在1978年伦敦拍卖会上以大约59亿日元的天价被日本人买走,学生异口同声地发出了尖叫,绘画的经济价值或许是学生的一个较为集中的兴趣点,笔者不断地在各班进行尝试,发现这就是学生的集中兴趣点。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先从作品的经济价值出发吸引学生的注意,但仅仅从经济价值上去教学会背离欣赏课教学的目标,这时我会向学生们提出一个思考:绘画作品为什么会有较高的价格?学生们会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会出现“画家的出场费高”、“画家的材料很高级”等等答案。当然这些答案是很不准确的,自然由此我就会去引导他们挖掘作品经济价值背后的故事。如:画家的生平、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作品对于后来绘画的影响等。当然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是不足以提供他们研究的,我会在课前准备大量的资料供他们参考。学生就在我的设计中一步步地走进来,产生更多的思考,进而真正掌握分析作品的方法和对绘画作品的见解。

二、多媒体教学,科技促学

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书本是不足以在教学中游刃有余的,所以笔者在课前会准备大量的资料,并制作精美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用现代技术支撑课堂教学。在课前笔者发现书本上的作品图片的清晰度不够,特别是西方绘画作品的色彩还有偏差,身处农村的中学当然没有条件让学生去展览馆实地欣赏,所以笔者在课前在网上找一些尽量接近原画色彩的图片供学生们欣赏评析。如在印象主义画派教学中,教科书中莫奈的作品色彩就和原画有一些差别,笔者在设计教学课件时会添加一些网址,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实况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知道一个画家并不是几幅作品,如果每一幅都欣赏过去耗时太长,如何能让学生多一些地欣赏作品成为一个难题。“要是能让我们上网去看作品该多好啊。”学生间的一个对话让我找到了一个方法,笔者把美术欣赏课搬进计算机教室,让他们自己点击网站找作品,方法是找到了,可是新问题又出现了,有些学生他不按照你的想法去找,如果这样放任型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笔者和同组教师一起商量,在课前设置以画家名字命名的学习小组,再将学生进行分组,下达研究任务,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去自主研究画家的作品,当堂课进行交流并进行适当奖罚,小组间你追我赶,杜绝了网络欣赏课的闲散现象,提高了网络欣赏课的课堂效率。

三、多种举措,德育促学

当然在课堂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欣赏技能的传授,教师还要让学生懂得画家的每一幅作品都有着积极的精神意义,应充分利用作品在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如在进行达芬奇作品赏析时,用他学画时画鸡蛋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做事要持之以恒便能有所收获。在中国画欣赏教学中,用作品让学生懂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在课堂教学中用故事、用作品进行德育的渗透,笔者还注重课后延伸,“欣赏·评述”单元结束后,笔者让学生以本单元介绍的画家或作品进行评述,评述中设置了三个维度:一是对画家或作品的见解,旨在培养学生对画家或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二是画家或作品对于画派的影响,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它们的背景;三是对画家或作品中的精神探索,让学生懂得作品的更深的教育内涵。

“教学有法却无定法,教无定法乃至法”。我们只有在欣赏课教学中采取适合的、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并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当然,我们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引导学生发掘每件美术作品中独特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认真聚焦,仔细探究并做深刻分析,才可能使得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出自我创造、主动想象的能动性,最终达到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的现实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