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投稿放学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779次
  • 评分4
  • 84
  • 0

杨志栋

(太原工业学院体育系, 山西太原030008)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山西省高校在校一至三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和消费水平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大学生在注重休闲体育心理功效的同时,对休闲体育的健身功能也极为看重;山西省大学生的休闲体育消费能力不能满足其对休闲体育的要求;完善休闲体育校园文化建设将对休闲体育在山西省高校的传播与推广起到积极的作用。旨在正确认识山西省高校大学生的休闲体育消费特征,引导其休闲体育消费行为,为促进这一特殊群体领域形成健康积极的休闲体育文化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关键词:山西省 大学生 休闲体育 消费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6—0001—04

基金项目:山西省社科联2012 年重点研究项目,编号:SKLZDKT2011053。

作者简介:杨志栋(1958~),男,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1 研究目的

休闲体育(Leisure Sport)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1]。高校体育的目标应是引导和教育大学生积极、主动地锻炼身体,而休闲体育对培养学生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构筑和谐的校园文化举足轻重。KRAU(1984)和SKELYL 在(1996)提出:人们生活的各部分都有休闲的潜在资源[2]。这说明,判断休闲体育的标准,并不是参与者的活动方式,而是他的心态。如果参与者是以一种追求自身体验的积极心态去参加体育运动,那么,即使是再激烈的项目,对他而言也只是一种休闲。反之,如果参与者是在外因的迫使下参与活动,那么,哪怕是最轻松的体育项目,对他而言也不是休闲了。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体育与休闲的结合,是国际大众体育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它使体育不再仅仅是人们健身的一种工具,更是人们调节心理与情感的一种玩具,对于体育走入人们的视野和生活, 成为人们维系身心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比较学业繁重的初、高中学生,大学生们可支配的业余时间显著较多,可利用的余暇时间大大增加,在此情况下,如何利用健康的娱乐方式和体育活动去丰富自己的余暇生活, 使之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成为一个大学校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部分大学体育教学存在偏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强调运动技能的学习,强调运动竞赛,许多活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既不能适应休闲个体活动的开展,又不适应毕业后的传承。体育课外活动辅导也由于经费、场地、师资等原因很少开展,即使有也大多是体育课的直接翻版,缺乏新意,不能满足大学生健身养心、娱乐等功能,学生也没有太大兴趣参与。

本研究拟通过对山西省三所高校学生休闲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对于正确引导山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休闲体育消费行为,认识其体育消费特征,以及促进这一特殊群体领域形成健康的积极的休闲体育文化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工业学院这三所高校一、二、三年级在校学生,共计847 人(男生487 人,女生360 人)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山西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307 人,中北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237 人,太原工业学院学生303 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休闲和休闲体育方面的论文及休闲理论、社会学等参考书目。

2.2.2 专家访谈法

访谈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体育学专家学者、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会长、会员以及经常参与休闲体育的普通学生。2.2.3 问卷调查法

2011 年10 月至11 月期间,在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工业学院等三所高校,发放《山西省高校学生休闲体育消费调查问卷》, 共计1000份, 责成专人现场发放、现场回收, 回收问卷10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847 份(男生487 份,女生360份),问卷有效率为84.7%。

2.2.4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11.0 计算机软件对收集的所有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并采用“裂半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信度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休闲体育消费支出

调查结果显示,每月生活费在300 至1000 元之间的大学生比例占到了调查对象总数的85.1%(见表1),而“家里提供的生活费”是62.6%的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的主要经费来源,通过勤工俭学、兼职等手段挣钱来进行体育消费的比例是31.6%。这反映出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支出主要来源于自己每月的生活费用。

而在“你是否愿意花钱去进行休闲体育活动”这个问题上,选择“否”与“不确定”的学生占到了66%的比例(见表2),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部分学生一则不愿意花钱从事体育休闲活动,二则对花钱从事休闲体育活动态度很犹豫。

在“多久参与一次休闲体育活动的消费”选择上,“一个月消费一次”、“几个月消费一次”以及“很久才消费一次”的比例占到了近80%,这直接表明了大学生对休闲体育需要花钱进行消费的真实态度,那就是消费极少或者几乎不消费(见表3)。每个月用于休闲体育消费的金额,“几乎没有”与“100 元以下”的选择人数也占到了80%以上,对于那些父母所给生活费是其主要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来讲,休闲体育消费的支出显然是有些奢侈。

在如何看待和认识休闲体育上,“舒缓压力的好途径” 是大学生们的第一选择,这也证明了在大学生看来,休闲体育对其心理健康促进具有良好的影响(见表4)。国外学者Bedar 和Ragheb 的研究表明,休闲时人们期望获得的体验至少包含以下几个层面:(1)心理上的:自由感、享受、参与、挑战;(2)教育性的:智力挑战及获取知识;(3)社交性的:与他人的良好关系;(4)放松性的:从压力及疲劳中解脱;(5)生理性的:健康、健美、体重控制与康乐;(6)审美性的:对优秀作品及自然景色的反映[3]。而我国学者对休闲体育的研究表明, 休闲体育具有有助于减少负面情绪,促进人的正面情绪效应、有助于获得精神层面的自由感和解放感、有助于增进“我们关系”,改善人际交往关系,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的能力,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等六大功能[4]。大学生作为文化素质层次较高的一个特殊群体, 面对学业以及就业压力,心理负担较重可以理解,所以这个群体对渴望参与休闲体育的心理需要程度完全符合本次调查研究的预期。

而在题目“休闲体育消费后的感受”问题选择上,“心理轻松愉快”、“身体舒服”、“忘记烦恼”这三点是大学生们的主要选择,在证明大学生更看重休闲体育对心理有积极良好影响的同时,也表明大学生非常认可休闲体育的健身功能(见表5)。体育本身的健身功能普为人知, 进行适当的锻炼会让自己的身体感到比较舒适, 而休闲体育与竞技体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太多的竞争性与对抗性, 所以运动者基本会以比较适中的运动量进行锻炼。

目前,我国法定的节假日大约有114 天,而在校高校大学生再加上寒假、暑假,大概有170 多天的假期,由于他们学习时间具有很大的机动性, 因此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的余暇时间将会更多,在拥有了比较充裕的业余时间之后,大学生如果能比较长时间的坚持进行休闲体育, 身体机能和体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显然可以预见。

3.2 休闲体育消费项目与场所从“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项目”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消费项目主要集中在支付体育活动费用或门票、购买运动服装、购买运动器械(见表6)。这个研究结果与先前学者们关于大学生学校休闲体育的众多研究结果颇为相似。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 对某些体育项目与体育明星的迷恋可能致使他们会经常购买相关体育活动门票或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相关的运动器材。而在购买运动服装这项上,即使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也可能会消费一定数额的金钱,因为现代的体育运动服装已经并不只限于运动时穿着, 而是一种时尚休闲的标志,在大学生看来甚至是更为主要的因素。

在调查结果中也显示, 大学生最希望休闲体育场所拥有先进的设备,集各项休闲体育设施于一体,其次是能够提供免费的运动指导(见表7)。

这项调查结果表明了大学生的消费与收入之间的矛盾,毕竟各学校能提供给学生免费或者低消费的休闲体育运动场所远远满足不了大学生的需求,如果到社会上进行休闲体育消费,大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还达不到。

在休闲体育场所中, 存在的最主要的几个问题是活动场地少、设施破旧、种类不够多以及服务不到位。在这个选项中,主要反映出大学生对目前学校体育设施的不满意态度,这也是“供需矛盾”的一种现实反应。由于受近年来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影响,山西省许多高校在校学生每年逐步增加,但是体育场馆等硬件设施并没有相应的增加到与学生数量应该达到的数量和标准,许多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陈旧、匮乏,根本无法满足在校大学生进行休闲体育甚至是正常体育课教学的需要。

资料表明: 我国符合普查标准的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共有615693 个,其中隶属于学校系统的有413583 个,约占67.)17%。说明了我国学校系统体育设施拥有量在全国占主导地位, 而在学校体育设施中,高校拥有12762 个,仅占到3.)86%,说明了高校体育设施拥有率相当低, 远远不能满足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在笔者调查的三所高校中,篮球场地、足球场地、网球场地等经常在下午学生下课后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 几拨学生轮流共用一个场地进行活动的局面经常出现。

体育场馆等基础性设施是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物质条必备件, 一个学校硬性体育设施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在校学生参与休闲体育人数多少及活动的质量, 因此学校应该对体育场馆的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积极加大和改善体育场馆,为保证体育教学和在校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3.3 影响休闲体育消费诸因素

在“大学生不参与休闲体育消费的原因”调查中,可以看到,将近60%的大学生选择了“学习或其它活动占用时间多”。可以认为,这个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进行休闲体育消费的重要原因,选择经济条件不允许和无适合场地或找不到场地的大学生人数比例分别为28.2%和25.7%。(见表8)

学校作为大学生主要的生活与休闲体育场所, 对其认识与选择休闲体育项目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研究显示,“在学校形成一种休闲体育文化氛围,人人参与”和“希望学校组织更多的休闲体育活动” 这两个因素让74.1%的大学生认为可以有效激励和促使他们参与到休闲体育中(见表9)。

休闲体育的文化价值在于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平衡以及自我实现的发展,这是体育的本质和终极目标,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只有当人通过自己的意志去设计、掌握或运用某种手段和方法来使自我的身、心获得同步发展;当人们去参与一种旨在使自我生理水平和心理水平提高, 并同时满足了人的归属本能、自尊本能乃至最高级的自我实现本能需要时,我们便说:他参与了体育。他占有并实现了体育的意义和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 休闲体育是在人类满足生存需要之后的一种更高级的享受和发展需要。那么在高校中的休闲体育文化,应该是一切休闲体育现象和休闲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也就是说,学生在休闲体育生活和休闲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 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在大学校园中如果能形成一种休闲体育文化氛围的话, 那么生活在校园环境中的大学生将会极大地受到休闲体育文化的影响,那么自然而然地,休闲体育也将会在大学校园中兴起和不断发展。

随着知识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等造成的精神压力和心理不安因素不断增多。因此大学生需要休闲娱乐来体现其自身价值,以提高学习生活质量和舒缓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各种压力, 而高校休闲体育的超脱的、非功利性的特点,恰好满足了广大学生回归自然、释放本能的心理渴望,可以达到身心和外界环境有机融合的目的。高校休闲体育是顺应时代的变化逐渐发展起来的,为此大学体育非常有必要开展休闲体育,使在校大学生在充满喜悦、和谐的气氛中,逐渐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将休闲体育纳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当中。

4 结论

(1) 山西省高校学生对学校休闲体育的认知和理解程度较高, 普遍认为参与学校休闲体育可以对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中,休闲体育所具有的心理功效是其选择休闲体育最为看重的功能,其次是休闲体育的健身功能。

(2) 山西省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支付各种体育活动费用、购买门票、运动服装及运动器材等方面。目前的体育场馆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远不能满足在校学生们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需求, 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影响山西省高校学生进行休闲体育的主要因素有经济能力不足、学习或其它活动占用时间较多以及学校场地设施不能满足其进行休闲体育的需要。

(4) 山西省高校中目前还没有形成让学生们自觉积极参与休闲体育文化的氛围。

参考文献

[1]赵瑞斌,邱萍.成都市高校学生休闲体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300-302.

[2]. Chrisotpr. R. Edginotn,etal.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M].1998:2-29,32-41.

[3]. Beard.J,C.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Journal. of.Leisure.Research.,1980(12):20-33.

[4]周毅刚,刘晖.休闲体育的心理功效[DB/OL].http://www.sh.xinhuanet.com/misc/.2008-11-28/content/15048838.htm.

[5]高玉敏.河北省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47-48.

[6]许杰,孙继龙.中学生体育消费情况的调查[J].四川体育科学,1999(6).

[7]郝勤.体育与运动的文化物质和价值[J].体育与科学,1999(3):14-15.

声明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明。编辑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