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历史使命 勇于创新与实践——北京景山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之路

  • 投稿菠菜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853次
  • 评分4
  • 37
  • 0

范禄燕 毛澄洁 李 卓 袁立新

从1979年方毅副总理转赠景山学校的第一台计算机开始,景山学校已在信息技术教育之路上探索实践了36年。36年来,景山学校历经了无数个国内第一:第一个成立计算机工作组,后改为计算机教研组,最早开设计算机课程;最先成立了青少年计算机爱好者协会;最早编写自己的计算机教材;最早研制了CBE化学题库;最早建设校园网;最早开设机器人的选修课与普及大班课的教学实践;最早开展“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最早并一直坚持开设计算机编程课;最早以信息技术学科为基础,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核心团队,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推进起到了设计核心作用,是师生技术学习和应用的培训者和保障者、课题研究应用的指导者,是真正的CIO。

信息技术教研组的教师伴随着学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亲历了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从没有课标到有课标,从打字还是新鲜事的时代到手机编程都玩得酷的时代,他们在学校、东城区、北京市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有着身为北京景山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历史自觉性”,为信息技术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

北京景山学校的“历史自觉性”

1960年,北京景山学校因教改需要而成立,从此教育改革成为北京景山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也成为景山学校教师的第一重的历史使命。这第一重历史自觉性主要体现在探讨学制改革与教材建设方面。到了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全国在改革开放环境下教育改革的鲜明旗帜,北京景山学校从此肩负起在“三个面向”的指引下,探讨现代教育新路径的第二重历史使命。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北京景山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在肩负第二重历史使命之中发挥骨干作用,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积累了丰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自编讲义到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小学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几乎都是我校教师主编或参与编写,并面向全国发行的。例如,1984年,我国中小学的第一本计算机教材《微电脑学习手册》就是郭善渡老师主编的;200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计算机》(1-6)是我校教师编写的;2004年以后,我校教师参与了多套高中课标教材和新编京版教材的编写工作。

信息技术教育团队的9名教师的专业背景各异,有工科背景,也有师范背景。从1984年成立以来,历经了3任教研组长,郭善渡老师、沙有威老师、毛澄洁老师(北校)、李卓老师(南校),他们都是这个领域的教育专家,都有着严厉认真又宽容爱护的特点。在他们的引领下,教研组研究氛围浓郁和谐,成为教师们成长沃土。首先, 教研组重视每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其次,我们非常重视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我们提出“做幸福教师,从行动研究开始”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教师人人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每个教研组都有自己的教育研究专项。最后,教研组创造机会展示教师的风采和特色,鼓励教师成名成家,鼓励教师著书立说,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形成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色。

北京景山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之路

作为一所传播现代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和教改成果的示范学校,景山学校一直走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前沿,积极推动教育改革与教育交流,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景山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计算机教育阶段。1979年,方毅副总理转赠我校第一台计算机,使得我校成为国内中小学极少数的拥有计算机的学校。当时我校的郭善渡老师、沙有威老师和章淳老师一起开始研究,并开展了APL/S语言程序设计的课外活动。1985年,学校率先在全国中小学开展LOGO语言程序设计教学。1986年9月,景山学校青少年计算机爱好者协会成立。七年级于晨同学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程序设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并应美国苹果公司邀请赴美进行交流活动。

第二阶段是信息化硬件大发展阶段。为了践行“三个面向”教育理念,学校高度重视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1990年,学校建成10兆以太网的计算机教室,是最早联网的学校。1992年,景山学校与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共同研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化学题库》获全国教育软件评比一等奖,并成为我国中小学第一个商品化的大型题库软件。1995年,我校自筹资金,在校园外界网络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建成了校园内部的光纤网络,率先实现了“校园信息高速公路”。1996年,我校与深圳讯业集团合作建设远程教育网上学校,开始将景山学校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学生家庭。2005年,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学校提出“创建网络环境下的校际联盟”,开始新一代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校校通”提供了实践经验。

在第二阶段,我们不仅探索学校信息化的硬件建设问题,同时探讨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理念问题。早在1999年,学校在六年级就成立了“以计算机为学具”的实验班,将计算机和网络引进教室。2000年6月,学校开始在学生中开展智能机器人的课外小组活动,后来进一步开展了大班的普及机器人教学实践与研究,是最早开始进行智能机器人教学的学校。2001年,学校以课程的形式在小学一、二年级,每周2课时进行学生用电脑学语文学数学的教学实践,开启了“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创新实践研究。同时启动了北京市“十五”研究课题——《校园网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

第三阶段是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走向融合的阶段。随着硬件设施的逐步现代化,我们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应用方面。2006年,我们启动了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网络的校际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开发及应用研究》,重视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问题。2009年,我校率先成立了公益性的、无偿的、面向全国中小学教育界的“数字景山教育网络联盟”。同年,我校成为首批“北京数字校园建设示范学校”,也成为教育部“百所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示范校”。目前,全国已有近300所学校加盟,初步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辐射、共同提高的目的。为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三通两平台”策略提供了实践参考

在第三阶段,我们还积极探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创新问题。2010年底,学校启动了北京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口语伙伴”网络平台的英语口语教学研究》。2011年初,作为示范学校启动了《基于“互联课堂”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的项目研究,成为《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系统变革实验研究项目》子项目“数字化情境下学习方式变革子项目”的示范学校。提出、实践并形成了“三个面向”创新教育模型,自己建设的课题交流平台“数字景山互联课堂”主题社区引领了主题社区建设的方向,该平台荣获第十六届全国多媒体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

如今,在北师大教学论专家的引领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项目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具有前瞻性和影响力的是建设了北京景山学校校本创新课程——数字科学家课程、数字艺术家课程和数字工程师课程。初步形成了数字环境下的基于探究、合作、自主的创新教学模式。

在2014年9月,景山学校北校区开始了信息技术选课走班的实践,面向初一年级学生,同时开设数字科学家、数字艺术家和数字工程师的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教师也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将纸电路、超极千云鼠等最新科技元素引入课堂。

随着大数据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中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元素,一方面,基于iPad互动教室的大规模研究课、北京景山学校创客空间、创客1.0主题制作活动、3D创意设计、App Inventor手机编程设计等新的教学技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另一方面,科教兴国,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均衡发展等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提出发展要求。人类的教育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诸如此类现象表明,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各层级学校呈现出百舸争流的态势,北京景山学校如何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成为所有景山人思考的问题。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景山人感受到了自己所肩负的第三重历史使命——做大数据时代教与学方式创新的领跑者。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教改试验为基础,遵循继承、借鉴、融合、创新的原则,勤于学习,深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一定能够在已有的两次辉煌基础之上再创新的辉煌,实现景山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景山人的力量。

(作者单位:北京市景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