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笔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 投稿简浅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279次
  • 评分4
  • 57
  • 0

谢砥

(江苏省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214036)

记笔记是一种常用的课堂学习策略。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让学生按照传统的方法记录教师板书的提纲或强调的内容,而对引导学生主动生成笔记内容不够重视。我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成性笔记,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功效。

一、笔记的功能

一般认为,记笔记有助于指引学生注意学习材料,发现、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记忆、理解乃至复习、回忆所学知识;记笔记还可以促进学生发展元认知,提高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能力和个体的意志力,提升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人格的统筹兼顾特点。

心理学对笔记的功能有两种假说:贮存功能假说和编码功能假说。贮存功能假说认为,记笔记的作用在于对所记笔记的占有。这一假说强调的是笔记的外部贮存作用,认为通过对笔记的复习,可以唤起对所学内容的再认,有利于巩固记忆和加深理解。编码功能假说认为,记笔记的作用在于对记录活动的领悟。这一假说强调的是笔记的内部编码作用,认为通过记笔记的活动,可以促进对记忆信息的编码,有利于组织记忆和形成迁移。

传统的记笔记方法突出的是笔记的外部贮存作用,不能及时、积极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编码加工,不能及时、有效地利用已有的知识整合新学的知识,只能在以后的复习中逐步弥补这种有意义学习的过程。而大多数学生不能及时回顾、整理笔记,这就大大降低了笔记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此外,传统的记笔记方法,还可能影响学生当堂的知识建构,这将降低课堂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凸显笔记的内部编码作用,即鼓励、引导学生记生成性笔记,使笔记不再是被动的记录,而成为支持学生主动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以及有效途径。

二、笔记的常见生成方式

(一)概括教材文本内容

文本是生物教材中的主体内容,是学生理解生物概念和生理过程的基础。为了提高准确性和完整性,教材中的有些文本叙述得比较哕嗦、抽象。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字纲要法概括生物概念和生理过程中的要点,也可以启发学生用简洁的图解将一些概念和过程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中有这么一段叙述:“……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这是因为血液中既有体液部分——血浆,也有大量的血细胞……”。这句话隐含了血液和血浆的关系,而辨清两者的关系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因此,笔者让学生根据这一叙述,在笔记本上用图表示血液、血浆和血细胞的关系。然后,笔者组织学生展示、评价笔记内容(如图1、2)。

又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中的“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此,笔者在投影展示并指导学生理解教材中的文本后,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设计图解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然后,笔者展示若干学生的图解,引导交流点评。最后,笔者展示教材上的图解,引导学生比较思考。

(二)重构教材图解内容

图解是生物教材中的重要内容,能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生物原理或生理过程。为了提高观赏性和吸引力,教材中的有些图解设计得比较花哨、复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明白图解内涵的基础上,将原有图解简化、分解,并构建新的图解,以突出其本质。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第3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中有一幅“体温调节图”。该图解中有很多小插图,而且关系展现得不够清晰、突出。当学生理解该图解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其简化,把小插图去掉;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将其“变形”,使其中的关系更容易辨认——比如,得到图3。

(三)对比、综合知识

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易混淆或相关联的事物进行对比分析或综合考察,能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丰富概念的联系内涵。如果单纯地借助黑板或PPT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或综合考察,则只能调动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让每位学生在笔记本上完成对比分析或综合考察,而教师加强巡视指导,就可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因为知识的章节、模块分割,高中生物的很多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没有在教材中得到充分的阐述,也不能在教学中得到完全的揭示。这便给了教师引导学生做生成性笔记的丰富的切入点。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光反应与暗反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等易混淆或相关联的知识进行对比分析或综合考察。由此,可以引出学生笔记中丰富的生成。

(四)建构概念图

在新授课的课堂小结阶段和复习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概念图,这样既能强化学生对概念的记忆,又能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

例如,教学“种群的特征”时,在课堂小结阶段,笔者让学生抄录不完全的概念图(如图4),然后让学生补全。由此,学生既生成了笔记,也理清了种群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

三、引导学生生成笔记的教学策略

仔细分析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记笔记的指导过程,可以发现,由于教师串讲过细、过多,导致学生被动地记录。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地建构知识,笔者将传统的“串讲一激趣一记录一反馈”指导策略修改为“串讲与留白一激趣一记录与生成一反馈”指导策略。

(一)串讲与留白

奥苏伯尔的不断分化原则(Principle ofProgressive Differentiation)指出,学生应该先学习包摄性最广、概括水平最高、最一般的观念,再逐渐学习包摄性较窄、概括水平较低、较具体的知识,这样进行分化。

因此,教师要通过串讲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脉络,搭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给学生讲解一些基本概念,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而且,教师在串讲时要在黑板上留下板书的提纲和关键字,让学生记录。

而留白则是指,教师在串讲过程中要留出一部分内容、保证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生成:理清新接受的信息内部之间的关系,并在新信息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内在联系,即实现笔记的编码功能。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留出足够的空间记录需要生成的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笔记本上生成内容是需要时间的。为了保证教学的进度,教师要精心选择重要的、适合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生成笔记,而对非重要的或较难的教学内容则由教师讲解,并让学生直接记笔记。

(二)激发和引导

做生成性笔记需要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兴奋情绪,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激发和引导。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需生成的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在笔记本上的加工和重组可以加深对该知识的理解,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要提倡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这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所强调的。在留白给学生生成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并鼓励和引导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不断质疑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辩论和相互启发。

(三)评价与反馈

评价与反馈工作的好坏将影响生成内容的正确性,最终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把握。对于生成性笔记,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展示和交流,然后组织集体比较和点评,力求使之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关系正确、版面美观,从而帮助学生择优而从,修改、完善自己的笔记(即二次生成)。因此,评价与反馈工作可以延续到课后,教师可以在课后及时检查学生的笔记,发现问题并反馈给学生。

需要指出的是,评价与反馈时要多从正面进行,即多启发,多肯定;要抓住关键点并多通道进行,即既有认知反馈,又有情感反馈;一样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是“生成”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