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阅读教学的“台阶”——赏鉴周颖老师的《台阶》

  • 投稿薛梧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663次
  • 评分4
  • 27
  • 0

傅嘉德

(江苏省苏州市教科院,215004)

【编者按】上一期,“本刊特稿”栏目刊登了与会教师对于第三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中三节示范课《渔父》《前方》《目送》的赏析。本期刊发对另外三节示范课《台阶》《雷雨(节选)》《从生活中学习写作》的观察、解读和思考。

小说是用故事和形象来说话的。小说的阅读,首先要关注阅读者对形象的直觉,这是在形象思维作用下的直觉,是阅读者通过感官获得的对小说中的人物、故事等的具体的、形象的认知。然后,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不经过逻辑推理就直接地、敏锐地领会作品所包蕴的内在情感。这是一种直接的“感觉”,这种“感觉”越丰富,由此产生的顿悟和灵感便越精彩。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感觉和场景的想象,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把文字化成场面鲜活的事、栩栩如生的人、风味独特的景、激动人心的情,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进而,通过对作品形象的不断品味与把玩,细细地、用心地去体味、发现、欣赏,认识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普遍意义,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个过程也是形象的,并不抽象。这是阅读教学的几个“台阶”。周颖老师的这堂课,通过“引导与点化”“体验与品味”,在“有序”与“无序”之中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一步步地跨上了阅读教学的“台阶”。

一、引导与点化

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沉浸在文本之中,不断地感受、体验、内化的学习活动。教师的讲解不能够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高明的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周颖老师的这堂课,就是从“引导”开始的。他首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阅读中的疑问,并从中挑选最有价值的问题来讨论。这一导入的设计匠心独运:其一,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表明他们已经进入了文本,这一种阅读的导引,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二,教师让学生在多个问题中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挑选的过程就是筛选、比较的思考过程,懂得问题的“价值”则表明学生的思考已经深入了一步。课还没有开始,学生的学习已经在教师的引领下上了一个台阶。在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效地“问”和学生无效地“答”泛滥的情况下,周颖老师让学生提出并筛选有价值的问题的做法是有意义的。

周颖老师与一般教师不同的地方还在于,当学生的问题提出来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文中对父亲的描写刻画,哪一段文字最能打动你?请你说说父亲是个怎样的农民;三层台阶的生活和九层台阶的生活,父亲知足吗?快乐吗?与学生的问题相比,教师的问题价值更大,它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感觉和情境的想象,直接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把文字化成栩栩如生的人,从而去体验人物内心的情,将直觉与领悟、发现融在了一起。同时,也就把阅读小说的方法和步骤很自然地教给了学生,起到了点化的作用。这是周老师的高明之处。

光引导是不够的,教师还应随时关注对文本意义有体验差异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细微变化,聆听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种种意见,或归谬疏导,或激发思辨,或启发想象,或借题发挥……引领他们不断往上攀登,从而进入阅读的崭新境界。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说,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人物是教学的重点,周老师的教学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学习人物剖析方法的过程。他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全方位的解读,获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的具体、可感的印象,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和教师的每一次点化,都是在促进学生获得新的感受、体验和经验。同时,他又时刻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对理解不到位、理解有偏差、理解层次肤浅的地方,即时进行“纠偏”和“扶正”,让学生的直觉能更有指向、更有深度地展开,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深、更远的地方。

二、体验与品味

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过程。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阅读情况,不断调整学生和文本、学生和教师之间对话的流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体验,诱发学生的深层次参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需要读者用心体悟,因此,教学时,应该从感受体验开始,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把握好直觉的感受、感性的体验,进而达到理性的理解。这是对以往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肢解式的抽象分析、贴标签式的机械分析的颠覆。这节课,周颖老师就是从“获得体验”“读出味道”这两个方面展开教学的。

(一)获得体验

文本中包含着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因此,教师必须领着学生以自己独特的体验去把这些“不确定性”和“空白”具体化,这就是“对话”。

对父亲形象的解读是学习《台阶》的关键。周颖老师先让学生围绕“文中对父亲的描写刻画,哪一段文字最能打动你?请你说说父亲是个怎样的农民”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并不断向四周扩展。课堂讨论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课堂上,学生这样回答:“第五段,‘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沙啦沙啦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这段话写出了父亲是一个勤劳的农民。”周老师追问:“洗脚怎么就是勤劳了呢?”课堂顿时活跃了。学生先是觉得:父亲干很多活,脚底堆积的都是泥沙。他又经常在河里洗,很少在家里面用热水洗,所以他就会觉得不适应,但是又会觉得很舒服、很轻松,所以像踩在棉花上,软绵绵的。显然,这是表层的感受。所以,周老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父亲一年四季一直在工作,过年期间洗脚代表他闲下来了,没事可做的他反而感觉非常不适应,或者是不安。接着,学生的体验明显深入了一步:父亲是一个真正的、朴实的农民,他是属于大地的,所以他洗出来的脚里面的东西是泥浆、沙子;他的脚的颜色也是黄的,和泥土是一样的颜色。现在洗得特别干净,应该是一种很不踏实的感觉……就这样,教师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味出人物在特定情境之中内心的细微变化,避免了对人物和作品的平面分析。

(二)读出味道

作品中的人物和内涵是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语文教学就要让学生带着情感,在语言文字的反复品味和涵泳中,走进文字的内核,领悟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获得语感和美的享受,。那么,在一篇课文之中,哪些文字是值得品味、涵泳的呢?周颖老师的课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即以文本为据,从学生出发,诚如孙绍振先生说过的,“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却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在这一节课上,周颖老师十分重视让学生直接从文本中获得语言的感受,透过人物在语境中的一言一行,让学生在“一望而知”的情况下,体悟出“一无所知”之精妙,上出了语文课的味道。比如,课文中的“若有所失”一词,学生在阅读时都错过了,周老师就在这个词语上大做文章,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品出其中的“酸涩”之味来。原文是这样写的:“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感觉是不断深入的,先是“有一点迷茫的感觉”,接着是“他失去的是一种以前的快乐的生活,所以这个‘失’是失去以前的生活”,之后的感受是“他造好了台阶后也就失去了奋斗的目标,他非常茫然”。对学生品出的这些味道,教师并没有作正面的讲解,而是抛出了一个新的问题:“父亲九层台阶的新房子造好以后,他得到地位了吗?”以此引导学生直接进入作品主题的解读,“台阶”含义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安排,这堂课中还有很多,如“父亲老是说,‘我们家的台阶低!’这一句中的感叹号代表什么情感?”等等。对作品细节的品味,能够引发学生对作品的细腻感受,头脑里形成的形象就更加丰满了。

三、有序与无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水,孕育了苏州人平和温润的心态;滋养了苏州人风流儒雅的品性;造就了苏州人外柔内刚的骨格。苏州的语文教育,在这种文化性格的浸润下,也逐渐呈现出独特的文化个性。周颖老师的课如一条小溪般自然流淌,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在看似无序的自由之中彰显出课堂设计之美,体现了吴文化的宁静、从容、婉约、雅致。

在这节课上,教师似乎是很随意地跟着学生的思维走,教学活动始终是在轻松的交流中进行的。但细细辨来,便可发现,周颖老师对于两个重要的问题处理得很巧妙:一是教学内容的详略取舍,二是教学速度的快慢行止。《台阶》是一篇长文,用一课时教完颇有难度,周老师遵循的原则是重点突破、舍得放弃。让学生在课前提出问题,其实就是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集中精力解决学生最感困惑的那些问题。围绕着人物的五个问题便构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在看似很随意的导入环节,我们看到了周颖老师的匠心。

课堂上,教学速度的快慢行止也取决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该停顿、该行进,完全看学生的体验程度。课上,周老师的发问不多,寥寥几句,于不知不觉中点燃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更多了充分的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进程中,随着学生理解的不断深入,新的问题便会产生,周老师并不拘泥于原先的安排,而是停下脚步,细细探讨。比如,在讨论父亲建造台阶的原因时,周老师看出了学生理解的偏差,适时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父亲九层台阶的新房子造好以后,他得到地位了吗?”事实上,这个问题探讨清楚了,文本的意蕴也就水落石出了。周颖老师的“序”是什么?一是文本内在的逻辑顺序,也就是文脉;二是学生思维的展开和深入——这两者的结合,就形成了课堂教学的行程节奏。

小说阅读的过程是感受与品味的过程。教学中,我们不应该用理性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感受,更不能用贴标签的方式,简单地为作品中的人物下定义。在这方面,周颖老师的这节课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附:《台阶》课堂实录

师 同学们,把书打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单元第八课《台阶》。课前大家都预习过了。那么,我们这堂课首先要请同学提出你在阅读中的疑问,然后我们来共同探究。我想,让我们的同学提5~6个问题,然后再共同确定两个最有价值的问题来探讨。好,第一个举手的同学提问。

生 我的问题是:这篇文章为什么要以“台阶”为题?

师 为什么以“台阶”为题。(在PPT上记录)第二个问题?

生 我一共有3个问题。

师 讲最有价值的那一个。

生 最后一个自然段采用了自问自答的形式,我就想问,这种形式表达了文中“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师 好,请坐。(在PPT上记录)第三个问题?

生 我提出的问题是:“在第29自然段,‘一副若有所失的样子’是什么意思?”

师 第29段,“父亲若有所失”是什么意思,好,我记住了,等一下,我一起记录。后面的同学?

生 我提的问题是:“第六自然段,‘我们家的台阶低!’为什么要用感叹号?”

师 “我们家的台阶低!”为什么用感叹号。(在PPT上记录)好,再有两个问题。

生 第5自然段中,为何父亲说洗了一次脚,踩在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师 为什么洗干净了脚像踩在棉花上一样,是不是这个问题?

生 在第21自然段中,为什么父亲不敢放鞭炮?

师 (在PPT上记录)不敢放鞭炮。

生 为什么作者在描写父亲造新屋的过程中要着重描写造台阶?

师 为什么作者描写父亲造新屋的时候要写父亲怎么造台阶?(在PPT上记录)好,共7个问题,大家选两个。你觉得我们

这堂课上,哪两个问题需要重点讨论?大家一起说说看。(学生七嘴八舌,其中对于第三个、第五个、第六个、第七个问题的呼声较高。)

三、五、六、七都有,那我们请班长来决定一下,哪个是班长?你选哪两个?

生 我觉得可以选六。

师 还有一个呢,两个的话?

生 两个的话,我觉得三和六。

师 三和六,好,我们请语文课代表来说一下。

生 我觉得可以选三和二。

师 “最后一段表达了什么感情”;“第29段,为什么父亲若有所失”;“为什么不敢放鞭炮”,二、三、六这3个问题是大家确定研究的问题。老师在课前也提了两个问题,(PPT展示)一是“文中对父亲的描写刻画哪一段文字最能打动你?请你说说父亲是个怎样的农民”。二是“三层台阶的生活和九层台阶的生活,父亲知足吗?快乐吗”。好,我们一起来研究这5个问题。当你准备问题的答案的时候,你可以写两个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在你的书上。(学生讨论。)

生 我可以回答老师的“文中对父亲的描写刻画哪一段文字最能打动你”那个问题。最能打动我的是第22段中,“泥水匠说大约有三百五十斤吧,父亲说不到三百斤。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我觉得这句话能充分表现出父亲那种倔强的性格,就是那种非常倔强的农民性格,不服输。

师 倔强,不服输。(板书:倔强。)

生 我回答的问题也是“文中对父亲的描写刻画哪一段文字最能打动你”。

师 好,你说。

生 第5段,“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沙啦沙啦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这段话写出了父亲是一个勤劳的农民。

师 勤劳的农民。怎么理解“勤劳”?(板书:勤劳。)

生 因为他干了很多活的话,脚底堆积的都是泥沙。

师 都洗出了泥沙。那么刚才还有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思考呢?“为什么洗干净了脚像踩在棉花上一样?”

生 上文说他经常在河里洗,他很少在家里面用热水洗,所以他就会觉得有点不适应,但是又会觉得很舒服、很轻松,所以像踩在棉花上,软绵绵的。

师 你觉得“像踩在棉花上”是不适应,平常从来没有把脚洗干净过,这次洗干净了,很舒服,然后就“软绵绵的”。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生 我觉得他的踩在棉花上的感觉可能是一种对于家,还有自己的妻子为自己洗脚的亲切感。感觉到家人对自己的爱。

师 好,“像踩在棉花上”是感觉到家人对自己的爱,还有吗?

生 我觉得这个其实也是可以表现出他的勤劳,因为从前面可以看出来父亲一年四季都是在工作的,过年期间洗脚,代表他闲下来了,没事可做的他反而感觉非常不适应。

师 不适应,能换一个词吗?

生 他闲下来了,不去工作了,感觉到不安。

师 不安,还有吗?心里头的感觉还有不安,好,你来说说看。

生 我觉得应该是从侧面写出了、父亲是一个真正的、朴实的农民,他是属于大地的,所以他的脚的颜色也是黄的,和泥土是一样的颜色。他是一个真正的农民,属于泥土。

师 属于泥土,所以,脚洗得特别干净时,他心里什么感受呢?

生 应该是一种很不踏实的感觉。

师 很不踏实的感觉,说得好!我们综合起来:有一种舒服感,他感受到家人对他的爱,耐心给他洗、刷;但是他是属于大地的,他是一位农民,这个脚太干净了,踩在石板上反而有点不踏实。是不是这样啊?好,请同学再来说,你有什么思考。

生 我想回答第二个问题,请大家看第八段,上面说到“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说明了父亲非常羡慕别人家的高台阶,所以他内心也是非常不快乐的。然后再请大家看第32段,“怎么了呢,父亲老了”。由于父亲大半辈子为了积累这些财富却没有时间享用,所以父亲不会很快乐。

师 那么,你再扼要地说一下,三层台阶时他怎么样?满足不满足?

生 不满足。

师 快乐不快乐?

生 因为他羡慕别人台阶高,所以不会很快乐。

师 不会很快乐。那么,九层台阶的时候,他满足不满足?

生 不满足。

师 快乐不快乐?

生 不快乐。

师 那么,从三层台阶到九层台阶,他一直是不满足、不快乐的,是不是这个意思啊?

生 在三层台阶到九层台阶这个财富积累的过程中,由于他有奋斗的目标,所以他会很快乐;而真正到九层台阶的时候,由于他没有时间去享用他的财富,他不会快乐。

师 好,没有时间享用。很好,请坐。刚才这位同学举手了是吧?好,你说。

生 说父亲在三层台阶时生活不快乐,我有一点反对。

师 那你的观点是什么?

生 我的观点是:他在有三层台阶的时候虽然有点不满足,羡慕别人有高台阶,但是他在台阶上的生活是非常快乐的。

师 哪里可以见得?

生 第14段,“父亲会习惯性地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可以看出那个青石板带给他的就是可以敲烟的便利,然后还有就是他砌好青石板之后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上面玩耍。

师 在第几段?

生 在第4段。他看到孩子在玩耍和妻子在工作,或许会觉得很满足。

师 就是他的孩子、他的妻子在青石板三层台阶上的一种生活,一种玩耍,一种工作,是种怎样的生活?

生 是一种很安定祥和的生活。

生 我想对他作一点补充。有三层台阶的时候,他确实是不满足的,因为他很羡慕人家,说别人地位高什么的,但他同时又是很快乐的,因为他享受到了一家人的幸福安乐。到九层台阶的时候他也是不满足的,因为他已经享受不到三层台阶给他的那种便利、那种方便、那种安定祥和,所以九层台阶的时候他是不快乐的,这可以从第29段中“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看出来。

师 从这个地方看,他好像并不快乐是不是啊?好,刚才有个同学问的那个关于“若有所失”的问题,你有没有思考过呢?

生 我觉得他在这里就是表达了有点迷茫的感觉。

师 对什么感到迷茫?

生 就是他已经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

师 好,请坐,这位同学认为,九层台阶的新房子造好以后,父亲已经不知道再要什么了,所以他“若有所失”。好,你来。生我觉得父亲之所以“若有所失”,是因为一开始家里是三层的青石板台阶,他在上面有一种自在、随和的生活,但到了后来,有了九层台阶,他的一家人都不太方便,虽然他达到了自己原来羡慕别人有高台阶、高地位的目的,但是到了后来,他失去了一开始他本来所拥有的祥和的生活。

师 所以,他——

生 他若有所失。

师 你觉得他失去的是一种以前的快乐的生活,所以这个“失”是失去以前的生活。“若有所失”,跟前面同学讲的“没有追求目标”还有一点不一样啊。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 我觉得他“若有所失”,是因为当他们家有了九层台阶之后,他拥有了之前向往的那种生活,但问题是他没有了当初一家三口在台阶上面工作、玩耍的感觉了,他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那种快乐,他现在有的只是他希望得到的那九层台阶而已。

师 希望得到的那九层台阶而已。好,这位同学说。

生 我觉得他失去的也是自己的理想,因为在三层台阶的时候,他就一直想为家里面有九层台阶而努力,他的每一天都是过得很充实的,然而到了九层台阶以后,他也就失去了他自己的目标,他非常茫然,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师 他的理想就是九层台阶?他的理想是什么?父亲大半辈子追求的是有一个九层台阶的新房子,他得到了九层台阶,你却说他失去了理想?

生 我觉得他失去的应该还有他幸福的家庭,就是说像其他同学说的,他的家庭在三层台阶的时候就是非常非常地幸福。生我不同意她的观点,因为父亲的美满幸福生活并没有改变。大家可以看第27段,仔细看一下,他的夫人还是可以在门槛上工作的,就是像普通的妇女一样做她们该做的事情,因为最后一句话说“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而前面又说坐到门槛上去,而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就说明他们依然可以在上面谈笑玩耍,可是他是失去了自己的目标,他没有事情干,他没有目标去奋斗,所以他“若有所失”。

师 父亲的目标、理想是什么?书上怎么说的?父亲他一辈子想做的事是什么?你说说看。

生 我觉得父亲一辈子的目标就是想拥有一个九层台阶的新屋,然后让家庭变得更加富足。

师 让家庭变得更加富足、美满,你有依据吗?

生 因为他看到别人家拥有那种高台阶的房子,他自己很羡慕,也想拥有。从第9段可以看出来。这段说的是“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这一段表达了父亲要造台阶的起因,是因为他希望自己的后半生 能够变得拥有这样一个新屋,能够有地位,直起腰板。

师 能够有地位,能够直起腰板。对不对?文章中并没有讲到造房子为了富裕,是为了什么?台阶高意味着什么?

(齐)地位高。

地位高,父亲要有地位,要让别人看得起,那么,我就问大家一个问题。九层、台阶的新房子造好以后,父亲得到地位了吗?(学生思考。)

大家尊重父亲了吗?找找看,再读读文章。(学

生看书、思考。教师 板书:得到尊重了吗?有地位了吗?)

师 如果有,在文章里面找出来。如果依然没有得到尊重,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生 我觉得父亲是有地位的。

师 嗯,哪里?

生 因为从第27段可以看出来,“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从“见到”这两个字可以看出来。

师 好,你来揣摩一下,为什么“见到父亲就打招呼”,可以看出父亲有地位了呢?

因为……因为父亲他坐在台阶上。

师 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这就代表父亲有地位啦?这个“见到”是不是有独特的含义?

生 因为父亲是坐在一个九层的台阶上,根据村子里面的习俗,坐在高台阶上的人的地位会很高,所有人都会愿意跟他交往,跟他做朋友。还有后面那个人,打招呼说“晌午饭吃了吗”,从这里看出来,那个人是有事没事就问一句,其实并不是专程来找父亲的,只是路过时看到他了。

师 那么,“晌午饭吃过了吗”是那个人有事没事地问一句,并不是真正地要交流什么。那么,你的观点是,父亲得到了尊重,还是没有得到尊重?

生 我的观点就是:父亲得到了尊重。(其他学生笑。)

师 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生 我认为父亲是还没有得到太大的地位,因为在农村,如果是很熟的人的话,见面就会打招呼的。

师 你认为这个打招呼并没有特殊的意义,见面就会打招呼对不对?那么,九层台阶造好以后,父亲有没有得到尊重,有没有地位?

生 父亲没有得到地位。

师 没有得到地位。为什么呢?不是有了九层台阶大家就会尊重他,他们家的地位就会高吗?

生 父亲应该是得到了别人的尊重,然后让别人认为他自己有地位。但是,请大家看第9段,“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了一辈子”,说明他在内心就是觉得自己还是个农民,所以他自己心中认为自己一点地位都没有。

师 那么,这个九层台阶的新房子造好以后,父亲对自己的身份,有没有一种新的认识?你说他还是个农民,对他的身份的认同有没有一个变化?

生 没有。

师 没有变化,他认为自己还是个农民,所以,他也没有觉得地位高,是吧?

生 我觉得父亲应该是在别人的眼里已经得到了尊重。大家看第27段,从“见到父亲就打招呼”来说,“就”,因为假如说是平常的乡邻之间打招呼的话,不需要加上“就”这个字。

师 好,就是一个“就”字,就是说,肯定是有点地位了是吧?

生 但是我又觉得,在父亲的心里面,其实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地位提高了。

师 为什么?

因为父亲在别人第一次跟他打了招呼以后,他第二次坐的台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因为他觉得坐得高了之后和别人打招呼不自在。

师 觉得不自在,第二次坐的时候就比上一 次低了一级。

生 然后他又一级一级往下挪。这说明他从心里面,还是更希望自己做一个真正的、朴实的农民,而不是一个像他所向往的那种九层台阶的

生 活,要不然他就会觉得坐在最高的一层台阶上面非常舒服,因为他已经得到别人的羡慕以及尊重。

师 好,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就是大家现在很纠结的那句话:“见到父亲就打招呼”。我们一起把这一段读一下好不好?

生 (齐读)“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经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师 父亲肯定是不自在,他不习惯于九层的高台阶,一级一级往下挪,一直是要坐到最后一级甚至是坐到门槛上去。那么,父亲有没有受到别人的尊重呢?“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这句话有没有特殊的意思?“见到父亲就打招呼”,如果把它重读的话,这句话有没有特殊的意味?如果说我们不重读,就是:“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经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如果这样读,你有没有听出独特的意味?

生 没有。

师 没有。就是刚才有同学讲的——家常邻里的聊家常,对不对?父亲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地位,那我再追问——为什么?不是九层台阶已经造好了吗?前面有一段文字“父亲老是说,我们家的台阶低!”用了感叹号,这个感叹号代表什么情感?

生 用感叹号的话,就是父亲对现在的三层台阶表现出一种不满。

师 不满。

生 他在九层台阶时感到有地位,是因为九层台阶只是一个象征。

师 象征什么?

生 象征他的那个地位高,而不是真正的地位高。

师 那么,真正的地位很高要怎么样呢?他不是造好九层台阶了吗?

比如他当了官。

师 当了官就地位高?第8段有人讲,“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生 我觉得他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首先,这句话就是乡邻们的一个戏称而已。

师 是戏称台阶高?

生 然后,他建造了台阶后,并没有真正地改变他的地位。

生 他只是想以这种台阶来安慰自己,觉得自己有地位了。

师 但是,这高台阶造好以后,有没有给父亲带来安慰?

生 没有。父亲达到了他所想要的,就是那个台阶建好了,父亲的寄托也达到了,可是他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地位。所以,台阶造好了并没有给他带来满足。

师 台阶造好了并没有满足他。也就是说,这里面有一个因果关系,是有了地位,人家就说什么?“你们家的台阶高”,换过来讲,如果你造了一个高台阶的大房子,人家是不是就马上说,你就有地位啦?(学

生 摇头。)

师 不是。好,我们看看,还有哪些问题呢?父亲是个怎样的农民?除了倔强、勤劳,还有没有其他性格特点?

生 第16段,“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的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这里写出了父亲的坚持不懈,为梦想不断奋斗。

师 坚持不懈,为自己的梦想不断奋斗。很好!还有吗?

生 第15段,“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我觉得这两句话体现了父亲吃苦耐劳的精神。

师 吃苦耐劳。

我认为父亲是一个憨厚朴实的人。

师 憨厚朴实。

生 第21段,“他仿佛觉得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师 嗯,很朴实,是吧?还有几个问题,我们没有探讨,刚才提问的同学能不能自己来回答一下?《板书:朴实、坚持不懈。)

生 我觉得,从父亲不敢放鞭炮也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非常朴实的农民,他有一点点害羞,因为他不希望自己在放鞭炮的时候,被许多目光注视着。因为就算他没有放鞭炮,他也已经觉得有目光注视着他。他感觉到非常不自然了。

师 所以后来他坐在高台阶上时觉得不习惯了,他是朴素的农民,并不习惯被人注视。好,这个问题解决了吧?再来看看最后一段表达什么感情?

生 最后一段说父亲老了,从第16段可以看出,父亲为了造这个台阶,准备了大半辈子,父亲在年龄上就已经老了。

师 父亲真的老了,在年龄上。

生 父亲在搬以前那个台阶的青石板的时候腰闪到了,而腰闪了之后他就变得有点独来独往,偶尔才会出去一趟,也不愿意找别人聊聊。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父亲的心也老了。

师 心也老了。心老了,你说是独来独往,不愿意出去,和别人聊。他为什么变得独来独往,不愿意和别人聊的呢?

生 可能就是因为父亲造了这个九层台阶,发现自己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那种地位。

师 对,没有得到自己原来想要的地位,没有得到那种他所盼望的整个家的地位的改变。台阶低,地位低,不满足,但是,母亲在门槛上干活,“我”在台阶上玩耍,父亲在台阶上休息洗脚,

生 活很自在,很快乐。是不是这样?九层台阶的时候,父亲其实也有瞬间的满足,比如,“他按了按台阶说‘硬了硬了”“‘敲了敲,说实了实了”“踩了踩,说全冻牢了”。但是,坐在台阶上父亲感到不自在,挑担闪了腰,“头发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

生 机”“自言自语这人怎么了”……所以,父亲并不快乐。刚才那位同学也讲了,就是说,父亲的心也有点老了,追求了大半辈子的东西,并没有实现。其实,老

师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刚才你们也问了,文章为什么取名为“台阶”,而不是“房子”呢?

生 首先,我认为,台阶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师 线索。

生 而且,台阶其实也寄托了父亲的理想。

师 父亲的理想。

生 我也是觉得这个台阶是全文的线索。全文写的那个三层的低台阶和九层的高台阶就完全是围绕“台阶”的,后来所写的一些事情也是跟台阶有关的。

师 好,最后一个机会,哪个再来说一下,为什么以“台阶”为题?

生 我认为,父亲忙碌的一

生 ,就是为了台阶,就是为了造一个高一点的台阶。

师 但是怎么样呢?

生 但是没有如愿以偿。虽然台阶造好了,但是自己想要得到的地位没有得到。

没有得到。其实我觉得,父亲大半辈子用来追求一个高台阶的新房子,房子造好了,他并不快乐,反过来,或者透彻地讲,父亲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其实,父亲的这个形象,是不是他一个人的经历?还是说,他具有普遍的共性?中国有许多像父亲这样的农民,一辈子想改变自己的地位,但最终都改变不了。是不是这样?好,今天就上到这里。下课。(该课堂实录由执教者周颖老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