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校团组织枢纽作用的思考

  • 投稿旧集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853次
  • 评分4
  • 27
  • 0

黄晓琳

摘要:当前,随着各式新型学生组织不断涌现、学生群体诉求日益多样化等新情况的涌现,高校团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从一个理念、两个转变、三个平台的角度为高校团组织向“枢纽型组织”转变进行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团组织;枢纽型作用;探索思考

中国共青团是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团组织担负着配合党组织做好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任,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牢记使命、锐意进取,拓展服务管理青年学生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自身影响力和凝聚力,团结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把智慧和力量聚集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一、新时期高校团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一直以来,高校团组织按照总体部署、结合学院学生专业学习特点和学生自身优势创造性开展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团组织重点在团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课外科研、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方面,发挥优势,引领学生成长。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高校团组织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

1.团组织自身的发展瓶颈

过去,团组织是进步青年的聚集基地,对青年思想道德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如今,高校普遍出现“全民皆团”的现象。以我院为例,目前共有团员2023人,团员干部277人,团员、团干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群体。按理说“全民皆团”的现象理论上能促进团工作的更好进行,但实际上仍有部分团员参加活动不主动,缺乏热情。从反馈意见来看,团的活动未能充分满足团员日益增长的心理需要。究其原因是团组织举办的上述活动大都是团委干部策划准备以后,再通过各团支部传达给团员,带有“我策划、你参与”这样的被动性。由于事先没有对活动设定明确的参与者,没有进行广泛的调研咨询,少了“想团员所想”,造成部分团员对团组织的活动不感兴趣。

2.新型学生组织不断涌现

过去,校园学生组织单一,团组织因为与党组织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离的政治联系,团的角色就是党的助手,先进青年自觉追求归属于团组织。但如今各类校级院级学生组织兴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我院为例,近年来涌现出骐骥社、演讲与沟通协会、文学报、文苑、读书会、书法协会、红十字会等学生组织,这些学生组织的兴起,在团组织以外出现了“再组织化”,与团组织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关系,不可避免地削弱团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3.学生群体诉求日益多元

团组织是具有强烈精神信仰和爱心奉献的先进青年聚集基地,团组织注重对先进青年的人格塑造,通过正确的理念、信仰对他们加以引导。一直以来,团员对组织的归属感、认可度较高,对自身团员身份的意识也较强,结自己的言行有着严格的要求。但随着当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传媒的广泛普及,社会多元意识形态也日趋突出。青年的价值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他们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行动更加大胆,个人需求更加多元化。相应地,他们对所聚集组织的要求和选择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已成为团组织当前迫切的任务。

二、推动团组织向“枢纽型组织”转变的对策思考

“枢纽型”组织首先是由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的,指的是“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的组织具有政治上的桥梁纽带、业务上的龙头引领,服务上的骨干主管作用的大型组织”。枢纽型组织既不是靠上级一声指令能够存在的,也不是通过自我授权能够存在的,它需要广泛的认可。当前共青团工作的核心,就是要落实中央对共青团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不断增强工作的影响力,增强党对青年的凝聚力,增强青年对党的向心力,这样就需要把高校团组织打造现代的枢纽型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类学生组织共同做好新时期的学生工作。面对当前的新形势,高校团组织只有始终秉承不断创新的精神,拿出勇气和智慧,不断推进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积极探索“一个理念、二个转变、三个平台”的工作模式,努力克服和应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

1.坚持一个理念

坚持用“中国梦”团结和引领青年学生奋力前行。具体来说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组织和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梦、民族梦、国家梦融合在一起,用国家梦引领民族梦,民族梦连着个人梦,每个人的梦都要给力于国家梦,最终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2.实现两个转变

实现从服务团员青年为主向服务全体学生并重转变,从服务团员个体为主向服务学生团体并重转变。目前团组织服务的重点对象大多局限于团员青年,我院团委共分设书记处、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实践部、学艺部、科技部、调研部、网信部等常规部门,并将书法协会、读书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红十字会这四个新兴青年组织归纳在内。在团组织之外有文苑、文学报、骐骥社、演讲与沟通协会等其他学生组织,它们处于独立组织状态。以往,团委对组织架构中的部门和组织,提供相对较多的服务,而对团组织架构之外的组织,提供的服务相对较少,造成了团组织的影响力覆盖不够全面的现象。新形势下,团组织应进一步扩大自身的服务范围,将触角由团员青年进一步伸向广大青年学生以及各类学生组织,将“先进性”与“群体性”更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团组织“龙头”的引领作用,吹响集结号,主动联系、服务其他各类青年组织,搭建有效的平台加强彼此的联系沟通,进一步提升团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3.打造三个平台

(1)双向融入平台。双向融入是指团组织与其他学生组织之间干部交互任职的一种制度安排。优秀的团干部可以把团组织的思想、旨意更好地传达到其他组织之中,进而影响和引领参与该组织的青年学生的思想。同样,团组织亦可将其他组织的优秀干部吸纳入内,通过他们作为桥梁,利用团组织的优势去扶持、帮助这些组织的发展,从而达到团结和影响全体学生的目的。只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团组织与其他学生组织的双向融入制度,增强学生组织之间核心力量的融合,才能产生“1+1>2”的惊人效果,才能有效拓宽团组织对全体学生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2)人才聚集平台。“打铁先要自身硬”,团委自身足够优秀,才能打造平台,吸引优秀人才聚集。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先生曾提出了人的一种常规存在形态:“100人中,总会有1个人是愿意站起来帮大家组织的,有4-5人是会跟随第一个人来来组织的,有70人是看到别人组织便被吸引过来看热闹,剩余的人则是喜欢说风凉话或者破坏捣乱的。”据此原则,团组织应将群体中关键的人才网罗起来,并通过团校培训、青年组织嘉年华、青年人才交流会、组织骨干培训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优秀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促进信息互通、经验交流,实现彼此帮助、共同发展,让优秀人才看到团组织的优势,自动靠拢到团旗下发挥正能量。

(3)幸福关怀平台。有别于社会上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类组织,高校团组织的形成根源是组织内部人员在信念或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共同性,维系组织的是青年内心对党、团的信仰与追求,他们对组织的付出是无私的、不要求物质上的回报。团组织的任务是启蒙、普及、传播幸福知识,传递幸福文化,通过各种形式把幸福的观念内化于心、净化心灵。有爱才有家,有爱才有奋斗的动力,团组织内部要形成幸福关怀平台,通过全团干部出游、冬至饺子宴、生日送祝福等团建活动,将团组织紧紧凝聚成为一个有爱的整体,提升青年学生对团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2]杨猛.解析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J].青春岁月.2013.

[3]冯志明.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浅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1.

[4]冯奎.论高校共青团建设的社会化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1999.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