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大学手机强迫症与社会环境间的相关性分析

  • 投稿伟大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184次
  • 评分4
  • 45
  • 0

陈婉莹1 杭荣华2

(1.皖南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2.皖南医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安徽 芜湖 241002)

【摘要】目的:研究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探讨手机强迫症与社会环境因素间的相关性,为预防和早期干预手机强迫症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以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家庭功能量表(FDA)对某校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Statistics Base 17. 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大学生手机强迫症与社会环境间的相关性。结果:200份问卷中,收回问卷189份,有效问卷172份,有效率为91.01%。在有效的172份问卷中,中重度手机强迫症81.98%(141/172),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均无差异。手机强迫症者社会支持所得总分为(36.9235±4.7293),客观支持分为( 7.3235 ± 1.92647) ,主观支持均分为( 21.5412 ±3.36552 ) ,对支持利用度分为(7.8588 ±1.53579),与中国常模比较得分偏高,但无统计学意义。手机强迫症者与家庭功能量表中的沟通、角色、情感反应三个因子呈显著相关,其中以家庭沟通为主要因素。存在手机强迫症的大学生家庭功能在上述四个方面低于正常使用手机的大学生。 结论:大学生手机强迫症率较高,性别、年龄、专业和社会支持与手机强迫症倾向无密切关系,家庭功能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的手机强迫症状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手机依赖;社会支持;家庭功能

基金项目:2013年皖南医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项(WK2013S27);201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840005);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南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心项目(皖教秘科[2013]1号)。

作者简介:陈婉莹(1991—),女,皖南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2011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

近年来,随着通用技术的发展进而通讯设备的普及,使得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拥有手机和使用手机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现象,也是信息时代的象征。在手机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不健康使用手机带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青少年易于接受新事物而心理发育不成熟,更易受到负面影响。国内外专家认为部分人对手机已经产生了严重的依赖[5-8],在无法使用手机或忘记携带手机时,常会出现情绪化的极端变化,如烦躁不安、言语低俗、情绪低落、抑郁寡欢等,并将此称为手机强迫症[18-19]。但手机强迫症在国内没有受到广泛重视,关于这方面的系统研究也不多,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及手机强迫症的报道更少。其中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手机使用与依赖的现状调查研究,对手机强迫症心理、社会及家庭因素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将对大学生手机强迫症与社会环境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指导学生健康使用手机,预防手机强迫症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安徽地区某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89份,回收率为94.5%,其中有效问卷172份,有效率为91.01%。其中男生48人(27.9%),女生124人(72.1%);一年级33人(19.2%),二年级78人(45.3%),三年级59人(34.3%),四年级2人(1.2%)。

1.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200个大学生进行匿名调查,正式调查前选取20人进行预调查以修改完善调查表,删除多余条目,修改易误解的条目,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手机使用情况、社会支持情况及家庭功能情况等。

1.3手机强迫症诊断标准

参照Young问卷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40-60分为轻度网络成瘾;60-80分为中度网络成瘾;80-100分为重度网络成瘾[25];以及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郑毅教授关于大学生手机强迫症的描述,并结合相关研究,来判定手机强迫症倾向。

1.4社会支持量表(SSRS)

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26],该量表共10 个条目,记录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及社会支持总分,分数越高,说明社会支持越好。

1.5家庭功能量表(FAD)

采用刘培毅、何慕陶修订的“家庭功能评定量表”( FAD )中文版[26]。该量表测定家庭系统6个方面的功能: 问题解决、家庭沟通、角色分工、情感反应、情感投入和行为控制。 问题解决:得分越低的家庭,其问题解决能力越好,反之,则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差。家庭沟通:得分越低,家庭的信息交流越清楚、直接。角色分工:得分越低,表明家庭成员完成家庭任务越好。情感反应:得分越低,表明家庭氛围越和谐。情感投入:得分越低,表明家庭成员间相互关注的程度越高。行为控制得分越低,表明家庭成员应对问题的能力越强。

1.6统计分析

有效问卷经核实后统一编码,双重录入便检错,建立EPDATA数据库。数值变量资料以X±s表示;分类变量资料已百分比表示;并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手机强迫症状况

在调查的172份有效问卷中,有98.8%(170/172)的学生存在手机强迫症状况,其中无手机强迫症者2人(2/172=1.2%),且均为女生,轻度手机强迫症者有29人(29/172=16.9%),中度手机强迫症者127人(127/172=73.8%),重度手机强迫症者14人(14/172=8.1%)。本研究以中、重度手机强迫症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女生有中、重度手机强迫症状况者人101人(101/125=80.80%),男生有中、重度手机强迫症者40人(40/47=85.11%),非参数检验统计量Mann-Whitney U 为2839.5,P=0.545。一年级33人(33/172=19.2%),二年级78人(45.3%),三年级59人(34.3%),四年级2人(1.2%),P=0.164>0.05。各专业间方差分析得F=1.995,P=0.037>0.01。综上,不同性别、年级、专业间学生手机强迫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表1不同年级专业手机强迫症程度率的比较

2.2社会支持(SSRS)与手机强迫症的关系

手机依赖者社会支持所得总分为(36.9235±4.7293),客观支持分为( 7.3235 ± 1.92647) ,主观支持均分为( 21.5412 ±3.36552 ) ,对支持利用度分为(7.8588 ±1.53579),[15]与中国常模总分(34.56 ± 3.73)比较得分偏高 。而相关分析得社会支持与手机强迫症间无相关关系。结果见表2。

2.3家庭功能量表(FAD)与手机强迫症间的关系

家庭功能量表中沟通、角色、情感反应三个因素与手机强迫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结果见表3。

2.4家庭功能量表对手机强迫症的多元回归分析

将家庭功能量表中的沟通、角色、情感反应3个因子作为预测变量纳入回归模型(因问题解决、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3个因子与手机强迫症相关不显著,故在回归分析是预测变量不包含着3项因子)采用Enter进入方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表3家庭功能状况与社会支持状况间的相关性(r值)

结果表明,以家庭功能的3个因子作为预测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总体效应显著(F = 23.235, P<0.01),其中家庭沟通与手机强迫症的关系最为密切。

3讨论

3.1某高校大学生手机强迫症状况

手机已成为在校大学生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由此而导致的手机强迫症也已经出现流行趋势。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存在手机强迫症状况,其中中度手机强迫症者所占比例最大。该研究发现手机的过度使用,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如手指酸软不灵活、头晕头痛和失眠等,严重者会导致焦虑、抑郁、人格障碍等精神心理问题。同时研究还显示性别、年级和专业对手机的强迫症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手机强迫症存在普遍现象。因而,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对此引起高度重视。

3.2大学生手机强迫症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人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的环境背景下,每个个体都希望获取良好的社会支持,从而来降低压力感、提高适应力,促进身心健康,而如何获取社会的支持,每个个体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手机作为获取社会支持的一个重要工具,有手机强迫症的大学生往往会大量使用手机短信、微信或电话等来维系与家人、朋友、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无手机强迫症的大学生更喜欢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其获取社会支持的手段便更加多样化。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后者所建立起来的社会支持网络更为稳定、健康。本研究的结果提示大学生的手机强迫症与社会支持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可能是由于样本量较小或者其他心理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所致,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扩大样本,剔除其他干扰因素后进一步研究。

3.3大学生手机强迫症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研究表明家庭功能量表中沟通、角色、情感反应3个因子与手机强迫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意味着存在手机强迫症倾向的学生家庭内的沟通与交流、家庭成员的角色分工、家庭成员彼此间的情感反应都存在功能发挥不良的问题。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家庭沟通与大学生手机强迫症的关系最为密切。

沟通即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如在家庭中子女能否对父母直接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和意思,父母能否让子女表达看法并合理接受。沟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家庭成员越是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越是愿意与外界和环境接触,环境适应力越好,越是能够融入到自然和生活环境中,那么对手机等媒介的依赖程度就会大大降低。若在家庭中形成不善于沟通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将直接会影响大学生与同学、朋友、老师等的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想法和情绪的关注,而只停留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与他人和外界直接的接触,那么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便会大大提高。沟通作为家庭功能量表的第一个分析因子,其在家庭中的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也进一步表明,家庭沟通与大学生手机强迫症的关系最为密切。

角色即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状况,如有父母、子女等角色,其在家庭中所承担的责任也会有所不同,父母作为家庭的主体力量,他们不仅要赡养老人还要教育扶养下一代,因而其角色的行为对家庭中的孩子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父母们若是能很好的完成角色的任务、承担角色的责任,对子女的行为方式的培养会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大学生的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就会得到很好的缓解;反之,则会加强大学生的手机强迫症状况。

情感反应即评价家庭成员对刺激的情感反应程度,包括生理、行为和心理的反应。当家庭环境中存在某些不和谐的情况时,如父母之间的争吵、打闹等都会引起孩子敏感心理的产生,他们便会更多的沉浸于自己的情感世界,不愿与外界接触、交流,因此会更多的依赖于手机。

因而在家庭生活中这3个方面的功能需要家长和子女通过彼此间的互动和深度交流来实现,相关研究发现,父母的适度卷入对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具有明显的负向预测作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学生网络成瘾相关, 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易于使初中生网络成瘾。由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及本研究可推断,家庭功能是影响大学生手机强迫症的社会环境因素,其中家庭沟通、角色和情感反应与大学生手机强迫症显著相关,以家庭沟通为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手机强迫症已经在我国大部分大学生中显现,家庭功能对大学生手机强迫症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改善家庭功能状况至关重要。因而学校、社会,尤其是家庭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教育和宣传,让学生认识到手机强迫症对学习生活带来的危害,帮助大学生形成合理、科学的手机使用态度和习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D IXIT S, SHUKLA H, BHAGWAT A, et a l. A Study to Evaluate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mong Students of a Medical College and Associated Hospital of Central India [J].Indian J Community Med, 2010,35 (2):339-341.

[2]SANCH EZ-MARTNEZ M, OTERO A.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ellphone use in adolescents in the comm unity of Mad rid ( Spain) [J].C y b er psycho l Behave, 2009,12(2):131-137.

[3]HA JH, CH IN B, PARK DH,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excessive cellular phone use in Korean adolescents [J].C y be r psychol Behave,2008,11(6):783- 784.

[4]HALAYEM S, NOU IRA O, BOURGOU S, e t a l. The mobile: a new addiction upon adolescents[J].Tun is M ed,2010,88(8):593-596.

[5]王芳,李然,路雅,等.山西大学本科生手机依赖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5):381-384.

[6]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症[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2):138-139.

[7]梁娜,杨烁.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J].东南传播,2009(3):99-101.

[8]冯晓平.大学生社会资本扩张大学生手机热之理性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3):152-154.

[9]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34-38.

[10]书铭,颜美艳.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及对策[J].江西教育:管理版,2009(z1):49-50

[11]毕玉,苏文亮,孙雅峰,等.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行为特点的在线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2):170-172

[12]童辉杰.常见心理障碍评估与治疗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25.

[13]徐成芳,顾林.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J].学理论,2011(32).

[14]刘荣星.大学生患上手机依赖症[J].记者观察(上半月),2010(12).

[15]刘翯,杨东泉,宋雁鸿,阮俊,郑万明,周媛,张开菊,赵红,汪菊琳.400名医护人员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试结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报,2011(10).

[16]王小辉.中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社会支持、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M].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7]陆润泽,孔青,张慧,等.泰安市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泰安:泰山学院学报,2013.

[18]黄裕华,邱奕文,李芬芳.某校大学生手机强迫心理状态与心理压力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校医期刊,2011.

[19]谢冰,大学生强迫症与现况调查及SAPAP3基因多态性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0]徐华,吴玄娜,兰彦婷,陈英和.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

[21]刘红,王洪礼.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

[22]刘翯,杨东泉,宋雁鸿,阮俊,郑万明,周媛,张开菊,赵红,汪菊琳.400名医护人员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试结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报,2011(10).

[23]雷雳,李宏利.青少年的时间透视、人际卷入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36(4):86-90.

[24]邹云飞,邹云青,姚应水.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症的横断面调查[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1)

[25]刘惠军,樊励方,国雪利.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9,7(7)

[2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责任编辑: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