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特殊教育学校对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11-20
  • 阅读量134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常规教育学校与特殊教育学校共同组建新时期教育教学体系,满足儿童学习需求,帮助儿童掌握更多终身受用的知识及技能,对于特殊教育学校来讲,其育人任务更加艰巨,主要源于有些儿童由于智力较低,属于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极差,需要教师给予耐心引导、实时关爱、方法创新,确保中重度智障儿童可以身心健康成长,本文通过分析特殊教育学校对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方略,以期累积特殊教育经验,为提升中重度智障儿童教育水准提供依据。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培养


  伴随我国教育事业良性发展,特殊教育学校教育体系、教育资源、教育对象随之发生变化,中重度智障儿童数量不断增多,徒增特殊教育压力,这就需要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引导、康复训练有机配合,然而当前与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培养方略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加之每所学校教育條件、教育理念、生源特点不尽相同,未能形成具有指向性的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培养机制,这也为本次研究创造条件。基于此,为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分析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培养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家校联动,完善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培育体系


  通过总结以往特殊教育学校育儿经验可知,若想提升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学校需与家庭建立良好的沟通、协作育儿关系,将学校训练与家庭康复融合在一起,打造统一、高效育儿环境。为提高家校联动育儿质量,完善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培育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设施齐全。当前社会各界对特殊教育关注度极高,并积极为特殊教育学校提供援助,使学校的教学设备处于不断更新优化状态,然而家庭中却鲜少配备教育设施,使有些康复训练任务无法在家中完成,影响家校联动育儿成效,为此学校应引导家长采办必备教育设备,有经济困难的家庭学校应给予帮助,确保家庭与学校教育氛围一致,为中重度智障儿童打造良好的生活能力培育环境奠定基础;二是制定育儿标准。有些家长因不明晰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培育标准,主观降低训练难度,弱化训练成效,影响其能力培育结果,无法落实育儿目标,为此特殊教育学校应制定统一、高效育儿标准,确保家长端正育儿态度,提高育儿能力,为发挥特殊教育能效奠定基础;三是开设家政训练康复课程。特殊教育学校需根据“家校联动”教育标准,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以提升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为先导,编设家政训练康复课程,并组织家长积极学习,继而将家长拉入育儿队伍中,提高中重度智障儿童教育综合质量[1]。


  二、方法创新,探索更多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培育可能性


  创新是推动教育事业稳健发展内在动力,为此特殊教育院校需树立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意识,在累积育儿经验基础上,探索更多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培育途径,为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例如,针对儿童成长状态,教师可以其感兴趣的事物为载体,编设个性化能力提升育儿方案,如刚入学儿童需秉持“用什么、学什么”原则,规设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培育类目,如穿衣、吃饭、上厕所、洗漱等,在儿童掌握这些较为基础的生活能力后,需引导其学习刷鞋、洗手绢、洗菜等生活技能,并合理设置生活数学、生活语文、运动保健、绘画美工、康复训练等课程,满足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培育切实需求。除通过调整教学方案,完成创新教学任务外,特殊教育学校还需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应用游戏化教学法,组织儿童开展游戏活动,如借助儿童喜爱的玩具教授其颜色、文字及计数方法等知识,亦可以教授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图片,如卫生间图标、安全通道图标、人行道图标等,使儿童在寓教于乐环境中提升自身的生活适应能力,再如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法,组织儿童“再现”生活中的某个场景,如吃饭、如厕、穿衣等,通过生活化引导、实践,使儿童得以掌握相关能力,落实培养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教育目标。创新型教学方法是否有效需通过教学实践予以验证,为此教师应养成自省反思育儿习惯,时刻关注其教学方法有效性,并根据儿童生活能力培育需求,合理调整教学方法,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特殊教育质量[2]。


  三、坚定信心,有毅力打好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培育“攻坚战”


  相较于常规教育来讲,特殊教育对教师、儿童及家长耐心的消磨极大,为此教师及家长应坚定信心,建立提升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统一育儿战线,以“矫正不良习惯,补偿身心缺陷”为主旨,组织儿童学习知识及技能,开发儿童智力,使儿童可以自食其力,全面提升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能力。这就需要特殊教育学校明确育儿目标,以此为由配置教育资源,例如特殊教育学校可根据自身生源特点,打造“校本化”教程,适当添加与儿童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劳动技能、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端正生活态度,明晰生活规范,萌发审美情趣,具备分辨是非的基本能力,可以适应社会公民角色,为儿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奠定基础,继而使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同时特殊教育学校应建立“家长跟踪、反馈机制”,为学校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目标提供依据,确保这场“攻坚战”在家长与学校的多方努力下可以取得胜利[3]。


  四、以人为本,合理设计教学方案,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特殊教育学校需以中重度智障儿童为教育主体,根据其生活能力培育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方案,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丰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这就需要特殊教育学校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跳脱传统教育框架。在“用什么、学什么”原则加持下,特殊教育学校需根据儿童成长特点,积极转变教学方案,如有些儿童对色彩敏感愿意涂画,教师可以此为由制定“绘画教学方案”,通过组织儿童绘画,提升其审美能力,培育其手眼协调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继而落实培养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教育目标;二是课堂教学动静结合。在以往特殊教育活动中,教师为维持良好的学习秩序,谨慎应用动态教学方法,担心儿童失控,无法有效完成育人任务,然而儿童在动态教学环境中更能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为此教师应大胆应用动态教学方法,组织儿童开展实践活动,如摘菜、洗手帕、跑步等,在保障儿童人身安全前提下,带儿童到公园、郊外、科技馆进行户外活动,助其融入社会环境,提高儿童社会适应力;三是将教学方案视为攀登育人高峰的台阶,设计富有系统性的教学方案,满足儿童生活适应能力阶段性培育需求,通过特殊教育引导中重度智障儿童身心健康成长[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有效培育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需家校联动,完善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培育体系,积极创新育儿方法,探索更多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培育可能性,家长、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均需坚定信心,有毅力打好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培育“攻坚战”,根据儿童个性化生活适应能力培育需求,合理设计教学方案,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引导中重度智障儿童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