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千克”教学实录与思考

  • 投稿月岛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70次
  • 评分4
  • 39
  • 0

江苏高邮市教育局教研室(225600) 蒋 琴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P29~32。

【教材简析】

本课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并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教材精心设计了教学线索:首先是比轻重,学生很自然地由生活经验出发想到“掂一掂”和“称一称”的方法;由“称一称”引发对生活中常见的秤的认识;由“秤的认识”产生认识常见质量单位,称量物体质量的心理需求。教材通过 “想想做做”巩固了新知,还附带引出“净含量”、“载重量”、“大约几千克”等知识,通过推算使学生对100千克、1000千克、5000千克有了初步感知,为今后认识“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将一些特定质量与常见的物体建立联系;能合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逐步形成估计的能力。

3.使学生在相关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基本准确感悟到1千克有多重,将一些特定质量与常见物体建立联系。

【教学难点】

合理估计、推算一些物体的质量。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及红枣、薯片、大米(25kg)各一袋。

学生每组准备台秤,及红枣(1kg)、鸡蛋、大米、红豆、苹果各一份。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认识千克

1.感知轻重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今天很激动,是不是因为带了这么多物品来上数学课?我也带了一袋红枣和一袋薯片(出示实物)。猜一猜,这两袋食品,哪袋重一些?你们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板书:看 掂 称)

2.认识秤

师:称就要用到秤。(课件演示)认识这些秤吗?在哪里见过的?主要称些什么?

(学生随机回答,相互补充)

3.认识千克

师:下面我们就重点研究台秤,这个台秤你们桌上也有。(课件同时出示)仔细观察,你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汇报:kg、数、刻度、指针等)

师: “kg”表示什么呢?(板书:kg)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板书课题:千克),千克也叫公斤(副板书:公斤)。

二、操作实践,体验千克

1.认识秤面

师:接下来想不想用它称一称这袋红枣有多重?小组长轻拿轻放,小组同学一起仔细观察指针的变化。(学生操作)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时针从0快速走到1,是1千克。

师:指针指着数字1,表示这袋红枣重1千克。

师:请大家轮流用手掂一掂,静静地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师:我在上面又添了一袋这样的红枣,猜猜指针会指向哪里?是几千克?(学生逐一作答后,出示结果)真厉害!你们怎么知道的?3袋呢?4袋呢?(学生分别回答)

师(小结):噢!在这个台秤上,指针指着几就是几千克。

师:5袋呢?可是我的上面没有5呀!(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师:对!指针正好转了1圈,又回到起点,是5千克。指针指向这里的时候,什么时候表示0,什么时候表示5千克?(学生回答)对,这个台秤最多能称5千克。

[思考:新课至此,路径清晰。由“比重量”想到“掂一掂”,让学生切身体会质量的含义;由“称一称”引发“认识秤”,让学生的视点回归生活,互补互学;由“认识秤”转向“认识秤面”,解决了由秤的出现所引发的一系列新问题;最后由“认识秤面”转至 “认识单位”,动手操作与想象操作结合,正确习得秤的使用方法,初步认识千克。]

2.实践活动

(1)称一称

师:怎么样,会使用台秤了吗?能不能称出1千克大米?在托盘上放上方便袋,一边装米一边称量。(小组按课前分工有序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都称得很准,现在每人轮流用手拎一拎,闭起眼睛记住1千克给你的感觉。

(2)比一比

师:大家记住这个感觉了吗?真的?!我不太相信,拿出这袋红豆(重1.25千克),每人不许称只许拎一拎,待会儿告诉我它是比1千克重还是轻?还是一样?认为比1千克重的举手!比1千克轻的举手!一样的举手!正确答案是——称一称(学生笑)。怎么样?(重了)从里面取一些出来放回盆里,称出1千克,再拎一拎。

(3)数一数

师:这是1千克大米、1千克红豆,想一想1千克鸡蛋估计要有多少个,先记住你的答案,等小组称出来之后再数一数,看看你估得怎么样。1千克的鸡蛋大约有多少个?(副板书:大约15个鸡蛋)

师:请组长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2斤苹果(板书:2斤),称一称多重。2斤与1千克,它们是什么关系呢?对!1千克实际就等于我们生活中所说的2斤。数一数1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5个苹果)同样是1千克,鸡蛋大约有15个,苹果怎么只有5个呀?

师(小结学生的回答):同样是1千克,其中的每样物品越重,个数就越少。反过来呢?

[思考:所谓“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半扶半放的单位认知之后,“有效操作、入微体验”既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实现了本节课的目标追求。“称一称”让学生自己称出大米,第二次体验1千克;“比一比”用比1千克多一些的红豆,让学生调整感觉误差;“数一数”则是让学生将1千克与常见的物体建立联系,为今后的质量估测提供凭证,同时又将“千克”与常用的“斤”进行巧妙联系,多方位立体感知1千克。]

三、实际运用,深化认识

1.认识标重

师:这儿还有一些物品,我有个本领,不用称就知道多重,你们相信吗?这盒饼干1千克、这袋大米5千克……(学生幡然醒悟道:上面有标注)一下就给你们识破了,那 “净含量”是什么意思呢?(课件出示:“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的物品实际有多重”。让学生说说书中两件物品的净含量,并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师:想想如果再加上包装袋总重量就要比净含量——

生:多。

2.认读称重

师:下面的蔬菜可没有标出净含量,它们各重几千克呢?(课件出示)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3.学习估重

师:其实生活中许多物品并不都是整千克数。你知道下面的水果大约各重几千克吗?请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4.推算轻重

(1)推算100千克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师:这袋大米多重?(先出示实物25kg大米,师较吃力地拎起大米,再用课件出示4袋大米)一共重多少千克?算一下。(板贴:4个25kg大米图片)

师:昨天让你们回家称体重的,谁的体重正好是25千克或者很接近25千克?(有两生举手。选了一女生)上来给我抱抱,下课你们也可抱抱她,感觉一下25kg究竟有多重。几个像她这样的就是100千克?(板贴:学生图片)我呀,课前也称过体重了,大约50千克,几个这样的我是100千克?(板贴:老师图片)

(2)推算1000、5000千克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师:再来了解更大的重量。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电梯在这个载重量之内才是安全的,1000kg该有多重呢?

生:40袋25kg的大米、40个某同学的体重、20个老师的体重……(板书并贴图片)

师:卡车呢?5000kg该有多重呢?(5个1000kg……)

[思考:练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练习,能强化理解,活化运用,固化技能,点化思想。教材中的练习选材精当,目标明确,但考虑到学情,实际处理时,首先对次序做了调整,把想想做做第1、3、4题归为第一个层次,依次从认读标重、称重、估重逐层推进,把想想做做第5题和第2题归为第二个层次,让学生感知100、1000、5000千克;其次对内容做了挖掘延伸,小件物品质量可以直接感知,大宗物品质量只能间接推算,结合学生熟悉的人或物的轻重进行简单的推算。该教学过程丰富学生感知途径,激发个体潜能,发挥练习的探究功能,深度开发教材资源,凸显教育教学价值。]

四、回顾总结,完善认识

师:今天的学习可谓丰富多彩。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完善课题板书:认识千克)

五、品味经典,拓展认识

师:除了这些我们还认识许多秤,其实还有一种秤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见到(课件演示),它就是被誉为“国粹之一”的杆秤,这是秤砣。俗话说“秤砣虽小压千斤”,就这小小的秤砣为什么能称出不同的重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凝聚劳动人民智慧的杆秤(“天工开物”视频节选)。小杆秤蕴藏着大学问,其中的科学原理通过今后的学习我们将会知晓,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阅资料学做一副杆秤,用我们亲手做的杆秤去称物体的重量那该多有趣呀!

[思考:千克是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但作为华夏子孙,公斤和斤却又是绕不过的坎儿,就连杆秤也是退而不休。与其含糊回避,不如主动释疑,沟通联系把握本质。实践证明,将杆秤融入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扩充了学生后续学习的心理需求,可谓一举多得。]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