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跨文化语言交际与英语教学

  • 投稿Gren
  • 更新时间2015-09-04
  • 阅读量947次
  • 评分4
  • 86
  • 0

文/苏月华 黄秋洁

【摘 要】语言行为是交际的主导因素。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文章旨在探寻跨文化语言交际中产生文化冲突和误会的可能性原因,为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提出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语言行为;英语教学

一、跨文化语言交际

“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最初由爱德华·霍尔(Edward T. Hall)在其1959年出版的作品《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一书中提出。霍尔在书中将“跨文化交际”定义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并为此后的跨文化交际学奠定了基础。

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语言是交际的主体,处于主导地位,非语言暗示是语言的有力辅助工具。生活中,人们主要通过语言进行交际,但对交际有实际价值的信息却是有限的,而非语言暗示则为交际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交际情景以强化和补充语言手段。在某些方面,如准确、细腻地刻画交际者的心理活动,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的形状、运动状态等方面,语言行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跨文化语言交际与英语教学联系起来进行深入的讨论。

二、跨文化语言交际失败案例及原因分析

我们来看一组越南战争期间,一名越南伤员和美国医护人员之间的对话。(Nurse指护士),Vietnam Soldier指越南伤员)。

Nurse: “Do you like your life here in America?”

Vietnam Soldier: “Oh yes.”

Nurse: “Did you take your medicine?”

Vietnam Soldier: “Yes. No.”

Nurse: “You did not take your medicine?”

Vietnam Soldier: “Yes. Yes.”

Nurse: “So you did not take it.”

Vietnam Soldier: “Yes. No.”

这位美国医护人员一定非常困惑,不知道这个越南伤员到底吃没吃药。什么叫“Yes. No.”?这恰好就是由文化、语境不同而造成的交际失败的例子。爱德华·霍尔(Edward T. Hall)在其作品《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中指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即高语境和低语境。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s)指的是,在传播时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低语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s)正好相反。东方社会很多都是“高语境”社会,如:中国、日本。在上文的对话中,当医护人员第一遍问伤员是否吃过药了,病人回答说“Yes. No.”时,其真正意思是“Yes, I hear you. I’m following you. And no, I didn’t take the medicine”。当被第二遍问到是否已经吃药了,伤员回答“Yes. Yes.”时,其真正意思是“Yes, I hear you. Yes I didn’t take the medicine.” 最后一遍被问到“So you did not take it.”,伤员回答“Yes. No.”时,其真正意思是“Yes, I hear you. No I didn’t take the medicine”

当然,造成跨文化语言交际失败的原因不仅仅只有语境问题,还有思维方式以及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

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式的。在交流中直接接触主题,想什么,说什么。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式的,说话时“绕弯子”,绕着主题外围转而不直接接触主题。例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信时容易发火。因为美国人的信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意见和建议放在最前面,不讲客套话。或者在信的最后才讲些客套话,表达看法很不婉转。而美国人看到中国人的信,也容易生气。因为中国人往往在信的开头,写很多美国人认为是废话的寒喧话,美国人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什么。这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给中西方跨文化交往也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三、 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未能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从词汇内涵、社会风俗、价值体系各方面介绍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化。要使文化教学取得效果和进展,教师可从从课本中挖掘并深化文化教学在现有的英语课程设置中,贯彻实施文化教学最可行的一条途径就是充分利用、挖掘各个课程中的文化因素,把文化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以精读课、泛读为例。精读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目标,从选取的材料中获得丰富的文化信息。如:教育方式,家庭关系,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泛读课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许多的功能对话包含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如问候、看病、度假、聚会、打电话等等,这些对话本身就为进行得体的交际提供了很好的典范,而且,通过一些真实的社交语境,学生可以更容易掌握一些词的文化内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Edward Twitchell Hall. Beyond culture. Garden City, N.Y. : Anchor Press, 1976.

[2]Dou, Weilin. Fundamental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Press, 2007.

[3]Samovar, Larry A. and Porter, Richard 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Tenth Ed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