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师的动机策略分析

  • 投稿Aaro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617次
  • 评分4
  • 53
  • 0

江西信丰县第六中学 袁海明

动机作为英语学习的非智力型决定因素之一,其主要作用在于发挥学习英语的原始动力并为今后的学习过程创造可持续性的学习动力。考虑到动机在学习英语中的重要意义,动机的复杂性结构特征及其如何影响英语学习过程等内容是国内外过去的研究重点。但是近二十年来,动机策略研究和学校教学相结合,虽然关注的是课堂英语学习环境对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但是它对怎样指导英语教师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方面的研究力度不足。此外,高中阶段是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尤为重要。所以研究高中英语教师怎样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策略对于英语教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高中英语教师的动机策略的相关概念和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英语动机策略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Dǒmyei&Csizer(1998)和Dǒmyei(2001b)等。这些研究受试包括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以及各类教师。但是国内对于英语动机策略方面的研究受试是以本科在校的大学生为主,对于高中英语学习动机策略的研究力度不足。本文是以高中英语教师的角度来分析动机策略,以此协助激发高中生学习英语的动机[1]。

动机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其研究还处于研究动机策略内部的理论模型与结构特征的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动机策略研究注重对学习行为的管理,强调分数与奖励的重要意义,缺乏对学习知识与技能所需动机策略的研究。九十年代初期,英语动机的理论研究主要针对消除教育心理学与英语动机领域间存在的差距。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学者们才开始对英语动机策略进行研究。

二、高中英语教师的动机策略分析

Dǒmyei(2001b)认为学习动机策略是推动学生个体与学习目标有关行为的方式,指为了实现系统持久性的学习积极性效果而有意识进行的动机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发挥、强化以及保持学生的动机,避免受到其他竞争行为的削弱。当持续监控发现学习进程速度呈放缓与停滞趋势时,动机策略的使用可以加强学生的投入,进而及时修正学生的学习行为。Dǒmyei(2001a)指出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特征,可分成学生自我调控策略以及教师使用动机策略这两大类型。在动机策略实证性分析方面,成效较为明显的是Dǒmyei&Csizer(1998)[2]。

通过调查发现,受试高中英语教师对于动机策略在课堂教学上的使用尤为重要。高中英语教师的动机策略涵盖:学生努力、自主学习等策略以及英语教师教学任务以及教学行为等。通过研究发现适用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动机宏观策略主要有: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愉快又轻松的课堂环境、学生主动学习以及生动有趣的英语课堂学习,等等。也有些英语教师认为组织小组竞赛和活动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策略。下文针对其中的四点策略进行分析[3]。

(一)和自主学习能力相关的动机策略分析

通过科学调查发现,以考察学生语言知识点为核心的高考英语是限制英语教师采取和自主学习能力相关的动机策略的主要因素。此外,还存在着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教师个人精力十分有限、班级规模偏大等因素。

(二)和英语学习评价机制相关的动机策略研究

通过调查随访发现,高中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会造成以持续性反馈以及以小组成绩为模式的评价方式难以实施。同时,虽然新的学分制是以灵活性的教育管理观念为指导,为高中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机会,但是对于高中生而言,在小组成绩方面的评价机制还存在着不足。

(三)和英语教学活动趣味性相关的动机策略研究

一些高中英语教学环境的不完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观念比较落后,教学培训力度不足。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英语教师采用以教师和教学材料为主的教学模式,造成了所开展的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受到限制。

(四)和小组学习目标相关的动机策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一些高中英语教师注重小组活动,但是对学习目标导向的方法与效果却比较迷茫。从小组学习目标导向的动机策略方面而言,动机策略的实施力度不足[4]。

此外,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激发高中生学习动机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赵媛,程英燕,等.中国大学生本科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高中英语教师的动机策略研究,2011,10(03):121-125.

[2]华惠芳,季明雨,秦晓晴.关于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动机策略运用的调查[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09):112-120.

[3]文秋芳,周滋冰.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07):145-147.

[4]姚艳菊,闫巧红,王春英,等.高中英语教师动机策略运用的调查与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05):13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