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

  • 投稿菲斯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616次
  • 评分4
  • 14
  • 0

广东广州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杨璇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建立在建构主义认识论基础之上,是一种源自美国的教学策略,在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使用。与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相比,这种策略能够将不同能力、资质和背景的人集结成为一个小组,让组员们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在高职英语教学这一领域中的优势显得尤为突出。

二、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一)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练习机会

若要优化教学效果,英语课堂必须采用小班教学的形式,每个班最理想的学生人数应为15 至20 人。合作学习通过采用分组的形式模拟小班上课模式,给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机会。同时,合作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二)从多个层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语言学习层面上,这种教学策略要求学生在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动交流、解决问题;在知识层面上,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对老师讲授的知识进行深入地理解;在交际能力层面上,合作学习将不同学习成绩、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成长氛围的学生带到一起,让他们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学生可以从中建立友谊,学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树立团队合作精神。

三、合作学习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学生合作积极性高低不等

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很容易出现高低不等的状况。求知欲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通常发挥主导作用,承担学习项目的大部分任务。而基础较差或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在思想的深度和思维的敏捷度上都较为欠缺,往往参与的热情不高,无法真正从合作学习中获益。

(二)学习任务设置不合理

教师布置任务的时候若欠缺周全的考虑,在任务的难度系数上把握得不得当,会直接导致合作学习的效果不佳。假如难度太高,基础较差的学生会感觉任务要求超出自己的能力水平,因而丧失参与的信心和积极性;假如难度过低,挑战性不强,则会降低能力较高的学生投入的热情。

(三)合作成果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在合作学习成果的评价问题上,很多教师都是以小组团体总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这种“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对教师而言虽然方便,但是这样的总成绩只是片面地代表了小组中个别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这种评价体系对提升学生对合作项目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缺乏足够的激励作用。

四、合作学习策略实施的建议

(一)小组的规模和组员的角色分配

分组是开展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合作学习的小组人数取决于学习任务,以三到五人为宜,四人最佳。小组成员一旦确定,就不能够频繁地更改,因为成员之间从相互了解到配合形成默契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实行“轮值制”,定期地进行角色调换,这样小组内各个成员才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任务,锻炼到各方面的能力。

(二)合作学习的任务设置

任务设置的质量直接决定合作学习策略实施的成败,因此任务设置环节至关重要。教师设计或选择小组任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地确保任务难度适中、循序渐进,题目集趣味性、实用性和挑战性于一体,内容既源于课本、又不拘泥于教材,尽量接近生活,这样方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评分标准

在评分考核问题上,笔者认为最合理的应该采用是小组整体评分与成员突出表现加分相结合的方式。小组整体评分可以使组内的优、差生形成一种荣辱与共、息息相关的合作关系,优生与差生在帮助与被帮助过程中共同提高。对于具有突出贡献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其额外的加分。

五、结语

合作学习的倡导者约翰逊兄弟认为:“如果学生不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与他人合作互动之中,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用的。”而合作学习正是主张让已经掌握了某种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与其他合作小组成员分享,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合作学习还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从而创造出优质的英语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