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课程模块整合式教学实践研究——以“点亮星空发现自我”主题创作活动为例

  • 投稿愚一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189次
  • 评分4
  • 84
  • 0

王俊峰 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

作者简介:王俊峰,男,中学一级教师,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邮编:314200。

高中美术课程改革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同时也提出了艰巨挑战。自我省2006年启动高中课程改革以来,笔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模块教学实践,在开始的两年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实际困难。

一是课时少而分散,学生缺少直观体验,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校美术课程设置是高—隔周1节美术鉴赏课,高二隔周1节美术选修,高中阶段累计美术课时在21个小时左右。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既要开展《美术鉴赏》教学,又要进行选修模块课程的教学,效率不佳,艺术的魅力未得到充分彰显,对学生成长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是学生美术学科基础不足,学生技能水平差异明显。由于种种原因,进入高中的学生没有形成一定的美术知识架构,对视觉语言的了解和运用能力不足,基本技能匮乏,更难以运用视觉语言进行艺术表达。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先前的学习,早已掌握了自己信赖的文字语言表达方式。与此同时,由于学生早已不再满足于儿童时期的视觉表达方式,而与其身心成长相适应的视觉表达技能又未得到很好的培养,因而对技法学习产生畏惧心理,阻碍了高中美术教学的有效开展。

如何使学生在鉴赏课的学习中能够获得直接的操作体验?如何使学生的技法学习得到明确的目标引领,提高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又在学习技法的同时学会用视觉语言进行表达的方法?如何减少或消除学生对美术技法教学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掌握运用视觉语言进行表达的方法,并获得成功的快乐?如何克服实际困难,使每名学生拥有公平的体验创作快乐与成功的机会?这些是笔者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无法回避又必须设法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于2009年开始了模块整合式教学的探索。模块整合式教学是以汤姆·安德森的“为生活而艺术”理论为指导,旨在打破课程设置中鉴赏与技法学习相分离的模块学习状况,通过联系学生生活的鉴赏活动,发现主题,整合其他模块的相关内容,用视觉语言表达主题、阐释意义的美术教学。它的侧重点,从理解艺术本身转移到通过艺术来理解生活上,并引导学生思考:对于我们自己和我们的世界,艺术能告诉我们什么?

本文以在2009-2010学年进行的“点亮星空发现自我”主题创作活动(以下简称“点亮星空”主题活动)为例,阐释模块整合式教学在高中美术课程中的运用。

一、在模块中找节点,解构、重组教学内容

把握内容的本质,以主题鉴赏为起点,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对教材进行解构与重组。对教材内容按照表现主题、表达的意义、形式语言、表现手法进行解构,引导学生运用美术批评的方法寻找新的视角,找到各个部分之间新的联系。围绕学生在主题鉴赏中生成的视角对解构的元素进行重组,通过重新组合生成新的主题和意义,并使之成为艺术创作的来源。

“点亮星空”主题活动意在探讨表达“自我(个性)与团体合作”之间的关系。梵高的《星空》在《美术鉴赏》模块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中被用来阐述“情感的投射”的问题。为了表达“自我(个性)与团体合作”这一主题,我将鉴赏《星空》与拼图、指纹结合起来。用指纹引领学生审视自我,发现自我的“与众不同”;以拼图“融合个性”,表达“集体与合作”的力量。同时,将《绘画》模块中有关绘画中“形与色彩”的教学融入主题创作的过程中,实现理解绘画中“形与色彩”与运用“形与色彩”表达意义的整合。(图1为“点亮星空”主题教学结构图)

二、在教材中找层次,整合教学目标

从教材教学目标走入,以在鉴赏中理解“意义”为基础目标;以用视觉语言阐释“意义”为行动目标;以在学生心中确立“自信、自尊、自省、群体、合作”为情感目标。通过系列目标的达成,使学生获得深入的情感体验,实现审美、立美的有机结合,进而实现美育的间接功能。三大目标的实现融于主题活动始终。(图2为模块整合式教学目标阶梯实现过程)

关于“点亮星空”主题活动教学目标整合的具体做法是:

1.知识目标:鉴赏《星空》,了解梵高的艺术成就,理解《星空》中线条语言的运用,以及线条中所展现的艺术家的情感;理解《星空》中对比色的运用,以及对比色对画家情感的表达所起的作用;观察自己指纹形的特点,理解色彩的明度对比原理和空间混合原理。

2.技能目标:熟练运用格子放大法解决造型问题;分析指纹规律,理解、掌握线描造型法,并能运用线描方法将指纹与色彩分布相结合;学会运用色彩的对比和空间混合原理分解原作品色彩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指纹了解自己的与众不同,审视自身;通过合作完成指纹拼图,体会合作的重要,感受集体的力量,审视自身在团队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情感目标这一总目标为引领,整合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在三维目标的达成过程中,逐步生成活动主题所宣示的“意义”。

三、在综合中找载体,关联教学形态

综合,是指美术鉴赏与批评同其他选修模块相融合,与学生的体验与意义生成相结合;教学形态上,它打破了美术鉴赏、技法学习相互分离的僵局,使鉴赏教学、技法学习、艺术创作三者有机融合,形成有机的模块整合式教学体系。

“点亮星空”主题活动的实施包括以下环节:

1.准备材料

教师准备白云笔、调色碟、广告色、印泥、白纸、白卡纸、《星空》印刷图、尺子、双面胶、编号卡、塑料桶等。

2.鉴赏《星空》,介绍指纹拼图的活动方案

教师介绍梵高的艺术成就,讨论梵高作品的艺术特点。讨论《星空》中线条语言的运用及线条中展现的艺术家的情感,讨论《星空》中对比色的运用,以及对比色对画家情感的表达所起的作用。

介绍“点亮星空”主题活动的活动方案(图3)。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做拼图。拼图游戏是大家都熟悉的,制造商将印好的图片按一定的形状切碎,消费者购回后细心地将打乱的图片碎片耐心拼合后,即会得到独具韵味的完整画面。

将由30厘米×39厘米的《星空》印刷品分割成的1170块1厘米见方的方形小卡片分给学生,每人一块。学生各自在课堂上将自己的小色卡放大绘制到30厘米×30厘米的白纸板上,重新拼合将其组成12米×9米的巨幅画。但创意还不够足,因为复制的卡片并没有体现出学生自己的个性特征,没有自己的元素。每个人性格不同,相貌也不同,但对于没有绘画基础的学生来说,这些个性特征是很难描绘出来的,例如,相貌特征就无法转化到卡片上。不过每个人的指纹各不相同,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指纹印下来,截取其中的1平方厘米,用铅笔将其如实描绘到大纸板上;再将其与得到的《星空》小色卡的色彩纹样相结合,运用色彩明度对比的手法与色彩空间混合的原理,既保留了画面的颜色,又将自己独一无二的指纹融入画中,使学生自己成为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

3.指纹采样

发白纸,学生印制自己的指纹。—般要求学生印制自己拇指的指纹,若由于特殊原因无法印制,允许学生换其他手指。在纸张空白处写上姓名、班级、学号。

4.指纹放大

指纹采集好后放大复印。

5.手绘指纹

发放白卡纸(边长为30厘米的方形卡纸)、指纹复印件,学生用等比例放大法手绘。学生没有美术基础,造型能力不足,所以采用网格放大法绘制指纹。(图4)

6.作业任务一

分发《星空》印刷品裁好的局部小色卡,要求学生将色卡颜色分布情况与指纹图相结合,完成线描稿。

(注意事项:小色卡【图5】1厘米见方,易丢。为此,教师把小色卡贴在大纸上编号【图6】,记录学生名字、学号、班级,便于完成后拼和以及学生寻找自己的作品。为防止小色卡丢失,登记后,学生不上课时以班为单位装袋由教师保管。)

7.作业任务二

学生依据教师讲解的色彩对比与空间混合原理,自主调色,绘制作品。

四、在全面中找生长,生成教学意义

这里的全面,指的是拓宽美术教学的视野,使美术教学不局限于鉴赏与技法的学习,而是通过美术学习生成希望表达的主题,并以此引领艺术创作,学会用视觉方法表达主题。或者说,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像艺术家一样表达。这样,美术学习就与学生自身紧密联系在—起,不再是分散的、相互脱离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使美术教学真正得到生长,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机的教学体系。“点亮星空”是从美术鉴赏中生成的主题,这个主题表达的具体内容就是“自我与集体”。主题的来源都是学生熟悉的经典美术作品。通过对原作的重新解读与利用,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学生在鉴赏的同时,联系自身进行深度思考,进而通过作品的绘制,充分理解原作对艺术语言的应用,最大限度地挖掘作品的审美价值。同时,美术教学的意义已经不再局限于学科本身,而是真正成为审视自身与世界的窗口,从而促进身心发展。 主题教学的评价是模块整合式教学意义生成的重要一环,是学生检验欣赏学习成果,享受成就感,重新审视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的最后的反思过程。这一环节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形式:

1.作品展示

此次组织的“主题活动”参与人数多,易于聚集成“势”。作品(图7)由于采用拼图形式,面积较大,同时运用了色彩对比手法对原作进行了色彩解构,要实现色彩的空间混合必须在较大空间展示,所以,笔者选择在体育馆篮球场地展示作品。通过展览,使学生充分体会成功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2.交流创作体会

创作过程的回顾与创作体会的交流采取两种形式:—是在展览现场开讨论会,面对作品谈自己的体会,回顾创作过程,讨论的时间为15至20分钟;二是将自己的体会、梦想、心愿写在彩纸上,折成纸鹤展示于作品上方,成为作品的—部分,并作为放飞梦想的方式。

3.拍摄照片

拍摄班级合影、个人纪念照,用照片将对意义的理解“固化”,成为永久的珍藏。(图8至图11)

高中美术教学面临着很多困难。有些困难是目前无法解决并将较长时期存在的,但有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当把困难当成自己面对的课题加以研究时,新方法、新手段就会出现。“模块整合式教学”就是在克服自己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时产生的。通过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是积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模块整合式教学过程是学生释放潜能、提升能力的过程。当长期得不到释放的学生创造潜能被激发时,其具有的爆发力是惊人的。在踌躇于教学实验所面临的困难时,正是学生的能力与激情使笔者坚定了信念,也正是在此时,受教育的不仅仅是学生。当作品展出时,被震撼的有学生,更有他们的老师,这或许就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