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残缺美”的艺术内涵

  • 投稿韩东
  • 更新时间2015-10-23
  • 阅读量615次
  • 评分4
  • 43
  • 0

文/ 吴密

【摘要】残缺是一种不稳定,一种已逝去,一种未完成,一种与清晰、圆满对立的表现。在艺术家的眼中,残缺也可以是美的,但“残缺美”绝不是美的残缺。残缺美是哲理之美,和而不同,大成若缺,虚中有实。残缺美能够寄托情感,启迪智慧,带来力量,增加活力。体会和欣赏残缺美的过程,本身就是奇妙的美学体验。

【关键词】残缺美;艺术内涵;表现形式

墨子云:“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花好月圆终非长久,足赤黄金世上皆无,盛世繁华如过眼云烟,残缺可说是普遍的文化艺术现象。残缺是一种不稳定,一种已逝去,一种未完成,一种与清晰、圆满对立的表现。但残缺也有自身的美,是超越肤浅、震颤心灵、更加鲜活的美。黛玉的病态美更加惹人怜爱;玉环一点瑕疵,称誉美人痣。换一种心态和角度,不再纠结于审美疲劳,或许又是天空海阔,月白风清。

一、残缺美的本源探析

先从词源着手来看看“残缺”的概念,《说文解字》云:“残,贼也。贼也,败也。缺,器破也。”古往今来,残缺大抵都是指缺少、缺陷,鉴于对它的研究太少,我们大胆从反面着手,探究一下“圆满”的美学内涵。圆,周而复始,阴阳循环,永无止境,是生命的开端,孕育的象征。佛教有圆融思想的至高境界,也有圆寂、圆觉的功德圆满。中国文化讲究天圆地方,家人相聚叫团圆,夫妻合葬叫圆坟。“诗人比兴,触物圆览”,“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无可挑剔的完美历来为人孜孜以求。奈何圆满不常在,残缺处处有,欠缺、破损、遗憾、矛盾、毁灭等,注定了其悲剧的基调。

残缺就是空白和缺失的部分,但剖析残缺,也要跟丑陋相区别。丑毕竟不是一个让人舒服的词,我们也不想走到真善美的对立面。丑在艺术上不是绝对的,美丑可以互换,残缺和丑也许是形式上的不和谐,但却可能是价值上的和谐,甚至美丑对照都能获得新的价值,如《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

残缺亦有不同的层次和分类。有容貌、肢体等外在形象的欠缺,也有性格、气质等内在精神的欠缺;有自然的残缺,如天生畸形,也有人为的残缺,如道德沦丧。外在的兴许一眼洞穿,内在的却必须经历曲折和繁复才能发现。

要说明一点,“残缺美”不是美的残缺,前者是另类的、新颖的、反常规的审美心理,是从残缺之中发现美,后者则是因为残缺而造成美的破坏、美的中断,最终导致不美,二者有着本质不同。

残缺美虽美中不足,但心之所向是美的,是不完美之美,所以不是所有残缺都是美的,现实形象的残而不美、反叛变异只能招致厌恶,而只有具备艺术感召力、生命力的残缺方可产生美感。断臂的维纳斯之美在于舍弃部分获得完整,有是唯一存在,无却是千变万化,通过观者反复品味思索,没有双臂就孕育出无尽的可能,最终赋予其生命的灵性。对残缺顶礼膜拜,这在现实中很少发生,由此可见艺术家把握的“度”,不能太深太浅,也不能太远太近,迷茫徘徊抑或是柳暗花明,就在一念之间。

二、残缺美的表现形式

通常人们视对称、统一为美,各部分比例协调、规整,比如皇家建筑的严格对称布局,威严至尊无上。对于残缺,儒家讲求“中庸和谐,温柔敦厚,和而不同”,不走极端,不过分强调完美,认为残缺和完整是不同的元素,适度平衡才美,过犹不及,矫枉过正都会产生动荡和消极。所以孔子说安贫乐道,面对苦难不是妥协而是巧妙适应、乐观向上、不屈不挠。

道家提倡“清静无为、抱残守缺”,残缺美更是发展到极致,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不为外物所累,不以物伤身费神,摒弃外形之偏见,注重精神的圆满。老子讲“无中生有”,庄子说“无用之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美无言,就是有无相生、弦外之音的典型。相比孔子的伦理之德,庄子是自然之德,是天道,在于忘却残的不足,以忘求全,所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残,不妄自菲薄,坦坦荡荡;缺,仍自强不息,潇潇洒洒。

自古艺术就有容纳的力量,也不排斥残缺。“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就是残缺美的表现。李白说“丹青能令丑者妍”,艺术家就是化丑为美,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术师,通过艺术的手法,挖掘深层次的神情气韵、活力生机。宁拙毋巧、宁朴勿华,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作品中的残缺或是瑕疵,在别样的审美眼光下,忽视各种规则、各种束缚,展示出新的精神内涵。残缺是情感的最好寄托。《庄子》中有一系列“残缺”的人物,虽体格不健全却人格高洁,右师、支离疏、哀驼它、子舆、佝偻丈人等,他们身残德全或身残才全,打破了人们常规的思维,造成了巨大反差。就像许多古诗中的残缺意象,美的不可方物,黛玉葬花,柔弱女子黯然伤神,凄美的爱情故事何等哀怨!还有残荷落花,苍山余晖,残阳薄暮,把诸多伤怀如泣如诉,人生的忧伤化为景致的残缺,演绎得美轮美奂。

中国画中典型的留白也是有意为之的残缺,空白的地方看似无形却透着灵气,体现了禅的精神,使主体更加清晰。艺术家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扩大了画面的意境,用画中之虚,引万千景入,犹如城门的一面帅旗,代表了千军万马。此处的残缺,增加了整体的节奏感和层次感,意蕴绵长。书法也有布白,如“计白当黑”等,戏剧也常用虚空,如“刁窗”等,可以说,都是以虚代实,虚中有实,虚实结合的典型,奇哉妙哉!

三、残缺美的艺术价值

残缺美给人以启迪和希望。残缺似乎随处可见,一般难为人所正视,当触及到残缺之时,一种撕扯心扉的阵痛会让人思索感悟,这是通往异域的另一扇大门,超越自然的桎梏,只有反思后的心灵震撼才更真实可贵。不完满是悲观失望的,但也能苦中作乐,纵有酸楚,用笑缓和。堂吉诃德是个残缺的人物,无论遭遇还是性格都具有宿命的缺陷,为了理想去拯救大众,尽管出尽洋相、灰头土脸,仍旧策马向前、九死不悔。我们不会嘲笑他,甚至能够明白作者的意图,堂吉诃德不是神,是个牺牲品,注定无法拯救世界,但他个人的残缺映射了全社会的弊病,他的顽强也是黑暗中闪现的一丝光明,即使苦难和阳光同在。

残缺美给人以勇气和力量。时间匆匆如白驹过隙,落花流水繁华若梦,人的一生幸福苦痛终将烟消云散。如何辩证地看待诸多遭遇并勇于面对,不在绝望中沉沦,不在残缺中迷失,不能不说是个严肃的话题。孙子膑脚,司马身腐,左丘无目,韩非囚秦,困境会毁灭人,也能带给人超越的力量,此为人之不朽的所在。这是一剂强心针,把沉溺于泥潭深渊的人唤醒,那种坚强、尊严、力量,是顺境无法赋予的,即使是一瞬间的挣扎,也好过浑浑噩噩的一生。

残缺美给人以活力和惊喜。飞蛾扑火振翅一跃的刹那芳华,肥皂泡膨大破灭前的流光溢彩,都是一种不同以往的艺术体验。新颖独特的形式更能吸引人,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的目的就是把事物提供为可观可见,而非可认可知之物。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奇异化、把形式艰深化,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因为感受艺术的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当使之延长”。实践中的确如此,略微偏离正轨的不对称、无组织的图案往往更具吸引力和刺激感,好奇的眼光伴随着艺术欣赏,心理上弥补残缺之后,顿悟成为美妙的体验过程。

剖析残缺美,涉及历史、文化、审美、艺术等多重领域,它有着哲学的内核,是美学的另一副面孔。世上风景无数,但残荷滞水比柳岸莺啼更引人遐想,秋风萧瑟比春花似锦更触动心弦,美丑的二元对立似乎迷糊了界限,因为残缺之美是来自生命的真实之美,读懂了它,能够获得智慧、慰藉、希望,更能学会珍惜、感恩和淡然。

【吴密,桂林市同升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