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无形——有感于王生军老师的《木版年画》教学设计

  • 投稿崔胖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487次
  • 评分4
  • 70
  • 0

程奇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程午,男,讲师,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邮编:241002。

教学设计是个庞杂的系统工程,一节课的教学不需要动用所有技术和手段,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万变不离其宗,通过教学设计可以了解教师对待同类型课所采用的教学策略甚至是他的教学观。

王生军老师的《木版年画》教学设计给我一种质朴感,教学方法多样而不花哨,教学内容丰富又井井有条。观看王老师的教学视频,更觉这节课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或许我们真的能从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分析出一些教学原理,但似乎又很难用这些原理去逐段解释,好似“自然天成”—般。笔者试从以下三方面,略探其“大象无形”之妙。

一、虚实相生,难易相成

1.情境与教学目标的循环关系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教学领域。情境创设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其目的是为学习学科知识服务,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策略又会促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用所学指导生活,两者相互促进。王老师很好地处理了“创设情境一教学目标-真实情境”这样的循环关系,有两处具有代表性。

情境创设一:王老师在本节课中通过“过年张贴”这个话题,引出木版年画用“印”的方式来满足老百姓的大量需求,让学生理解木版年画采用复制技术解决人们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当然“过年”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那么每到“过年”,学生们或许会思考:为什么现在不贴年画了?是什么渐渐改变了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人们的这些风俗习惯?等等。

情境创设二:用民间艺术的其他种类,如剪纸、泥玩、“三雕”等,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思考谐音、象征手法在不同民间艺术门类中的使用,引导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举一反三,增强他们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也是美术课程整体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2.新旧知识适时适度安放,生成有效教学

在教学过程导入部分,王老师先用“设疑”方式介绍木版年画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是用一种古老方式制作的、与徽州工艺—样被列入首批非遗名录的画。“民间艺术”这—学生学过的概念,锁定了这节课学习的范围;介绍了将要学习的民间艺术类别与徽州工艺一样列入非遗名录,为学生后面的认知及对其的保护与传承打下基础。这是一种富有逻辑梯度的似问实答的教学方法,它借助学生学过的知识为即将讲授的新知识搭建桥梁,利于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设计第二板块的第三部分,教师通过“过年为什么贴年画”这个议题,用春节这一学生十分熟悉的传统节日,启发学生对年画年俗意义的思考。这—安排,将前面所有接触到的知识,包括内容、寓意、构图、造型、色彩等,全部串联、整合起来,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我们知道,学习所必需的一个前提,就是知识。不赋予某种知识的学习是不能成立的。即使小学一年级学生,也已经从生活经验中积累了不少朴素的知识,使新的学习有了可能。随着教学的展开,所获得的知识的量也增长了。

二、影随形至,形影不离

1.提问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ZPD)理论,为了使学生的学习从实际水平过渡到潜在水平,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用一种不同于常规的方式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是通过与其他人的互动进行的。纵观王老师的教学设计,我们不难发现,但凡有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就会有问题与悬念,而这些问题有非常明确的聚焦点。在本课教学设计中,这些提问的指向依次是:“导入课题,学生增强对木版年画的感受-欣赏、加深对木版年画的认识—分析木版年画发展的动因是生产力发展,解决供需矛盾一引导学生关注并评述木版年画的题材与内容一激发学生思考确定题材与内容的因素及其意义一学生能够评述木版年画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一学生通过木版年画年俗功能认识其艺术生命力一多个问题并置,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木版年画制作工艺中的细节一引起学生对‘套色’这一重点的关注一推动学生对其保护的意识、传承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形成”。所有提问的设计都紧密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直指各阶段的目标内容,层层推进。

2.教学重难点的解决离不开激趣探究

动机的需求理论和归因理论强调以下两点的重要性:运用内在动机;以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基础。教9币可以采取多样措施,将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与学生的兴趣联系起来。不断通过以激趣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推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等显性知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隐性目标的实现也迎刃而解。以下是本课灵活开展激趣教学的一些实例:

藏画设疑导入课题,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情绪,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氛围,为有效教学提供动力。

分组讨论深入学习木版年画的内容和寓意。在这样特定的教学阶段穿插讨论探究方式,学生可以深化对木版年画艺术特色相关知识的理解。

运用色卡游戏的方式实践、观察、比较,探究木版年画的用色规律。

用看、听、摸等多种感官体验参与探究。结合学生视觉感知与理解的规律,观看作品、视频及教师演示;听声音体会木版年画印刷介质的坚硬度(刻版用的板材木质坚硬,便于大量印刷);触摸刻好的木版,为讲解印刷原理埋下伏笔。

三、本末相顺,以一行万

1.把握好不同学习领域的教学重心

教学设计要分清教学内容的主次,重点是围绕每节课教学目标的核心问题展开设计。《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强调:“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这样的表述,旨在提醒我们,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将教学涉及的学习领域的教学重心作为前提,灵活采用有利于学生素质发展的教学策略;切不可一味地按照教师自身喜好来“安排”教学,从而回避教师个体不太擅长或个人情感不愿碰触的部分,否则,不仅会限制教师的专业成长,更不利于教学总目标的达成。我们应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设计具有人文意蕴的美术课。

显然,这节“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课,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围绕相应的目标展开,该课虽然也涉及其他学习领域,如印制技术、色彩搭配等知识的实践与学习,但这些内容主次分明,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从多角度欣赏、认识木版年画,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和评述能力”。

2.分配好同种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的不同比重

对美术教育的认识理解乃至实践活动,都必须牢牢地“踏”在美术和教育这两个点上。只“踏”在一点上可能是美术,或者可能是教育,但绝不会是美术教育,因此,真正的美术教育必须基于两点去观察、思考和行动。

《木版年画》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想要设计好这节课,立意很关键。王老师较好地平衡了“美术”与“教育”的关系,既有木版年画作品的欣赏、技术的展示及美术语言的分析,同时也兼顾木版年画的民俗内容、表现寓意、文化传承的讨论与评述。虽说单看某一方面可能略有“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之感,但有了“美术”与“教育”两方面形成的合力,三维目标的实现应该不错,毕竟,结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公开课的特殊性,这样的把握还是比较适宜的。

最后,与王老师商榷一些细节。一是教学重点中的“了解”如果改为“熟悉”,可能会对教与学所需要完成的深度与效度产生推力。二是教学中是否可以将技术因素与文化传播的关系联系起来,略析木版年画兴衰的历史原因、它所具有的独特文化价值,以及保护它的意义等,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美术与其他文化领域间建立的联系,来认识祖国优秀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从而形成热爱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文化的价值观

总之,对教学各要素间多维度的考虑与安排,教学过程中创设恰当情境并产生“无形”但极富教学力的节奏,是谙悉教学规律的王生军老师及其团队对这节课教学设计的特色。这节《木版年画》课获得“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现场评选”小学组的一等奖,当之无隗。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