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

  • 投稿淘淘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283次
  • 评分4
  • 63
  • 0

张坤

(长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兴国、强国的历史使命。大学生作为国家大力培养的高素质人才,除了在知识、技能、学术等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在社会公德意识方面,也应该具有表率作用。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公德意识淡化的现状及原因,探讨了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对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5—0015—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90后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研究”,课题编号:2013B133。

收稿日期:2013—11—18

作者简介:张坤(1980— ),女,吉林德惠人。长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人的行动是以思想作为指导的,拥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完善自己的思想建设,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更强的社会责任感等。在当今的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甚至缺失的现象。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现状出发,剖析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的原因,进而探讨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现状分析

在当今的大学生群体中,大多数人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依然有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薄弱,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出口成“脏”。乱扔垃圾、插队等现象也是屡禁不绝。在公交、地铁上,很多大学生对需要座位的老、弱、病、残、孕视而不见。中华民族向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大学生作为当代的高素质群体,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的现状,值得所有人深思。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接受了多年的素质教育,都是选拔出来的佼佼者,是国家的栋梁,未来的天之骄子。大学生理应成为各行各业的表率,然而,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淡化,这非常值得我们反思。

(一)传统教育体制的盲点

传统教育体制本身是很注重思想教育建设的,尤其是社会公德意识建设。中国本身是一个礼仪之邦,处处都讲究公德。我们有尊老爱幼、礼让为先的古训,新时期也要求讲文明、树新风,等等。但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以应试为主,判定学生的优劣也主要是以学生的成绩为标准。而德育课也成为完全的形式主义,上课的时候,教师照本宣科,给学生讲讲该注意什么,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但究竟学生掌握了多少,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却从不去深入探究。这些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的盲点,这样的教育理念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淡化甚至缺失。

(二)家庭教育的误区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父母认为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对孩子从小到大都很疼爱,有的甚至达到了溺爱的程度。这也就使得很多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懂得与人和睦相处,不懂得谦让。

(三)社会风气的同化

大学是衔接学生与社会的纽带。大学生在大学里学到了作为社会人的道理,因此,大学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绝大多数大学都是开放式的,与社会环境有很多相同之处。面对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和不良行为,学生慢慢就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比如,很多学生看到有人在考试的时候因作弊而取得了好成绩,便也开始在考试的时候打小抄或者花重金请人代考。这些都是被社会风气同化造成的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现象。

(四)自身素质的不健全

当今,有些大学生认为传统美德的教育早已过时,有人甚至觉得传统美德令自己颜面无光,耻于提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笔者认为,这就是学生对自己的思想放任自流、自身素质不健全的体现。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对策探讨

(一)完善教育体制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淡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育体制过于单一,注重面和涉及面过窄,导致公德意识培养的视角受到了很大的局限,不能实现多元化的培养。所以,要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就需要完善教育体制。在进行教育体制完善的同时,还要注意完善的方式应该多元化,使学生的社会公德培养效果更加显著。譬如,在进行制度完善的相关举措之前,应该先对学生的淡化缺失情况进行调查,可以采取问卷的形式,也可以采取随机抽样的形式,这样可以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结果也比较具有参考价值。

(二)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家长应该转变观念,不能过于溺爱孩子,要清楚地认识到对孩子的好不是一味地满足他的需求,而是要考虑这种需求是否合理,是否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成才具有长远的意义。父母应该端正教育态度,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思想观、人生观等,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此外,家长自身也应该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给孩子树立起道德榜样,这样才能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产生正面的影响。大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与家庭之间应该架起合作的桥梁,学校和家庭应该经常交流学生的表现,实现对学生的多方位了解,方便更好地进行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成长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净化校园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大学生中发起社会公德意识建设的活动,譬如可以开展志愿者活动,志愿者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益心,对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促进意义。

(四)加强社会公德的法制化建设

道德是法律的渊源之一,进而演变为法律原则,成为法律的内在生命力。法律在某种程度上是将道德进行量化,可以有效提高社会公德意识规范的权威性,增进社会公德实施的规范性,保证社会公德意识培养实施的有效性,监督社会公德实施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明确对大学生公德意识培养的方向,促进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主体成长。加强社会公德法制化建设的第一步就是需要立法机关对与社会公德意识相关的法律条文进行规范与明确,使社会公德意识的建设能够有法可依。法律规范的是人的外在行为,强有力的社会公德法制化可以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淡化现象产生一定的威慑力与约束力。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公德行为,时间长了,也就内化为自己本身的素质与品德,最终实现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建设与培养。

(五)加大网络宣传力度

现在,很多大学生除了上课,其余时间都喜欢待在寝室里上网,而且乐在其中,有的甚至达到了一种沉迷其中的状态。我们要加强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加大网络宣传,以网络为平台,大力宣传我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可能一次两次学生不会注意,但时间长了,也就记在心里了。当其内化于心后,在实际生活中也就会自然流露出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淡化并非短时间之内造成的。同样,我们要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面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的现状,我们需要坚定脚下的步伐,一步一步地打好培养的基础,相信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忠晓,王龙.构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养体系[J].中国青年研究,2006(5).

[2]李小豹.缺失与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6(5).

[3]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陈英.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教育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0(24).

[5]席彩云.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途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