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核心,构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模型

  • 投稿叶草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918次
  • 评分4
  • 97
  • 0

文/黄 锋

【摘 要】问题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整个数学教学的核心,在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统一、因材施教等理论均是在阐述如何更好的让学生掌握学习能力,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境界。本文以“问题”为切入点,探讨学生如何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提问意识;问题解决;自主学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一个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研究,教学生创造,教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和新课程的理念不谋而合,培养问题意识是教学中重要的环节,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意识地提出“是什么”、“为什么”,从而激发解决问题的需求,明白“怎么做”。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努力朝着这一方向行进,通过长期精心的培育,让每个学生都能以“问题”为核心,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问题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培养学生提问意识是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在意识驱动下的解题,才是学生内心需求的真正体现,才能达到解题的最终目的。

首先我们要教会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可以在知识的“生长点”上寻找问题,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可以在知识的“结合点”上寻找问题,实现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更简单的就是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的地方寻找问题。培养学生“处处有问题”的意识。其次,给学生营造一个敢于提出问题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努力创设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放松学生的身心,让他们“问”的积极,“问”的大胆。

在进行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心理上的疑问,形成问题意识。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无穷魅力。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先出示利用各种不同颜色的图形组合成的漂亮图案,再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他们动起来,组成了一幅画,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在学生欣赏这幅画的同时,让学生说说图中有些什么,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深入了解的欲望:“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我们也来做一幅吧”。进而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

二、分析数量关系,获得解题方法

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解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国内外历来的数学课程都把解决问题作为重要的目标。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尤为重要的。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感知问题,通过文字描述、画面或其它形式,了解已知条件,明确问题中可供利用的信息,然后根据问题进行信息筛选,即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明确问题的初始状态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状态。

例如,教学这样一道题“四、五年级同学采集树种,四年级采集了13.5千克,五年级比四年级少采集2.8千克。四、五年级同学一共采集了多少千克?”教师给出问题“这道题目要求什么?”学生都知道要求一共采集多少千克树种,“那怎么求,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题目中的条件有直接告诉我们吗?”教师的几个问题就把这道题要思考的重点抛给了学生,让学生去分析题目,选择合适的数学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三、总结解题策略,提高解题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但是,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归纳总结,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设计了这样的题目:爸爸让明明计算18+7,明明冥思苦想了一会儿,向同学们求助,谁有妙法帮我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顿时情绪高涨,积极思考,此刻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同桌互说等形式,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加强了学生间多向交流。最后,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有把18看成20(20+7-2)的;有把18分成13和5(13+7+5)的;有把7分成2和5(18+2+5)的;有数手指的;也有用竖式计算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后,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体现。作为教师,我们在肯定学生方法的同时,更要及时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出最优的方法,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最优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问题解决是整个数学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应伴随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只有教师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进而引发积极地探索过程,寻求解题的最佳方法,构建问题解决模型,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去认识世界,用数学的方法去主动解决问题。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